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二五”:看湖南科技領域“干貨”幾何
“十二五”期間是湖南省科技創新步入提速發展的新時期。一組數字詳實、客觀地反映出湖南科技創新的“新實力”。
到2015年,湖南省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全國第11位,比“十一五”末前進了4名。
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區域創新能力排名保持上升,全國僅兩省份獲此成績。
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為54.29%,增幅位居全國首位。
全省專利綜合實力躋身全國十強。
科技創新實力進入全國前列。全省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實現“翻一番”目標。
2015年全省7人新當選兩院院士,當選人數創歷史之最。
“十二五”期間,湖南取得了一批標志性自主創新成果,每年獲國家級獎勵的創新成果數保持在全國前7位。
世界首臺煤礦斜井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大直徑全斷面硬巖隧道掘進機、“海牛”深海鉆機等尖端工程機械相繼問世。
高鐵電傳動系統、中低速磁懸浮列車搶占世界軌道交通技術制高點。超級雜交稻、超級計算機、超高速軌道交通“三超”領跑世界,成為我國實施“一帶一路”戰略的外交名片。
2014年獲批的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成為湖南創新發展的“核心級”。目前已明確“一區三谷多園”的空間布局、“5+5+X”的產業布局。2016年上半年,長株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技工貿收入增長14%。
一大批國家級科技創新改革試點示范布局湖南。湖南是我國第二家國家農村農業信息化示范省,環洞庭湖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獲國家首批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區。同時,湖南省被列為國家知識產權示范城市群、國家科技金融結合試點、國家科技文化融合試點、國家科技惠民計劃試點、國家科技服務業區域試點。
高新技術產業逆勢增長。2015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達25.7%,較同期GDP年均增速高出15.2個百分點;占GDP的比重由2010年的12.3%增加到21.1%,提升幅度是“十一五”的兩倍。
“雙創”工作進一步深入。啟動實施推進了大眾創新創業“三年行動計劃”,深入開展“眾創空間建設”“創客培育”“創新創業服務提升”“財稅金融支撐”“創新創業文化培育”五大行動。長沙市獲批全國首批15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基地示范城市。全省“十二五”期間共簽訂技術合同2.7萬余項,技術合同成交金額358億元。
科技支撐精準扶貧。針對全省51個貧困縣市區實施科技精準扶貧工程,累計實施科技計劃項目近千項。在大湘西地區建立近200個基層信息服務站點,有效解決了農業科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選派農村科技特派員4000多人、“三區”科技人才9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