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鴻福
2005年,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次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兩個報告印發給人大代表審閱,取消以往由國家發改委主任和財政部長口頭向大會報告的做法。此后,上行下效,地方各級人大陸續跟進,財政報告改為書面形式印發會議,成為常態。
之所以將口頭報告改為書面報告,主要是考慮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財政預算”兩個報告的內容,與《政府工作報告》大量重復,代表聽取這兩個報告沒有多大益處。此舉,被稱為是人代會瘦身的一項重大舉措,是人大提升自身效率的一項改革,可以把更多的時間留給代表審閱報告,使其更好地發現問題并建言獻策。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推進,這一改革的初衷并未如愿,特別是公眾對建立統一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的期盼,對人代會上書面報告財政報告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從一些代表反映的情況來看,由于在人代會上不集中念報告、聽報告,很多代表對預算內容印象不深,因會期短、任務多,會后更難以有時間去研究、審議報告內容。財政書面報告一定程度上淪落為大會期間一份可有可無的資料,很少引起代表的重視和注意。正如一些法學專家所指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報告以及財政預算和執行情況報告是兩個很重要的報告,是人大代表行使監督權和決定權的必要形式。改為書面提交報告有可能減少代表對其的關注度。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加強對財政預算的審查監督,構建陽光財政是各級人大的重要職責。人代會上,每位代表人手一份的財政預算草案報告,是一個地方財政收入和支出的基本計劃,是全面集中反映政府收支運行過程和情況的窗口與途徑。預算經過人大審查批準后,作出決議,即具有法律效力,非經作出決議的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調整,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改變。因此,依法審查財政預算報告,科學合理安排財政資金,管好政府的“錢袋子”,是每一個人大代表義不容辭的使命,其中,最重要的職責之一就是要監督政府每一筆錢都花在哪里,怎么花,盯緊每一筆錢的流向。
無疑,將財政預算報告在人代會上作口頭報告可謂益處多多。盡管書面報告和口頭報告只是報告方式的不同,但是其影響和效果卻不可同日而語,現場聽取報告不僅可以大幅度增強代表的注意力和關注度,增強代表審查監督的責任感和緊迫感;而且可以讓代表更好地了解和把握財政預算執行、安排、運行情況,增強審議的針對性和科學性。與此同時,口頭報告也向公眾傳送一個信息,權力機關非常重視財政監督,關注納稅人的錢用于何處。
(作者單位:湖南省婁底市人大常委會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