“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總體項目組
支撐強國目標的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路徑謀劃
“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總體項目組
工程科技是與生產力結合最為緊密的科學技術,是實現強國目標的直接推動力。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的任務是面向“兩個一百年”的強國目標,結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需求,開展工程科技發展路徑設計。本文探討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強國建設對工程科技創新的要求,介紹了將需求牽引與技術推動相結合開展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和路徑謀劃的方法體系,在愿景分析基礎上,提出了面向2035年中國工程科技發展的總體思路和戰略構想。
2035年;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構想;路徑規劃;戰略研究方法;技術預見;需求分析
工程科技作為與經濟社會聯系最緊密、作用最直接、效果最顯著的科學技術,是形成現實生產力的關鍵要素。“十二五”以來,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科技創新步入跟蹤與并跑、領跑并存的新階段。在這新的歷史發展階段,中央提出了我國將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203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2049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的宏偉目標。
在實現這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中國工程科技發展具有巨大的創新需求和實踐空間。基于此,在2009年組織開展的“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基礎上[1],中國工程院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于2015年聯合組織開展了“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重大咨詢項目,以期集聚國內外院士、專家以及我國社會各界智慧,在把握國內外科學技術發展趨勢、研判我國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圖景、識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的基礎上,科學謀劃我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并提出支撐未來工程科技發展需提前部署的基礎研究方向,以期能夠充分發揮中長期科技發展路徑規劃的作用,突破工程科技發展瓶頸,推進我國工程科技若干重要領域率先進入“領跑”行列,進而牽引工程科技全面提升,加快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支撐我國經濟社會長期可持續發展。
(一)研究要求
本項目旨在謀劃未來20年我國工程科技的科學與高效發展,因此,特別強調項目研究的戰略高度、系統廣度和前瞻深度,明確提出四個方面的研究要求:一是著眼未來發展和自主創新,突出前瞻性與引領性,重視影響未來的優先領域和核心技術,關注可能帶來顛覆性的科學發現和前沿技術;二是加強頂層設計和學科交叉研究,體現戰略性與系統性,聚焦影響國家競爭力和國家安全的關鍵問題,強調跨領域科學技術融合集成;三是加強科技與經濟社會綜合研究,強調帶動性與選擇性,將工程科技發展放在經濟社會大系統中進行多維綜合分析,強調超越現實約束開展戰略重點選擇;四是加強方法創新和研究組織協調,提高科學性與規范性,重視總體方案、方法體系設計,明確工作流程,建立高效專家研究團隊,加強過程管控和協同,提高研究效率和水平。

圖1 項目研究方法體系
(二)方法體系
為提高本次工程科技戰略研究的前瞻性、科學性和規范性,結合工程科技特點,借鑒國內外科技領域戰略研究的方法理論和經驗,提出了一套簡潔、適用、有效的方法體系,包括以下方面。
1. 是基于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的前瞻性要求,將文獻計量、專利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與專家調查、研討等方法相結合,開展面向2035年的工程科技的技術預見。此方法作為工程科技中長期戰略研究的重要支撐手段。
技術預見是對科學、技術、經濟、環境和社會的長遠未來進行有步驟探索的過程,強調通過技術選擇,對未來進行主動塑造和創造。通過社會各界專家調查交流,把握工程科技技術發展的趨勢,對關鍵技術選擇達成基本共識,并結合技術成熟度概念,對面向2035年我國工程科技各領域的能力水平、關鍵技術實現時間進行預判。進一步根據院士、專家研判,提出未來工程科技發展關鍵技術項目和重大技術群。
2. 是體現工程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的特點,強調需求的牽引帶動作用,將技術預見與經濟社會發展預測、需求分析相結合,開展未來發展愿景與情景分析。
項目構建了“中國經濟—能源—環境—稅收動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N3ET-DCGE)”,結合各領域工程科技戰略研究判斷,在模型中體現未來能源結構變化、工程科技各領域的技術進步因素,對2035年中國經濟與能源環境發展進行情景預測;通過問卷調查和專家訪談,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我國2035年經濟社會發展愿景,提出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清單,并將需求投射到工程科技領域,形成工程科技發展需求。
3. 是強化技術路線圖方法的應用及與技術預見、需求分析等方法的結合,形成基于未來科技、經濟、社會與環境綜合判斷的國家戰略層面的技術路線圖,支撐工程科技階段任務部署。
