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珍
摘要:我國在建立自己模式的市場經濟過程中,傳統的道德教育已失去應有的光澤,道德教育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而這一切都有賴于我們對道德教育及其本質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國傳統文化中體現的道德教育思想;其次,簡述了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含義,并由此引出所要論述的主題;接著,從實踐性、生命教育、超越性三方面對道德教育的本質進行了詳細論證,具體分析了各個方面對道德教育本質的影響;然后,就道德教育本質理論對德育的指導和落實進行了闡述;最后,對道德教育的發展也作了初步評述。
關鍵詞:道德教育本質 實踐性 生命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本質
對于道德教育的本質,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觀點。有的學者認為,“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利他”;有的認為“道德教育的本質是‘實踐”;有的認為“道德教育本質是‘圣育”……結合學者觀點和自身見解。由于對道德教育這一概念的模糊,使道德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更成為一個難解之謎。以下內容,我們將對“道德教育的本質”這一命題進行詳細論述。
(一)教育的本質在于實踐
“道德根本上是實踐的”,在人類思想史上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在目前社會轉型期,由于個人的貪欲急劇膨脹,道德情感普遍淡漠,道德意志先天脆弱,道德行為知行分離,所以肯定或凸現道德的實踐本質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教育的本質在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動中、通過生命活動和為了生命而進行的教育。
道德教育貫穿于生命的全部過程。教育以生命活動為載體。道德教育的本質目的是為了人的生命實踐和發展,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賦予道德教育實踐以生氣、以活力、以創造。道德教育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有效實施。就是說,道德教育活動是一部人與人之間以及自我的生命相互溝通、交互影響生命交響樂。
生命教育特征體現了道德教育的本質要求。生命教育形式多樣、特點豐富,其具有主體性、道德性、體驗性、和諧性和創造性的特點,而這都與道德教育密切相關。把生命教育的種種有利于道德生長的策略和方法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道德教育的視野將會更加廣闊而絢麗。
(三)教育的本質在于超越
關于這個問題,當前教育學界有種觀點從實踐唯物主義出發,認為道德教育的本質是超越的。其觀點為:實踐是人自身通過對環境的改造和創造來達到與環境統一的活動,就其本質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對其所處環境的超越。
二、道德教育本質理論對德育的指導和落實
在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的基礎上,深刻認識德育教育的本質,對道德教育的指導和落實具有重要意義。具體工作思路應體現在:
(一)加強學習、統一思想、充分認識德育的重要意義與重要地位
德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它不僅塑造人規范的行為,還要培養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靈魂。因此我們要大力倡導“德育就是質量”的理念,致力扭轉德育工作與教育質量兩張皮的現象。充分認識“成人與成功同等重要、成長與成績同等重要”,努力轉變“只見分數不見人”的現象。
(二)遵循規律,更新理念,切實提高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德育理念人本化。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把人作為道德主體培養,促進人的道德品質發展。要改變傳統德育不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不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的現象,組織德育活動充分考慮學生的品德養成規律,以注重學生自我教育為基礎,真正把學生作為具有獨立人格的主體。
2.著眼育人實效,提升德育生活化水平。社會生活是道德生長的土壤。德育工作要有理想的目標,更要回到現實,必須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要切實轉變觀念,積極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放大德育因素,不斷豐富德育途徑。要立足于學生現有的生活環境、社會環境、人文環境,立足于學生現有的認識水平,著眼于“高處”,實施于“小處”,以連通生活、利于體驗為原則,科學設計、有序推進各類主題教育活動,自覺將道德教育活動融入于學生的生活中,融入于學生之間的交往中,融入于學生與教師的交往中,融入于學生的社會交往中。
3.適應學生群體特點,科學確定德育目標層次。道德目標是有層次性的(理想層次、原則層次、規則層次)要盡可能降低德育重心,把德育的著眼點放大到絕大多數學生身上,加強基礎道德教育。
4.有效結合群體的德育管理和個體的德育教育。在面對群體的德育管理方面要做到制度化和規范化,以制度管理規范人;在面對個體的德育教育方面要做到人性化和多元化,以人性化教育感化人。在兩者關系的處理上是以制度化管理為基礎,人性化教育為重點,把兩者做到有效的結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三)夯實基礎,建設隊伍,努力形成德育工作齊抓共管的新局面
教師是學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教師的職業道德素質,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健康成長。要積極探索全員、全面、全過程的“三全”德育工作機制,強化全員德育意識,加強全體教師教育能力的培養。大力推進學科滲透德育的研究、管理和評價,努力創建德育齊抓共管的局面。
要按照要求完善德育課程體系,開足開好德育課程,充分保證德育課程質量。結合課程教學,充分發揮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活動的育人功能,把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培養、安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環境教育、性健康教育、國防教育、廉政教育、遠離毒品教育等內容寓于其中。
(四)加強研究,科學育人,努力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德育科研是探索和把握學校德育規律,增強學校德育工作實效性的重要保障。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研為引領,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徑、新方法,深入研究德育基本問題、常見問題、重難點和熱點問題。華東師大陳玉琨教授說“為什么我們的思想道德建設不如人意?我想可能和我們對態度情感發展規律的認識、掌握不夠有很大關系”。
關于道德教育本質的研究少有人涉及。“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關于道德教育的研究還沒有對它的本質產生統一的認識,我們要在積極繼承、借鑒優秀的道德教育理論和方法的同時,努力回歸道德教育本質。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走出當前道德教育效性低迷的困境。
參考文獻:
[1]魯潔.超越與創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魯潔.教育的返本歸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華東師范大學報,2001,(04).
(作者單位:中共寧武縣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