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純瑤
摘要:來自鳳凰古城的“逃學大王”,在成年之后,他的名字與中國幾位極為出名的文人并列在文學界,最終成為文壇大師。他的作品多帶厚重的本土氣息和濃郁的湘楚文化色彩,字句間都散發著對湘西地區豐富多彩的風土人情的熱愛和對家鄉故土的無限思念。
關鍵詞:沈從文 文學賞析 語言風格 鄉情
一、前言
研究沈從文文學作品多年的學者張新穎如是說:“沈從文把自己看作河中的一枚普通石子。他的生命也是一條河。那些在別的作家筆下要經受現代考驗和質問的普通人,到了他眼中變成了生活自在的、自身有著人性純樸品質的人,所以他會在在船夫身上、在最下等的士兵身上看到莊嚴、誠懇、努力的東西,對他們的尊重和學習,不管是他從事文學,還是后來進行雜文物研究,都是如此。”沈從文在其作品中留下的不僅是來來往往的人物,還有不著跡、卻無處不在的絲絲情愫。
二、沈從文的從文之路
起源:沈從文出生于1902年的湘西鳳凰,六歲的時候開始讀書,但當時的老師教學方式很呆板,也很嚴格,沈從文受不了這種管束,心里經常想著如何跑出去玩,聰明的他通過一次次地嘗試,學會了各種各樣不會被老師和父親發現的逃學辦法。但是時間久了,逃學的事情還是讓父親發現了,于是將沈從文送到了另外一間學堂。這是一間管束更加嚴厲的學堂,老師還會打人,但沈從文反而更加喜歡這間學堂,因為表哥也在這里讀書,因為表哥很擅長逃學。從此,沈從文比之前逃得次數更頻繁了。也正是這樣的逃課生活,讓沈從文擁有了靜坐在學堂學生們所學不到、也看不到的“外面”,模仿不到、也感受不了的看待事物的眼界。
輾轉:畢業后,沈從文想進入軍事學校,他的家人認為軍事訓練正好能夠管束沈從文,也就同意了。就這樣,沈從文在他十五歲的那一年如愿進入了軍事學校,在這不久后,就隨軍校軍隊奔赴沅陵地區。三年后,這支軍隊解散,沈從文就此又回到了家鄉。這個時候的沈從文已經是成年人,卻無法自食其力,所以只好去了舅父工作的警察局當了一名辦事員。在這期間,姨夫熊捷三指引沈從文開始讀詩書和寫小楷。這里還有另外一層背景關系,就是熊捷三的哥哥是當時民國政府的總理。借著這一層關系,沈從文獲得了出入“現代相府”的機會,“相府”內收藏了大量的西方文藝著作,讓沈從文此期間浸淫于書海中,收獲了不少小說創作的靈感。
轉折:1922年,一位印刷工向沈從文推薦了幾本新文化期刊,從此點燃了沈從文的求學熱情。1923年,沈從文報考了北京大學國文班,但面試失敗。想要投稿卻也沒有人要,在走投無路的時候,他向北京大學教師郁達夫寫了一封求助信。沒料到,郁達夫收信后真的來見他了,并將他推薦給了報社主編,讓沈從文能夠通過發表作品來賺取生活費。1925年,沈從文的文章引起了北京大學教授林宰平注意,將他推薦給了聞一多、徐志摩等文壇大師。1926年,沈從文的小說、散文等作品正式出版。直到1937年,擔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的沈從文迎來了他教學生涯的輝煌時期。學生們對他的評價是:沈從文并不擅長講課,卻精于聊天,很懂得啟發學生將內心深處的情感直接、恰當地表達出來,很懂得引導學生體驗生命的過程。
三、沈從文作品的語言風格
灑脫:通過沈從文的求學經歷,與其此后的顛沛流離,可以清晰的厘清一個事實——沈從文的知識是通過自學和長時間的漂泊生活而慢慢積累的。他沒有接受過正式規范的教育,所以文章中文人口氣較少,用字也不太規范,常常會用比較啰嗦的句子來描寫某一個實際生活場景。
風情:沈從文出生在少數民族聚居地,是一個多種文化相交叉的地區,由此他學會了很多不同的生活語言,將這些具有風味的字詞放在文章里就有了不同的風格,就更能吸引不同層面、不同水平的讀者的興趣。沈從文的語言風格既有鄉土化的一面,也有現代化的一面。兩種不同的語言風格,結合運用讓他的作品具有令人難忘的特色。特別是童年的農村生活,讓他能夠充分接觸自然界的真實,讓他寫出來的文章能使讀者心清眼明,輕松愉悅。
隨性:不能說沈從文的語言就是完美的,他的某些字詞的用法,嚴謹的說,并不規范。而且,有些詞也并不適合那一個時代使用,但這些都不可以掩蓋住他語言風格所取得的成功,也正因為他的隨性而為,不拘泥于框架之中、教條之內,才讓他的字里行間,更多了一份跳躍和一份活在當下。換言之,如果當初沒有沈從文的逃學風波,沒有沈從文的出走湘西,沒有沈從文的勇闖北京城,那么,此后的沈從文,也就不可能修煉為擁有如此果敢的寫作風格,懂得融入懷柔的細膩情愫。外來作用的影響,不僅沒有掩蓋沈從文的文化基因,還喚醒了他的文學創作潛能。
四、沈從文作品中的文化鄉情
沈從文的家鄉鳳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因為鄰近的山體形狀像一只鳳凰,所以得名,這是一個以苗族、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地。那么,湘西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正像沈從文的學生汪曾祺說過:“高爾基沿著伏爾加河流浪過,馬克吐溫在密西西比河當過領港員,沈從文在一條長達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輩子”。其實,沈從文只是在二十歲以前在這里生活,沅水是一條養育了無數湘西人的河流,而沈從文生活的鳳凰古城只是一個偏僻的小城,這是一個苗民與漢民,山區與河谷,西部地區與東部地區有明顯沖突的地方。歷史上,漢人與苗人的沖突與斗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尤其是在辛亥革命爆發以后,這里更加血腥。
后至1934年,沈從文回湘西探親,他將一路上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做了筆記,此后,這一份筆記成了他寫給妻子的信。而經后期整理,編著成了耳熟能詳的《湘行散記》。這本書的寫作風格與情懷,與沈從文的其他感懷故鄉的文章不同,揉入其中的,不僅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傷,還流露出了一份對湘西落后、貧窮的擔憂和無奈。再后來,沈從文延續了這份傷感,寫出了《湘西》《鳳凰》,書中娓娓道出了造成家鄉貧窮落后的各種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沈從文在那時候,在每一時候,心里是都深深眷念著、牽掛著湘西的。
參考文獻:
[1]姜黎黎.沈從文的鄉野與都市[D].西北大學,2010.
[2]劉小敏.穿越故鄉[D].東北師范大學,2007.
(作者單位:山東省濰坊市壽光市現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