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梅,黃擁軍,戴貴爽
(1.荊門市水務局,湖北 荊門 448001;2.丹江口市水利設計院,湖北 丹江口 442700)
長湖水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對策
楊紅梅1,黃擁軍2,戴貴爽1
(1.荊門市水務局,湖北 荊門 448001;2.丹江口市水利設計院,湖北 丹江口 442700)
長湖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使長湖水生態系統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和重大風險。文章分析了長湖水環境治理與保護的現狀及成因,圍繞長湖水環境治理與保護進行探討,并提出了相關建議。
長湖;水環境;綜合治理;保護對策
長湖位于湖北省荊州、荊門、潛江三市交界處,是長江和漢水支流之間的洼地區域,位于四湖(長湖、三湖、白露湖和洪湖)流域的上游,是湖北省第三大湖泊。水面面積131km2,庫區岸線266km。長湖水域生物多樣性豐富,是重要的水產種質資源庫,據2013年國家林業局組織的科考,長湖共有動植物種類678種,分布有《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的青頭潛鴨,還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4種,二級保護鳥類18種,二級野生保護植物4種。同時還兼具調蓄、灌溉、生活供水、旅游、漁業、航運等多種功能。長湖流域物華天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自古迄今不僅是三地人民通江達漢的黃金水道,且風光宜人,有潘家臺、王家臺、月臺、柳崗牧笛、長湖遠帆、漁歌早唱、仙橋夜月、夕陽返照、書亭墜雨、鳳山曉鐘、白羽破金等“三臺八景”,是著名的江南水鄉。
近年來,三地政府高度重視長湖水環境治理與保護工作,采取成立綜合整治指揮部、加強綜合執法并公告拆圍時間點、關閉重點工業污染源等有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據監測統計,長湖流域水質類別為Ⅳ類,水質狀況為中度污染,營養狀態為中度富營養級別。特別是在前不久長湖汛期時測得水質為劣Ⅴ類,屬于重度污染。導致長湖水體污染、水質進一步惡化的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
長湖地跨荊門、荊州、潛江三市,一直實行“分級、分部門、分地區三結合管理”的模式,存在管理上的條塊分割性,上下級之間、部門之間、地區之間協調不夠。荊州市設立了四湖管理局,而荊門、潛江沒有專門的湖泊管理機構,荊州、荊門都分別設立了長湖漁政管理處(站)、長湖濕地管理局,但各項管理、執法職能仍分屬水務、漁政、環保、林業、農業等不同的部門。多頭的管理模式,有分工無協作的管理體制,加之三市之間聯系不暢,造成長湖管理不力、協調不足、執法不嚴的狀態。
主要體現在:一是工業污染令人堪憂。長湖流域工業廢水排放污染物主要來自荊州市、橋河流域工業企業、沙洋長湖周邊鄉鎮工業企業。二是生活廢水影響加劇。長湖周邊的荊州市、荊門市的12個鄉(鎮),每年向長湖直接排放生活污水近2000萬t。加上流域內12所醫院基本上都沒有實現醫療污水達標排放,造成了長湖水質的嚴重污染。三是養殖污染日趨嚴重。長湖沙洋境內圍網養殖面積4450hm2,大量投肥、投料養殖,嚴重污染水體,并加速了湖泊富營養化進程。同時,長湖流域大多數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廢水、廢物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注入了長湖。四是農業面源污染日益明顯。長湖流域沙洋縣境內有農田46373hm2,過量的農藥和化肥污染水體。
荊州市轄區的長湖圍網養殖已全面拆除,而長湖沙洋縣境內還有4450hm2、102處圍網養殖拆除尚未啟動且難度較大。一是拆圍資金難落實。沙洋縣長湖拆圍涉及入股漁民603戶2824人,經初步測算,長湖拆圍資金約需6324.06萬元,沙洋縣無力承擔巨額拆圍補償資金,這也成為拆圍的主要問題。二是無集中處罰權。長湖拆圍需要開展漁政管理、野生動植物保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旅游管理、船檢港監及航運管理、水生動植物檢驗檢疫管理、環境保護管理、湖泊水資源管理等多方面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但目前涉及部門多,沒有形成執法統一體。同時,長湖還存在圍墾失度的問題。有的墾湖造田,有的攔汊養殖,有的甚至把堤段作為耕地分給農戶或作為村集體所有土地發包出去,導致湖泊面積越來越小,淤積越來越嚴重。
