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農藥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一)
目前,我國農藥處于多頭管理的狀況。工信部負責農藥企業的生產資質核準、延續核準及執行企業標準產品的生產批準證書核發工作;質檢部門負責執行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產品的生產許可證核發、許可證產品生產現場監管、質量抽查及產品企業標準的備案工作;農業部門負責農藥登記、進出口管理、廣告審查及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工商部門負責產品市場監管和廣告發布監管。
根據國務院“一件事,由一個部門管理”的行政思路,我國農藥管理將有重大變革。據最近農業部公開的《農藥管理條例》修訂內容,我國農藥管理由農業部一個部門負責。農藥企業定點核準、農藥生產批準證書、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證等行政審批都將取消,取而代之的是農藥生產許可證,并將實施更加靈活的委托加工政策,更嚴厲的行業監管和處罰措施。
我國農藥生產企業數量眾多,在工信部核準有效期內的農藥企業共1870家,其中原藥生產企業488家,制劑加工企業1175家,衛生用藥企業207家。在農業部有有效農藥登記證的企業2213家,其中有原藥登記的755家,僅登記制劑的1464家,僅登記衛生制劑的約250家。
我國現行的農藥管理政策,要求每個企業都要有滿足登記產品生產所需的獨立完整的場地(包括生產、檢驗、環保和安全設施、設備等),每個企業都有很多低水平的生產線,專業化程度很低,產量都不大,利用率極低。大量低水平重復建設,不但造成投資浪費和生產成本增加,而且污染點、源增加。
近年來,工信部嚴格控制新的農藥企業核準,鼓勵兼并重組,但企業兼并多走集團化路子,只是工商層面的合并,即一個企業名下多處廠點,或者一個母公司下多個農藥企業,生產廠點并未明顯減少,各廠點、各公司仍然獨立并行,并未真正形成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生產條件和技術關聯性不強,專業化程度不高。
即將出臺的《農藥管理條例》允許委托加工,這樣,制劑企業就不必建設所有產品的生產線,富裕的產能可承接其他企業委托加工。有利于專業化、集約化發展。
目前,在我國有效登記的農藥成分將近600個,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各占30%左右,植物調節劑及其他約占10%。有效的農藥登記證34878個,原藥4140(11.87%),制劑31203(88.13%),其中殺蟲劑14220,除草劑9151,殺菌劑8909,單劑21009,混劑9728。登記的各種農藥劑型達133種。
可見,我國農藥登記品種豐富、劑型多樣,具有以下特點:
1.同質化嚴重,一旦某個產品專利到期或技術突破,企業一窩蜂登記。單品登記超過1000次的產品4個,超過500次的18個,超過200次的58個。
2.劑型集中,乳油登記數量占制劑總量的31%,可濕性粉占制劑總量的21.7%,懸浮劑、水劑、水分散粒劑、水乳劑、微乳劑、可溶粉劑、顆粒劑、可分散油懸浮劑占制劑總數的34.3%。
3.老產品多,在我國登記年限超過15年的農藥有效成分其制劑登記數量仍然占了絕大多數。
4.登記作物集中,產品大量登記在大田作物及種植面積大的經濟作物上,如水稻、棉花、小麥、柑橘、蘋果、玉米、甘藍、油菜、黃瓜等作物,登記頻次達32700次以上,占67%,登記數量前21的作物登記頻次達42900次以上,占88%,而種植面積較小的經濟作物、特種作物、中草藥無藥可用。
(肖斌 信洪波)
掃描二維碼可在線收看山東省農藥檢定所專家信洪波主講的本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