通常,技術路線圖制定的完整程序涵蓋從需求分析到政策提出的整個過程。本項目中,技術路線圖的形成并非一個獨立的過程,而是戰略研究的一個組成部分,與技術預見、需求分析相結合,既是戰略研究的手段,又是戰略研究的輸出之一。研究中,以技術預見、需求分析結果為輸入,分析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到產業應用的技術成熟時間過程,通過關聯與優化分析,將需求、目標、重點任務、關鍵技術選擇、基礎研究項目,以及重大專項、重大工程、政策分析等關聯起來,形成工程科技的發展路徑。
4. 是強調通過戰略研究提出支撐我國未來工程科技發展的基礎研究方向,重視將國家需求同工程科技發展的可行性預判結合起來,從規律性的認識入手,凝練工程科技發展中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
針對未來重點技術方向,按照前沿與挑戰性、共性需求、技術瓶頸突破、重大工程應用等選擇標準,各領域組提出我國工程科技發展的基礎研究方向,在此基礎上,結合文獻計量、基礎研究布局分析等,提出需要加強部署的基礎研究主題、內容和優先順序。
5. 是充分發揮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國家高端智庫的作用,智庫群體是戰略研究和技術預見工作的依托,項目研究中還廣泛發動社會科學領域院士專家參加,集思廣益。同時,通過國際論壇等方式,進一步征詢國際工程科技領域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從而提高戰略研究的科學性。
(三)研究流程
根據強化總體研究與頂層設計的要求,結合各類方法的應用,項目設計提出了“總—分—綜”三階段組成的戰略研究流程。在以“總”為特征的第一階段,進一步完善總體設計,在總體方案引導下,總分結合,共同開展技術預見、需求分析與經濟預測等綜合性研究,同步開展領域戰略思路研究;在以“分”即各領域組、專題組為主體的第二階段,在綜合性研究成果基礎上,以分為主、分總結合,開展分領域深化研究,研究提出領域發展重點和發展路線圖;在以“綜”即綜合集成為重點的第三階段,在領域深化論證的基礎上,開展總體戰略重點、工程、專項研討、研判和綜合集成,尤其是跨領域發展重點的研討,凝練提出我國2035年工程科技的總體戰略和發展路徑。
總之,項目研究中,采取了總體研究先行、總體戰略研究與分領域深入研究交互聯動的方式,強調全過程的總分結合,并通過加強綜合集成和凝練提升,提高戰略研究的全局性、系統性和科學性,實現研究過程的有效管控和成果的高效集成。
(一)2035年世界工程科技發展展望
當前,全球進入創新密集和產業變革孕育加速的時代,世界各國加緊部署面向未來的科技發展規劃,各領域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不斷涌現。展望2035年,世界工程科技的發展將使經濟社會與人民生活形態發生巨大變化。
1. 2035年將進入一個萬物互聯的智能化時代。人類將置身于萬物互聯的智慧網絡,隨時隨地享有超寬帶、低時延、移動泛在和智能化網絡服務;先進交互和顯示技術創造出現實世界與數字世界無縫連接,實現“身臨其境”的遠程高仿真情景體驗與活動;量子計算、類腦計算、生物計算、光計算等有可能顛覆傳統計算模式,可感知、能學習、會演化、善協同的智能化軟件將成為主流;可穿戴設備、機器人與智能控制系統將極大提升生產與社會生活的智能化程度,人機共融將成為現實。
2. 低碳、綠色、高效、智能、網絡化的全新能源體系逐步建立。未來20年,能源技術革命將推動世界能源生產和消費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供應量中所占比例預計上升到31 %左右[2],并將促進智能分布式能源服務逐漸拓展,統一的綜合能源系統(IES)將成為2035年能源與電力產業新形態,全球能源礦業系統與生態系統、技術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共同發展,逐步實現能源轉換、儲存、分享、應用等要素協同發展。
3. 潔凈循環與智能柔性的制造業基本形成。基于綠色發展的理念以及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工廠形態、制造業生產與服務模式都將發生革命性變化。增材制造、微納制造、生物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實用化,智能化生產方式逐漸普及,生產組織從剛性組織向高度柔性的智能制造組織轉變,大規模集中制造與分布式協同制造并存,制造服務化深度發展,工業生態鏈接廣泛覆蓋,潔凈、低耗、循環的制造過程與模式基本形成,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個性化、高度靈活的產品與服務生產形態基本確立。
4. 未來城市將成為生態化運行的宜居城市、智慧城市與安全城市。2035年,城市與城鎮布局、城市系統規劃將更加突出以人為本、生態和諧的理念,形成科技與人文并重、傳統與現代協調、生活與生態和諧的城市建設與運行格局。城市建筑、交通、管網等基礎設施立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城市及城市間交通高速化、智能化;依靠可感知、可控制、高智能的管理手段,城市運行更加暢通高效,風險抵御能力、公共安全綜合保障能力增強,城市發展成為結構功能協調、負載合理、環境優良、開放循環的有機體,城市運行呈現平衡有序、智能調節的“生態系統”特點。
5. 廣域共融服務、深度集約高效的藍色經濟逐漸成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2035年,空間探索與利用進入新時代,通信、導航、遙感衛星與地面信息系統廣泛互聯融合,形成“天空地海”一體化的廣域信息網絡,面向全球提供精準、實時、泛在的空間信息綜合服務;空間探索旅程更低廉、更可靠、更深遠,載人探測走向月球,近地太空旅游漸成趨勢。與此同時,探索、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已成為全球發展新熱點,2035年將具備從全球海洋到精細化區域海洋環境綜合監測分析能力,以“深遠海”為目標的海洋監測勘探日益活躍,海底礦場、海上工廠、海上城市將蓬勃興起,以海洋戰略性資源開發為主體的“藍色工業文明”將初步形成。
6. 人與自然趨于和諧的健康生活逐步建立。面向“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標,需要通過科技發展與模式轉變,改善人類的生存環境與醫療環境,大力提升營養與健康水平,提高疾病防控能力。2035年,生物技術的發展應用使得農業與食品生產更加高效、綠色、安全,各國最終皆轉向以機械化、良種化、電氣化、信息化、綠色化等為主要內容的全面農業現代化,新興工業化農場將極大提升農業生產效益與生態利益;主動型污染防治系統深入生產和生活,全球環境問題得到進一步的控制和改善,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程度將為現代歷史最低水平;慢性病與傳染病能有效防控,組織再造已非難題,現代制藥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醫療逐步實現無創、精準、智能和遠程化,精準醫療體系得到推廣,全球平均期望壽命將進一步提高。