長湖水環境治理與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必須規劃先行,“多規合一”。一要加強調研和謀劃,科學編制《長湖水環境治理與保護規劃》。要圍繞生態經濟、生態宜居、生態文化、生態旅游、生態制度、特殊指標等制定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確保其前瞻性、計劃性、可操作性。二要科學劃定長湖生態保護紅線。設立界樁、標識牌,并明確權屬。三要吸納社會資本整合項目資源等形式,建設寬1km以上的環湖生態涵養帶,進行休耕試點。四是從嚴控制涉湖項目,建設項目必須先聽證再審批。
一是理順管理體制。建議設立省水利廳直管的長湖管理局,授予長湖管理局統一的執法權,以加強對長湖水資源的統一管理、指揮、調度,為推進長湖的治理與保護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二是全面推行退田(垸、漁)還湖。清理、拆除沿湖保護區、流域水工程范圍內的所有違法建筑。三是大膽探索新模式。一方面,在長湖開展生態補償試點工作,研究生態補償機制,構建生態補償體系。對退耕還濕、沿湖漁民生態移民、圍網拆除、漁民轉產再就業等方面進行補償,對建設長湖生態功能區的地方財政給予補償;另一方面,積極探索PPP模式,鼓勵水污染防治領域開展PPP試點工作,實施城鄉供排水一體、生態養殖和行業“打包”,實現組合開發;培育農業有機認證示范基地和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為水環境綜合治理與保護所需的大量資本投入創造機制和模式。
一是建議建立長湖水系連通工程。在長湖-借糧湖-宋湖-南湖-澎塚湖(殷家河)相互間最窄間距處開挖3條總長為4.5km、寬100m以上的人工河道,實現五湖水系連通和航運互通,以緩解長湖水環境承載力;二是建設環湖公路,加強湖區生態旅游建設;三是加大長湖生態工程建設力度,積極支持長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爭取將長湖濕地自然保護區建設納入國家重要濕地自然保護區序列,并在保護與恢復政策上給予重點支持,在規范管理場所建設、封灘育草、鳥類棲息地改善、植被恢復、防護林建設、碼頭建設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進一步推進長湖水環境的治理與保護。四是在長湖沿岸建設100m的防護林帶,涵養水源,防止面源污染。
一是強化責任,分級管理。各級政府要加強領導并實行分級管理,將允許排污總量逐級分解到縣、鎮、村,并納入政績考核,建立問責制度,以確保排污總量控制、濃度達標。二是嚴格監控,強化污染整治。要設立監測站,加強對排污口、排污企業、主要河流污染在線監測與環保監管,嚴禁排放未經處理或者處理未達標的工業廢水、廢渣。對污染嚴重、排放不達標的企業,堅決關停并轉。要按照“兩低一高”(建設成本低、運行成本低、出水質量高)的要求,對流域內的所有鄉(鎮)、村進行全域設計,高標準建設集鎮污水處理廠和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要明確時間表,按期保質保量地完成拆圍任務。同時,加強農業面源點源污染治理,維護湖泊生態健康種養模式,堅決禁止在大于25°坡度的地方和環湖1km耕種農作物。三是加強水政執法巡查糾察和環保執法。禁止向湖泊及其河流排放、傾倒、填埋有毒有害廢棄物;禁止在湖泊灘地和岸坡堆放、貯存固體廢棄物和其他污染物,違者從重處罰。
長湖是整個荊沙地區水源保護區和生態屏障,具有重要的生態位勢,建議建立、健全三大體系:生態系統監測網絡體系;生態保護與修復建設體系(修復完成唇轉為維護體系);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長湖生態的有效監測、監督管理和維護,確保長湖水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取得較好的成效。
目前,荊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對長湖水生態環境的影響仍將持續,長湖水生態系統安全將面臨嚴峻挑戰和重大風險,長湖的水資源保護和修復工作任重道遠。今后重點要圍繞治理模式轉變、工程和非工程支撐體系建設、流域綜合治理、水資源保護區建設等方面,全面推動長湖水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作。
X524
A
1672-2469(2017)10-0010-02
10.3969/j.issn.1672-2469.2017.10.003
2017-01-10
楊紅梅(1968年-),女,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