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添+黃顥波+陳育輝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發展,高校與社會的聯系越來越密切,實現了合作內容和領域上的不斷擴大。公辦高校理事會是高校同社會聯系的紐帶,近年來,各大高校紛紛進行理事會制度的創新與改革的探索,使之發揮促進學校建設與發展的作用。為此,本文將主要介紹我國高校理事會的發展情況及存在的問題,并通過對具體案例的分析,探討如何進行理事會制度的創新。
關鍵詞:公辦高校 理事會 制度創新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提出了“探索建立高等學校理事會或董事會”的建議。事實上,有不少學校已經或正在進行建立理事會的實踐工作,并且在制度建設和組織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不少公辦高校理事會在運行的過程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發揮理事會在高校辦學與管理中的作用成為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需要重點關注的焦點。
一、我國高校理事會發展情況
早在20世紀初,廈門大學、暨南大學等高校就已經建立了董事會,此后到新中國成立前的一段時間,我國高校普遍實行董事會制度。建國后,政府進行了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絕大多數高校廢除了董事會。但是到了改革開放后,社會經濟情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思想的開放程度也越來越高,不少高校開始申明要求自主辦學的主張,高校董事會制度的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并重新出現在中國的大學校園中。1987年,汕頭大學首先設立理事會,此后理事會如雨后的春筍,全國大多數學校開始建立符合自己學校情況的理事會。目前,我國已經有逾200所高校建立了理事會或相關組織。2014年,為了推進中國特色現代化大學制度建設、優化高校內部治理結構,教育部審議通過了《普通高等學校理事會規程(試行)》(以下簡稱《規程》),并于2014年9月1日起開始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關于高校理事會制度建設的規范性文件,對理事會的性質、組成、例會制度等進行了明確規定,以指導待建理事會和已存在理事會的工作,為理事會制度的創新提供了基礎保障。
二、現有高校理事會運行中暴露的問題
目前,我國絕大多數公辦高校已經成立了理事會,但是在運行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其并沒有發揮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擴大民主決策、提升社會責任意識的作用。究其根本,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一)理事會定位不明確
大學理事會的定位在不同類型的高校中是不同,目前主要有三種,分別為咨詢型、決策型、半咨詢型與半決策型。根據《規程》中的有關規定,公辦高校理事會的定位應該是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中的重要主體,是社會參與高校辦學、擴大高校與社會聯系、合作的制度平臺。但是事實上,不少高校理事會僅僅將自己定位為學校的咨詢機構,在高校內部治理結構中的地位不夠明確。
(二)高校理事會職責不明確
2014年頒布的《規程》將高校理事會的職責劃分成8點,包括:審定章程、決定的理事的去留、參與學校重大問題的決策咨詢與審議、支持學校開展社會服務、協助學校籌措辦學資金、參與學校辦學質量評估、制定學校章程以及學校委托的其他職能。但是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不少高校理事會在履行規定職責方面做得并不盡如人意,他們更像是一個聯誼會,并沒有做多少實質性的工作,擴大民主決策、提升社會責任意識的作用并未發揮出來。
(三)理事會的組成和運行規則不規范
《規程》對理事會成員的確定進行了明確規定。以理事會人員組成為例,公辦高校理事會的組成應當反映高校辦學相關利益主體的代表性和均衡性,理事會成員應當由四方組成,包括高等學校舉辦者、政府主管部門、共建單位代表;學校代表(學校及學術組織負責人、教師及學生代表);社會合作方代表;杰出校友代表。同時規定理事會成員人數不能小于21人,不同來源的理事會成員在數量上要保持相對均衡以利于理事會工作的順利開展。但是事實上,不少高校沒有參照這一規程來確定理事會成員的組成,理事會大多由與學校相關的企業代表或捐贈者組成,并未體現成員的代表性和均衡性,間接導致理事會日常運行機制、議事流程等出現問題。
三、公辦高校理事會制度的創新與優化舉措
就目前來看,在公辦大學建立理事會制度是一件正確而有意義的事,但是應當進行怎樣的創新才能讓理事會發揮積極且具有實質性的作用是大學辦學者和教育部需要考慮的問題。
(一)公辦大學在理事會制度創新中的舉措