(二)2035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愿景及其對工程科技發展的需求
面向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期望的2035年我國發展愿景如下:
2035年的中國,將是全球化的中國。中國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強力引擎,并將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參與到全球性事務中,形成較高的國際影響力。
2035年的中國,將有望邁入高收入水平國家行列。建立在創新驅動基礎上的經濟增長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消費增長成為發展主動力,產業結構不斷趨于合理,人民的多樣化、個性化消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
2035年的中國,將是智能化的中國。萬物互聯互通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智能化新型制造體系初步建成,制造業整體進入世界制造強國之列,智慧城市、智能交通體系基本形成,智慧醫療、智能教育融入百姓生活。
2035年的中國,將是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清潔高效、智能互聯的新型能源體系格局初步形成,減量、循環、可持續的國民經濟體系得以建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公眾綠色生活方式習慣基本養成,中國邁入生態文明新時代。
2035年的中國,將是和諧的中國。依法治國的目標基本實現,公民享有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醫療保障,享有更加優質、更加公平的教育資源。
2035年的中國,將是安全的中國。將建立較強的自然風險防范與抵御能力,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網絡與主動型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極大提升人民生活和社會公共安全保障能力。
面向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態勢,面向打造中國經濟社會新方位的要求及2035年發展愿景,謀劃中國工程科技發展,需要建立在對工程科技發展水平的客觀分析基礎之上。當前,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正處于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工程科技的一些領域和方向已經開始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科技創新基礎還不牢,工程科技各領域人才隊伍與科技資源能力仍不足,自主創新特別是原創力還不強,一些關鍵領域,如信息電子、高端及智能裝備、高端儀器儀表、核心元器件與關鍵原材料、新型藥物與醫學工程等領域,核心技術或產業發展受制于人的格局沒有根本性改變,相關領域工業基礎能力落后。除技術基礎外,能源資源、環境生態等領域仍然受到標準規范、經濟模式與產業生態等綜合性因素的影響,并且,跨領域、跨學科集成創新的協同能力仍較弱。根據工程科技技術預見調查分析結果,所提出的800多項未來20年重要技術方向中,當下我國多數技術方向的研發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與世界先進水平還有明顯差距,約四分之一的關鍵技術方向處于相對落后水平,凸顯了我國工程科技創新和跨越的任務仍十分艱巨。
(一)發展思路
未來20年中國工程科技發展要緊密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理念,在系統認識工程科技發展規律和發展態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從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到工程應用的前瞻部署和系統創新布局,以重大工程為牽引,以科學突破為支撐,加快開發自主、先進、適用的工程科技,全方位推進各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精準化與服務化水平,推動優勢工程科技領域率先進入世界強國行列。
工程科技發展要突出以下原則:一要超前預見部署,勾畫創新強國路徑,搶占事關長遠和全局的科技戰略制高點;二要突破瓶頸短板,支撐自主協調發展,盡快改變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三要統籌技術集群,促進全面協同提升,強化大系統視角下各領域技術協調發展和融合應用;四要加強開放協同,優化創新生態網絡,全面提升我國在全球創新格局中的位勢。
(二)戰略構想與目標
按照工程科技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友好生存環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終極使命,切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愿景及其對工程科技發展的需求,我國未來20年工程科技的發展應從以人為本的基本點出發,以智能、綠色、可持續為主線,圍繞新型能源體系、新型產業體系、新型民生體系的構建,大力搶占新技術革命制高點,形成戰略必爭領域優勢能力,強力推動“中國制造2025”戰略,加速推進網絡強國、海洋強國與航天強國建設,全力打造美麗中國、健康中國與平安中國。為此,從信息基礎、能源保障、產業提升、現代城市、空間海洋以及健康發展六大方面,提出面向2035年的工程科技發展的總體構架,如圖2所示。
