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翼 翔
(山西省公路局長治分局,山西 長治 046000)
公路建養兼顧,推進融合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公路發展的必然趨勢,公路建設事前考慮方便公路養護,事后公路養護能更好的保障車輛安全暢通,延長公路使用期限,在公路改建過程中,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公路質量和安全,二者合二為一,推進公路深度融合發展,服務于社會,是我們應該著重考慮的問題。
近年來,在山西省公路局的正確領導下,積極開展創新工作理念,將公路建養融合發展作為一項重要課題,深入探索,打造融合標桿項目,實現雙效統一。2006年以來,我局為了改善超齡和薄弱路段的路面狀況,實施了路面改造工程項目。截至目前,我局已改造了近500余千米超齡油路和薄弱路段,大大改善了路面狀況,緩解了養護壓力,確保車輛運行的舒適性和安全性。
推進公路建養融合發展,要突出理念創新,著力提高認識,在公路建設中,更多的考慮到公路養護,現在我局12個公路管理段,擔負著長治地區國、省道1 300余千米養護任務,一個道班平均養護20 km的公路,每班平均道工有10人。日常養護勞動強度大、機械化養護程度低,養護任務十分繁重。特別在雨雪天氣中,需要應急快速處治,此時機械配合人工是首要選擇的作業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機械化養護逐漸替代人工養護,是公路養護發展的必然趨勢。如邊溝的清淤工作,當雨雪天氣造成邊坡滑坍的土石滑入邊溝后,機械配合人工清理邊溝,而現成的部分矩形邊溝斷面尺寸為寬50 cm,深60 cm,小型挖掘機挖斗的尺寸均大于50 cm,挖斗不能進入邊溝底部進行挖除淤泥,為了兼顧養護,在今后的公路改建中,公路外側地形如不受限制,盡量采用邊溝斷面尺寸大于50 cm或設計成梯形邊溝,便于機械作業。
在“融”中求突破,在“合”中求發展。我們將公路建設與公路安全相結合,努力打造品質公路。過去公路改建受設計和資金的限制,在附屬設施建設中,未能盡善盡美。如在高于5 m的邊坡地段未能修筑鋼筋混凝土防撞墻,而設置為示警樁,不能很好地起到安全防護作用。在公路日常養護中,養護單位根據車輛通行要求,逐漸增設各類安全設施;同時與公路文化相結合,在公路擋墻、護面墻上繪制安全圖文、人文景觀圖案等,使車在路上走,猶如畫中游。在公路改建與日常公路養護過程中,我們將交通安全放在首要的位置來考慮。近幾年我局完成了多項生命防護工程,增設了波形護欄,鋼筋混凝土防撞墻、避險車道等安全防護設施,增加了各類標志標牌,施劃了公路標線,確保了交通車輛的安全暢通。
超齡油路路面改造工程,大部分是在原舊路面上加鋪基層與面層,兩側澆筑C20混凝土矮墻,矮墻高度與加高路面厚度相同。路面結構設計一般分兩種:下挖段路面設計、直接加鋪段路面設計;下挖段路面結構部分地段為20 cm底基層穩定土、20 cm水泥穩定碎石下基層、20 cm底基層穩定碎石上基層、5 cm瀝青混凝土下面層、4 cm瀝青混凝土上面層,設計總厚度69 cm;直接加鋪段路面結構部分地段為18 cm水泥穩定碎石下基層、20 cm水泥穩定碎石上基層、5 cm瀝青混凝土下面層、4 cm瀝青混凝土上面層,設計總厚度47 cm。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原路上加鋪,抬高了公路路基,尤其過村鎮路段和店鋪門前排水困難,村民干擾大,平交道口坡度銜接不順,邊坡培土不夠,給沿線村民出行和車輛行駛造成安全隱患,而且養路工培路肩土方工作量大、速度慢、養護費用高,增加了養護難度和強度。對于有些公路交通量大、重載車輛多的地段,大修改造對原路面病害處治設計工程量不足,經過10余年的通行使用,現在此處仍會出現病害,建議在今后改造時需對癥下藥,優化設計。
在高挖方地段,舊路上邊坡坡度不夠,在路面改造工程中,施工圖設計不包括邊坡坡度的處治,因此給今后日常養護留下了難點,同時也給車輛通行留下了隱患,如我局管養的河潞線,全長68.76 km,是我省通往河南的主要運煤通道,交通量大,重載車輛多,1999年新建該項目時,由于征地拆遷等種種原因,部分土石方地段上邊坡坡度沒有達到設計標準,2010年第二次進行改造時,此路段邊坡仍沒有達標,該公路山高溝深,上邊坡陡峭,土石方經常滑落,行人及車輛通行非常危險,2013年對經常落石段進行了掛網處治,但沿線仍存在邊坡落石的現象,養路工只能在坡底清理,工作難度大又危險,為了行車安全,建議今后公路路面改造工程設計施工中,能將原舊路不達標的地段徹底改善,消除安全隱患。
橋頭跳車是多年施工未能徹底解決的問題,在路面改造工程施工中,橋面設計只加鋪油面,橋頭引道下挖處治,但橋面搭板與路基接頭處機械碾壓不到,人工夯實不夠,造成錯臺、下沉等跳車現象,而養護進行處治效果不好。
混凝土護攔施工中,設計每30 m一道40 cm×20 cm泄水孔,但泄水孔外設計無排水設施和急流槽工程量,沒有充分考慮到建成以后,長期從此處排水,對墻體和邊溝的沖刷,造成水毀,因此公路建設未能充分考慮養護,會造成二次費用投入。
在近十余年的路面大修改造工程中,下挖舊材料利用不夠,部分地段進行了冷再生處治,作為墊層或底基層,大部分路面結構設計是在原路面上加鋪,目前有些地段,路面已不適應再加鋪抬高,原路面下挖處治是首選方案,但如何利用公路下挖后的舊料,減少廢棄物,加強環保意識,是目前研討的論題。
另外,路面改造工程僅進行了路面升級與附屬設施的完善,局部路段因平曲線半徑過小、縱坡過大、視距過短,安全隱患問題未能得到有效解決。因此公路改造與養護融合創新,是我們永遠探討的課題。在創新上下功夫做文章,拓展思路方法,提升公路改造與公路養護協調能力,為深度融合發展做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