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協
目前,許多設區的市陸續開始立法了,有了立法權是好事,但好事一定要多琢磨。根據我多年的立法實踐經驗,做好立法工作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起碼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是勤于學習思考。立法是一項寬領域、多學科的復雜勞動,要求具備綜合知識、法律專長、實踐經驗和奉獻精神。立法也是具有挑戰性的一項工作,看似簡單實則復雜,每一項立法面對的都是新領域、新知識,今天研究環境保護領域的立法,明天討論城鄉建設事項的法案,后天可能參加歷史文化保護立法方面的論證。要適應這種多變的環境和挑戰,不堅持學習是不行的,只有邊學邊干、邊干邊學,熟能生巧,才能成為“立法先生”。作為立法者和立法工作者,不一定都是法學專家,但必須要有法律素養。沒有法律教育背景和法治實踐經驗的需要補法律知識的短板。
二是敢于堅持原則。不抵觸、不重復、有特色、可操作,是地方立法歷經30多年探索總結的成功經驗,必須始終貫穿于立法的全過程。不抵觸上位法、不沖突同位法,是自覺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統一和法律尊嚴的責任擔當;不照抄上位法、不照搬外地法,是敬畏法律、科學立法的基本要求;有特色、可操作,是因地制宜地解決地方特殊問題的“金鑰匙”。在法律規范設計上,必須注重實用性和執行性,做到合理可行,不能僅從良好愿望出發,更不能失之偏頗。
三是重于實際情況。地方立法需要親民務實接地氣,充分反映社情民意。所謂接地氣就是立法要貼近實際、走近百姓,不能脫離實際、遠離群眾。了解實際情況的關鍵是要采取多種方式,聽取各方面意見,尤其要多聽聽利益相關人和老百姓的意見。作為立法工作者,不能怕意見提的多,怕的是沒人提意見,最怕的是沒有人提不同意見。王漢斌同志曾經說,“征求意見,贊成的意見固然要聽,但更重要的是要聽不同的意見;相同的意見沒什么需要研究的,重要的是把不同意見研究清楚。”
四是勇于解決問題。地方立法要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問題立法、立法解決問題。遇到尖銳問題要敢于較真碰硬,不能回避矛盾,更不能像“泥水匠”一樣“和稀泥、抹光墻”。立法是為實踐服務的,必須符合實際的需要,解決地方的具體問題。正如習近平同志所講的,“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如果立法不能解決實際問題,還不如不立。
五是善于博弈平衡。立法不僅是一項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彭真同志講,立法就是在矛盾的焦點上砍一刀。立法工作的核心是利益的調整和平衡,可以說,立法正在變成一種利益博弈,每一項制度的調整背后都有利益的牽制,特別是涉及國計民生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背后都有復雜的利益博弈。面對各種利益博弈和強勢群體,立法機關必須堅守法治底線,恪守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立法理念,堅決維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自覺抵制和防止地方保護主義與部門不當利益,使立法真正成為分配社會利益、調整社會關系和處理社會矛盾的藝術。
六是精于操作細節。地方立法的任務是細化中央立法的原則規定、填補治理地方事務的法律空白,以良法促進善治。現在缺的不是法規條款,缺的是條款內容的細節和精準。細節決定法規質量,科學立法需要“工匠精神”。發揚“工匠精神”,就是立法要走精細化路線,在層級上不搞層層立法、選題上不選一般化項目、體例上不貪大求全、內容上不作重復性規定。要在細節上、精準上下工夫,在提高法規的針對性、操作性上作文章。對每一個條款、每一處文字都要精雕細刻。能具體的盡量具體,能明確的盡量明確,確保每一項制度都可執行、易操作,真正管用實用、便民利民。
(作者系甘肅省人大常委會農業與農村工作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