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當前違法犯罪人數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未成年犯的年齡越來越小,案件危害程度不斷增大。了解引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行為因素對如何有效地控制、減少、預防青少年的違法犯罪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違法犯罪 引發 行為因素
據統計,我國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3.67億中,絕大多數是在校就讀生。因社會原因、家庭原因和青少年自身心理、行為、性格等各種原因,青少年違法犯罪正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筆者于寒暑假期間到市區法院參加庭審等社會實踐,接觸了多件未成年人案件,總結了一下,雖然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原因雖然多種多樣,但仔細觀察亦是有跡可循:一方面,家庭教育和家庭環境的不良影響。如:父母離婚,單親家庭,父母過忙,隔代撫養,家庭教育粗暴,有留守兒童經歷等,大多數未成年犯中多數無家庭溫暖和關愛,或家庭綜合素質低,教育不得法。另一方面是伙伴因素。由于家庭因素導致未成年當事人與同樣家庭的同齡人或稍大一些的哥們在一起,他們的影響力,要大大的強于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等,因為青少年辨別能力差,沒有收入來源,缺乏法律知識,年齡小的如果交上了染有惡習的朋友,被其同化,從而走上犯罪道路。生活、學習中,一些青少年違法犯罪也可以在平時行為表現中有所預知:
一、夜不歸宿——危險境地
許多案件的發生時間在夜里,如果青少年每天及時回家,可能會錯過危險約集的時間,比如,單親家庭、隔代撫養家庭,監護人關心過問的少,增加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機率。
有案例表明:孩子因與父母爭吵,沖出家門,整晚未歸。幾天后,警察找上門來,夜不歸宿那天搶劫學生,是因通宵上網,又苦于沒錢,出此下策。亦有案例:父母長期做生意,隔代撫養,包宿上網,因缺錢搶劫而后消尸滅際,犯故意殺人罪。所以,若經常有出現夜不歸宿行為,是臨近或實施違法犯罪行為的重要征兆之一。
二、曠課——墮落信號
雖然學生的曠課原因有很多,但學生的許多不良行為、不良習慣,往往都從曠課開始。學生一旦離開校園,客觀上增加了違法犯罪的時間和紀律。
有案例表明:某校學生不愛學習,經常到網吧上網游戲,逐漸開始曠課逃學。因為需要錢,決定去“搶點”而鎖定目標搶劫。可見,學生走向墮落走下坡路的重要信號就是曠課,應該引起重視。
三、酗酒——誘發因素
酒精直接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機率很高。據統計數字,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有將近30%的搶劫、尋釁滋事、強奸等都與酗酒有關,很多未成年人在犯罪前因喝酒失去理性思考和判斷或者喝酒壯膽。
有這樣的案例:暑假時,同學約來一起玩,餓了找地方喝酒吃飯,吃完飯天色已晚,沒有公交了,錢又不夠打車,借著酒精的作用,有人提議截輛出租車回家,不給司機錢。于是三人搶劫了司機,被巡警發現,當場被抓。還有因喝酒打架,構成尋釁滋事罪也不在少數。可見,喝酒是引發違法犯罪的重要誘因,教育和幫助未成年人遠離酗酒是全社會的責任。學校特別是高中學校,要加強對學生關于酗酒危害的教育,家長也要以身作則,不要給孩子不良影響,引導孩子樹立良好的興趣愛好上來。
四、吸煙——學壞的開始
吸煙有害身體健康,尤其對未成年人的身體危害更大,關鍵是吸煙 “上癮”,欲罷不能。未成年人絕大多數的不良行為中,吸煙是誘發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信號。因為,未成年人經濟不獨立,為了滿足煙癮,吸煙就需要金錢支出,沒有錢就會去偷、去搶,與此同時,未成年人因為吸煙也比較容易結交不良朋友,容易被社會上的不法分子利用其違法犯罪。
五、不歸路——渣友
友誼是人生的美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結交好朋友,可以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促進,共同進步。如果結交了不良朋友,便會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響,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有案例表明:某男在生日會上認識了比自己大的校友,對方出手大方,經常請他吃飯,帶他上網,這位校友他崇拜偶像。某天校友說:“有人跟我過不去,我不好出面,你替我收拾收拾他,反正他也不認識你。”某男報答校友大哥竟拿起木棒,導致對方頭部受重傷。還有案例:“鐵哥們”要求幫忙出氣,竟然導致殺人。
青少年一定要慎重選擇朋友,擇其善而從之。面對朋友的要求,必須保持頭腦清醒。幫助他人是美德,但青少年處于成長階段,心理極不穩定,為了哥們義氣兩肋插刀,最終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青少年凡事應以法律和道德為準繩,三思而后行,不可隨意遷就,時刻珍惜現在所擁有的幸福、自由、快樂,否則會鑄成大錯。
六、早戀——自釀苦果
青少年由于涉世不深,閱歷較淺,生活經驗欠缺,感情勝過理智。因戀愛矛盾導致違法犯罪的案例不在少數。比如,戀愛雙方一方提出分手,另一方不同意,可能就會傷及不同意那方的交往對象,從出來“談一談”,到大打出手,再到報復,再到打群架,從而引發違法犯罪。青少年早戀,不僅影響學業,浪費學習時間,同時心理上要承受家長和社會上其他人的責備和議論,產生思想負擔,會走上犯罪的道路,吃下早戀釀成的苦果。
總之,引發青少年違法犯罪是多種復雜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相關因素很多,既有主觀上的原因,也有客觀上的原因。但筆者認為,主觀上青少年如能避免以上提及的行為,無疑在客觀上避免了違法犯罪的機率。同時也就會避免許多由于青少年心理結構不成熟、社會閱歷淺,對問題認識直觀、膚淺、片面,導致缺乏冷靜思考與正確分析判斷所形成的錯誤念頭,產生的錯誤結論,從而導致的錯誤行為。所以,了解引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行為因素對如何有效地控制、減少、預防青少年的違法犯罪有重要作用。
(作者簡介:曹利民,遼寧省實驗中學,多次參加法律學習活動,曾在遼寧沈陽市的中法和區法院少年庭旁聽庭審,做法官和書記員的助理工作,協助少年庭調查員對未成年犯進行社會調查,協助少年庭陪審員做案件調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