理事會大學內部治理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管理者應當制定積極有效的策略來加強校理事會建設,不斷推動學校的建設與發展。
理事會建設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堅持根據本學校的發展特色制定理事會的管理模式。目前,不少高校已經在管理模式的創新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本文將以華北電力大學以及北京電影學院為例分析這一模式創新的要點。
華北電力大學是一所以電力能源為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在建立理事會的過程中,該校深刻認識到自己的辦學特點,深化了大學與企業聯系的方式,開創了校企合作的興校道路。2003年,該校管理部門由電力部轉劃為教育部,同時成立了以國家電網公司、中國南方電網公司、公國大唐集團公司等七大電力企業集團組成的大學董事會,并在第一期董事會任期任滿后轉為理事會。校企合作的理事會模式為華北電力大學搭建了更加寬廣的產學研平臺,不僅推動了學校的發展,也實現了中國電力行業的進步。依托于理事單位,華北電力大學獲得了越來越多的資金,近年來,實施單位支付的科研經費已經成為學校科研經費的重要來源之一,同時在理事單位的支持下,學校在項目申報方面更具優勢,建成了一批重要的科研平臺并深度參與了國家能源科技創新工程。此外,學校人才培養體系也更加科學合理,學生的素質和科研能力不斷提高,就業率多年來一直保持在前列,獲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2014年北京電影學院理事會成立。電影是重要的文化產業,因此北影理事會成員的組成也多來自于電影產業領域,例如電影業內的知名人士、影視相關產業單位負責人、校領導及知名校友、影視行業專家等,理事總數為26名,其中包括1名理事長和17名副理事長。理事會每年舉辦一次全體會議,對影響學校發展的重要規劃和問題進行審議指導和監督。當今社會經濟背景下,藝術類院校同樣需要加強與社會的溝通,理事會的建立將成為高校與社會溝通的橋梁,有助于推進藝術人才的培養。首先,理事會的成員單位會對社會文化發展需要有深刻認識,他們會將這些認識反映到學校的招生計劃上,確定招生的人數和專業,對學校的人才培養提出指導性意見。同時,學校還可以將優秀的學生推薦給理事會成員單位,為他們提供好的實習機會,以優惠的條件為成員單位培養人才。
通過對華北電力大學以及北京電影學院理事會制度建設模式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成功的理事會應當是以社會需求為主導的理事會,高校應當結合自身發展以及學生培養需要,同相關企業和單位共同建設理事會,提高產學研結合的深度和廣度,提升產業發展的活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產生強大的集聚效應,促進高校與相關產業的協同發展。
(二)教育主管部們在理事會制度創新中的作用
在公辦高校理事會制度建設中,教育主管部們主要起到宣傳、引導、監督的作用,同時為高校提供各種政策上的扶持。首先,教育主管部們需要加強《規程》的宣傳工作,深化高校對《規程》內容以及理事會建設對特色化現代大學建設重要意義的理解。其次,要鼓勵各高校開展理事會建設實踐工作,引導他們按照《規程》內容組織和管理理事會,明確成員組成和分配情況,確保各類型成員的協調性。再次,教育主管部門需要及時總結各高校理事會建設管理的成功經驗,并將這些經驗進行推廣,同時加強對高校的指導。最后,還需要將公辦高校理事會架設納入到現代大學制度建設和依法治校的指標體系中來,引進理事會第三方監督與管理機制。
四、結語
總的來講,理事會制度的建設對公辦高校各項事業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通過理事會這一平臺,高校實現了辦學層次的提升與學生綜合能力的增強。盡管目前部分高校對理事會的定位依然不明確,但是隨著國家對理事會制度建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校認同理事會,積極探索理事會制度創新途徑,逐漸從理事會制度中獲益,實現學校辦學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張金福,代利利等.理事會制度: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管理體制的創新[J].教育發展研究,2013,(21).
[2]代利利.基于理事會制度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利益分配機制研究[D].浙江工業大學,2014.
[3]孫帥.校企合作加油站 互利共贏助推器——華北電力大學理事會概況及其發展歷程回顧[J].中國電力教育,2014,(19).
[4]孟欣.社會力量參與藝術院校決策[N].中國文化報,2014-04-17007.
(作者簡介:[1]李添,研究生,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工程師,主要從事校企合作機制研究。[2]黃顥波、陳育輝,廣東石油化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