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市國土資源局 馬奇鋒 秦廣闊
“六化”模式防地災成效顯著保平安
——諸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探索和做法
□諸暨市國土資源局 馬奇鋒 秦廣闊
諸暨市地處浙東南和浙西北兩大丘陵山區的交接地帶,橫跨揚子準地臺和華南褶皺系兩大地質構造單元,地形地貌、地層巖性較為復雜,地質災害易發區面積達1366平方公里,約占行政區域的59% 。截至2017年1月底,全市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69處,威脅384戶1186人,威脅財產8129萬元,其中威脅30人以上的重要隱患點13個。
近年來,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堅持“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原則,深化借鑒“楓橋經驗”,全面夯實群測群防基礎,建立健全“網格化管理、格式化操作”的預防應急體系,扎實做好工程治理、避讓搬遷工作,切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至今無一人因災傷亡。2011年成功創建全國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十有縣”,陳宅國土資源所和璜山國土資源所被評為省級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示范基層國土資源所;2012年全市各基層國土資源所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實現100%達標;2014年成功創建全國首批地質災害防治高標準“十有縣”;2015年高標準“十有縣”持續建設情況順利通過省國土資源廳復查。
1.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深化網格化管理
橫向到邊,責任全面覆蓋各鎮鄉、各部門。成立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由市政府分管副市長擔任組長,國土、氣象、水利、交通等24個部門作為成員單位。根據《諸暨市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職責分工》、年度防治方案和防災責任書,明確職責、統一指揮、分工協作。縱向到底,打通防災管理“最后一公里”。國土系統成立局、所兩級應急分隊,土管員全部分片到村。鄉鎮出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守則》,鎮長為負責人,分管副鎮長和國土城建辦抓具體業務。明確以村干部為主體的監測人,覆蓋所有隱患點,配備了銅鑼、口哨、卷尺等簡易監測預警工具和雨衣、手電等應急物資。各隱患點受威脅對象組建獨立的防災單元。從2014年至今發放防災工作明白卡2669份、避險明白卡1581份。全面建立“鄉鎮領導靠前指揮、包村干部聯系監測人、監測人聯系防災單元”的定點定人模式。此外,引進技術先進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管理系統,通過手機移動終端和電腦系統平臺,實時掌握監測巡查情況,進一步夯實網格化管理基礎。

▲未雨綢繆抓演練
2.創新載體、多措并舉,開展多樣化宣傳
除傳統的懸掛橫幅、發放宣傳材料、張貼宣傳畫外,不斷創新宣傳載體。隱患點設立防災責任公示牌,將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信息向社會公開;借助電影下鄉放映宣傳短片15377場次,受益群眾達120萬人;制作防災課件走進小學課堂,惠及22180余名學生;每年一次邀請專家對鄉鎮分管領導、土管員、監測人進行集中專業培訓;易發區內的建設項目、農民建房地塊100%開展危險性評估工作,強化防災意識,預防人為引發地質災害。從2014年至今開展建設用地評估489個,農民建房地塊評估416個。
1.部門合作、聯合會商,落實精細化預警
國土、氣象部門簽訂了合作備忘錄,建立聯合會商、信息資料共享、信息聯合發布、科研交流合作等機制,密切關注雨情水情變化情況,利用地質災害預警信息平臺、電視廣播氣象節目等,第一時間將預警信息傳達到防災責任人、群測群防員和受威脅的群眾,有效發揮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的“千里眼”“信號槍”的作用。從2014年至今,共發布地質災害預警信息186次52275條。
2.完善制度、層層落實,執行格式化應急