1. 強壯信息基礎,領先智能化時代發展。2035年,人類社會將普遍進入以智能化為特征的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與物理系統、產業系統、社會系統與人民生活各方面深度融合,將引領帶動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因此,電子信息技術的全方位跨越式發展成為科技強國建設的最重要的基礎之一。面向2035年,工程科技的重要任務是大力強化電子信息的新概念、新體制、新材料等前沿問題的基礎研究,在芯片與集成電路技術、基礎與核心軟件等方面加速突破瓶頸,在高性能計算技術、智能技術、天空地一體化信息網絡技術、下一代互聯網、先進交互和顯示技術等前沿技術方面率先取得突破,聚焦人工智能2.0發展,大力推進先進信息技術的全方位應用。
2. 蛻變產業模式,推進產業技術全面現代化。面向未來產業全面智能化、網絡化、綠色化與服務化的格局,大力發展產業共性技術,聚焦納米材料、復合材料、微納制造、增材制造、生物制造、機器人等先進材料與制造技術,積極推進工廠與產業整體智能化,基于綠色發展的理念,構建潔凈、低耗、循環的制造模式,建立廣泛的工業與社會生態鏈接,實現節約化、高效化、潔凈化生產。

圖2 面向2035的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構架
3. 重塑能源體系,贏取綠色低碳高效能源優勢。現代能源技術的競爭,是滿足未來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構建未來經濟社會生存與高效、綠色發展保障的戰略必爭。面向2035,在尊重能源資源發展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優先發展節能減排技術,在著力發展傳統能源的清潔利用技術的同時,聚焦發展非常規化石能源開采利用技術、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利用技術,以及先進智能、分布式新型綜合能源網絡系統技術等,加快供給側綠色化開發科技創新,強化消費側清潔化、低碳化、集約化利用科技創新,推進高碳能源減量革命、清潔能源增量革命、系統節能提效革命,在世界能源技術與產業發展競爭中贏得優勢,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實現,贏得未來全球能源治理框架下的發展主動權。
4. 打造和諧城市,構筑智能安全基礎設施與服務。以引領新型城鎮化創新發展、適應區域協同發展模式重大變革、落實生態綠色發展為目標,基于以人為本、高效協同,人文、科技與生態并重發展的理念,在生態城市和綠色建筑方面建立起順應國際潮流且符合中國國情的理論、方法和技術體系,發展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安全可靠、智能健康的城市基礎設施、交通基礎設施與綜合交通體系,以及水資源開發利用體系,提升綜合交通運輸的協同運行水平、服務品質和主動安全保障能力,發展支撐高度智能管理與智能服務的城市運行管理技術與系統,為建立我國未來和諧發展的城市與城鎮體系提供保障。
5. 拓展空間海洋,實現深空深海工程跨越。支撐航天強國、海洋強國發展戰略,面向深空、深海探索與利用的高科技前沿,面向未來信息化社會對精準、實時、無縫、泛在的空間信息服務的需求,面向海洋戰略性資源開發利用、海洋安全與權益保障和海洋環境保護等要求,在充分發揮國家戰略牽引、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的同時,充分發揮市場和企業創新主體作用,舉力開展空間海洋工程科技攻關,實現海洋與空間探索利用技術的彎道超車和新跨越,推進太空與海洋新經濟發展成為未來經濟重要支柱。
6. 保障健康發展,構建全流程全方位科技體系。健康生活是人類的基本目標和不懈追求,健康環境則是健康生活和健康發展的保障。以健康發展為終極目標,大力推進信息技術與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改變我國未來農業、醫藥衛生等領域發展面貌;以糧食安全與農業生態安全為核心,建立與我國農業大國地位相適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智能化、生態化的高效、綠色、安全農業工程技術創新體系;突出源頭削減、過程控制和循環利用全過程防治污染科技創新作用,建立多污染物、跨區域流域的全方位污染防控、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恢復技術體系;以現代醫療衛生理念為指引,大力推進生物技術、類腦科學、組織工程及器官再生技術、現代藥物研發、高端醫療儀器儀表、智能設備以及現代中醫藥等技術發展,建立世界先進的現代醫療體系。從闡明疾病與健康機制、預防與干預、精準醫學、整合醫學等全方位提高我國醫藥衛生發展水平。
根據上述構架,結合我國國情,本項目提出了能源資源、環境生態、信息電子、先進材料、裝備制造、流程制造、城鎮化與基礎設施、交通運輸、空間海洋、現代農業、醫藥衛生和公共安全十二個領域的工程科技發展思路、重點任務、關鍵技術方向與發展路徑,提出了面向2035年的重大工程、重大工程科技專項,以及支撐工程科技發展需要提前部署的基礎研究主題。
總之,根據國家戰略部署,2030年我國將力爭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發展驅動力實現根本轉換,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與國際競爭力大幅提升[3]。2035年,在整體提升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構筑形成共性技術基礎堅實、整體自主創新能力大幅增強、戰略前沿領域領跑的工程科技優化發展格局,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綠色清潔、安全可控的產業技術體系,以及基本完備的生態文明與健康中國技術支撐體系,產出一批對世界工程科技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有重要影響的原創成果,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實現創新驅動。
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涉及面廣、前瞻性強,戰略性、科學性、合理性要求高,項目組在研究中深切地認識到其復雜性與艱巨性。在兩年的項目研究周期內,技術預見、需求分析、各領域戰略研究和技術路線圖研究基本上同時展開,方法應用與戰略研究仍存在不夠充分、不夠深入等情況。同時,面向未來,工程科技發展環境也在不斷地變化,這是一項認識不斷深化、論證不斷深入的長期性工作。