全面落實“汛前全面排查、汛期值班巡查、汛后重點核查”三查制度。特別是今年結合“八大行動”,及時組織大排查和治理工程回頭看,不留一處死角。及時修訂《諸暨市突發地質災害應急操作手冊》、鎮級應急預案、演練方案、單點預案,并充分利用汛前發放明白卡、汛期應急處置的機會加強演練,從2014年至今實施大小演練236次。嚴格執行領導帶班的24小時值班制度,建立應急調查單位備選庫和應急專家庫,確保險情能在第一時間發現、第一時間處置。建立“一套程序兩張表”,嚴格執行“監測員報告災險情—國土所、鎮鄉人員第一時間現場應急處置—國土局及時邀請專家踏勘并提交調查報告—鎮鄉組織實施”的格式化運作模式。通過填寫“地質災害報告單”“隱患排查登記表”,明確應急處置每個步驟的操作內容、工作責任,做到程序清晰、責任到人、應急高效。從2014年至今現場應急395次。2016年6月29日的強降雨,引發東和鄉政府北側山體滑坡隱患,隱患方量約8000立方米,威脅下方一幢4層住宅和鄉政府辦公大樓,東和鄉政府和國土資源所第一時間封閉坡腳道路,撤離所有人員,國土資源局應急分隊和應急專家接報后立即趕赴現場,協助鄉鎮應急處置,迅速完成排險工作。
1.落實資金、對癥下藥、實施分類化治理
制定了《諸暨市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管理實施辦法》,把地質災害防治經費列入年度預算,專款專用,并把治理工作納入政府綜合考核體系。對于新發災險情,根據地質專家現場應急調查結論,指導責任鄉鎮和部門按照自行清理、應急排險、隱患點管理、避讓搬遷4種模式分類處置,特別是汛期災險情集中爆發時,根據輕重緩急分類處置,有效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況,做到主次分明,有條不紊。從2014年至今,共投入地質災害防治專項資金4732.4萬元,消除災險情458處。
2.主動避災、集散結合,推行靈活化搬遷
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村鎮實施、靈活安置”的工作模式,緊密結合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宅基地進城置換等,采取城區或新村集中安置和農戶分散自建房屋安置相結合的方式,全力推進地質災害避讓搬遷工作。2014年以來組織實施了璜山鎮齊村村青頂山自然村滑坡等7個地質災害避讓搬遷項目,完成搬遷242戶805人,建設完成璜山鎮齊村村青頂山新村、進城安置的西子公寓小區等安置小區。
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充分運用“六化”模式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多年來有效保障了全市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但仍有部分群眾防災意識淡薄,對地質災害存在僥幸、麻痹心理;防災人員專業素質、技術支撐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治理工程監管方面也有待加強等問題,諸暨市國土資源局將進一步夯實現有防治體系,更好地保障一方地質平安。
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群眾防災意識
要在前期宣傳教育的基礎上,持續深入做好貼片播放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系列短片和送地質災害防治知識進課堂等系列活動。創新宣傳方式和載體,除了通過傳統媒介宣傳外,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形式傳播地災與防災知識,增強全民防災抗災意識,提高群眾避險自救能力,讓受災群眾做到處災不慌,防災有數,避災有路。同時要積極爭取群眾支持和配合應急避險、地質治理、搬遷避讓等工作,引導群眾盡快搬離重點地質災害威脅區。
2.加大排查力度,力求隱患點無遺漏
在已完成的農村山區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山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廣度和深度,力求做到排查無死角、隱患點無遺漏。要分析地質災害成因機理,進行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和風險評價;完善地質災害防治“一張圖”,深化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充實地質災害管理信息系統,為全市上下積極主動做好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群測群防、應急處置和綜合治理提供依據。
3.加大投入力度,增強防災救災能力
要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及時落實治理項目施工單位,積極開展工程治理。對于納入地質災害避讓搬遷的群眾,適當提高補償標準,緊密結合農村土地綜合整治、農村宅基地進城置換、農村危舊房改造、“地票”政策等項目平臺,全力推進搬遷安置工作的開展。同時加強對監測人員的培訓,添置必要的監測設備,充分運用新投入使用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巡查管理系統,對地災隱患點做到全面覆蓋、全面監測,使群測群防機制真正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