正因如此,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決定將聯合開展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作為一項長期性工作持續下去,每五年一個周期開展滾動研究。對此,不但要注重戰略研究項目本身的頂層設計,而且要加強五年研究周期內以及更長期間戰略研究的系統設計和協同組織,以未來20年工程科技總體及各領域發展戰略為核心,將需求分析、技術預見、戰略研究與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深化研究首尾銜接,部分交叉并行,使其更好地相互關聯、彼此促進、循序推進,在繼承與積累基礎上,不斷提高戰略研究的系統性、遞進性與科學性,通過宏觀戰略研究與領域技術路徑研究的結合,更前瞻、更有效地服務國家宏觀決策和科技決策,為推動科技強國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1]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項目組. 中國工程科技中長期發展戰略研究 [M]. 北京: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5. Project team of Research on Mid-long 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n midlong 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 Beijing: China Science & Technology Press, 2015.
[2]國際能源署. 世界能源發展報告 [EB/OL]. (2016-08-20) [2016-12-15].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6-11-07/doc-ifxxmyuk 6086724.shtml.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World energy development report [EB/OL]. (2016-08-20) [2016-12-15]. http://fnance.sina.com.cn/ roll/2016-11-07/doc-ifxxmyuk6086724.shtml.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 [EB/OL]. (2016-05-20) [2016-09-20]. http://www.scio.gov.cn/xwfbh/ xwbfbh/wqfbh/33978/34585/xgzc34591/Document/1478339/ 1478339_1.htm. State Council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utline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f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EB/OL]. (2016-05-20) [2016-09-20]. http://www.scio.gov.cn/xwfbh/ xwbfbh/wqfbh/33978/34585/xgzc34591/Document/1478339/ 1478339_1.htm.
Strategy and Route-Planning Research on Chin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ask Force for the Research on Chin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2035 Comprehensive Research Group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strongly linked with production, and is the most direct driving force for the Two Centenary Goals of China. The main tasks of medium- and long-term strategic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to design a development route for Chin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im toward scientifc and technological power, based on China’s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requirement analyse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ethodology applied in our project for medium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strategy research on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proposes a general idea and strategic framework for Chin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o 2035.
2035; China’s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ic framework; route planning; strategic research method; technology foresight; requirement analysis
T-01
A
2016-12-25;
2016-12-30
聯系人:王崑聲,E-mail: wangks@spacechina.com
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研究”(2015-ZD-14);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工程科技2035發展戰略綜合研究”(NSFC-L1524023)
本刊網址:www.enginsci.cn
DOI 10.15302/J-SSCAE-2017.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