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鵬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山西科技創新城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建筑設計
張 鵬
(山西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13)
以山西科技創新城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建筑設計為例,闡述了建筑設計的總體布局,對建筑單體平面布局及功能進行了分析,并介紹了該建筑的豎向交通設計及無障礙設計,以期為類似建筑設計提供參考。
建筑設計,規劃結構,平面布局,無障礙設計
山西科技創新城(以下簡稱科創城)科技創新綜合服務平臺(一期)工程建設用地位于科創城核心區北側Ⅶ區,科創城兩大軸線——科技創新軸和智慧生活軸的交匯處,東南向與科創城中央景觀帶遙遙相望?;厮拿姝h路,交通十分便利??苿摮强萍紕撔戮C合服務平臺(一期)工程總建筑面積為158 500 m2。地上A,B,C座3棟單體圍繞中央下沉花園呈品字形布局,A座地上9層,建筑高度40.2 m,主要功能為科技金融服務及科技資源服務用房,還布置了創新孵化平臺及管理用房;B座地上5層,建筑高度26.2 m,主要為創新孵化服務平臺及大數據中心;C座地上5層,建筑高度26.2 m,主要為公共研發中心及公共檢測實驗中心。
1.1 基本構思
本項目基地位于交通干道交叉口,也是科創城兩大綠軸的過渡地帶,具有一個樞紐的作用。該項目作為科創城中心區內的綜合服務平臺,將接待來自各方辦事、交流、咨詢等人流,因此以開放式整體布局,引導人們匯聚于此,成為一處創業者之家。通往各交叉路口和兩大主軸的斜向軸線方便來自各方向人流的到達,充分體現了科創城對創業者歡迎開放和積極支持的態度。
根據三大服務平臺功能的特點,進行品字形布局,圍合出中央的庭院,如同代表著幸運和成功的三葉草,同心同向,具有強烈的凝聚力。中央為生態下沉式庭院,結合地下配套服務用房,形成人們聚會、休息、交流的理想場所,成為創業者之家的綠色客廳。
1.2 規劃結構
整個規劃以“一心兩軸三點”為主要格局。從功能特點出發,兼顧場地內控規道路,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創新孵化服務平臺、科技金融平臺分為3棟單體(三點)呈品字、弧形、向心布置,共同圍合成一個下沉式景觀城市廣場(一心),形成了貫穿南北、東西的兩條軸線(兩軸)。A座在建筑群中是主導地位,體量大,高度高,布置在場地的北端,成為南北軸線的對景;B,C座布置在場地東南部和西南部,以相同的形體,對稱布置于南北向軸線兩側。A座與B,C座之間為東西向景觀虛軸,兩條軸線在中央下沉廣場處交匯。下沉廣場周邊主要布置了配套服務空間,形成了一個開放的、綠色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見圖1)。
1.3 功能分區
建筑功能主要包括科技資源服務平臺、創新孵化服務平臺、科技金融平臺、配套服務等。A座主要以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科技金融平臺為主,B,C座主要以創新孵化服務平臺為主,配套服務中的展示中心、文獻閱覽、信息中心等均布置在A座,配套服務中的商業、銀行、休閑等則布置在下沉廣場周邊。各功能分區明確,既相互獨立,便于管理,又相互融合滲透,集約共享資源。
1.4 交通組織
場地主要出入口設于西側機場東路,南側緯二路,東側經六路上,均為人車共用。場地北側沿化章街一側為城市綠化帶,僅開設人行出入口。場地內交通人車分流,沿外側設有機動車環形道路,地面停車位設于機動車道附近。在主入口附近均設有地下車庫出入口,機動車進入場地后可就近進入地下車庫。內部為步行系統,連接各個單體的主要出入口,并與下沉廣場融為一體。整個場地交通組織便捷,流線明晰,各行其道,互不干擾。
停車方式以地下為主,輔以少量地面停車。總停車數量為773輛,其中地下為升降平移式機械停車,共停車649輛,地面停車124輛。
1.5 景觀規劃
項目位于科創城兩大生態主軸交匯處附近,場地北側沿化章街為18 m寬城市公共綠化帶,西南側沿機場東路為10 m寬城市公共綠化帶,場地的東南緊鄰規劃的城市公園綠地,占地8 800 m2。地塊內景觀規劃充分利用周邊的城市生態資源優勢,以有機的規劃理念,整體化的景觀設計思維,自然簡潔的景觀設計手法達成與建筑內涵和場所精神的完美契合,表達現代城市生活的文化理念和生態節能環保主題精神,構建與城市生態景觀相融合的公共綠地景觀系統。
景觀規劃仍堅持一心兩軸的理念,以中央花園為中心,沿兩條軸線向城市空間滲透,場地周邊設有點線結合的景觀與周邊城市景觀相融合。中央花園下沉,與地面層公共空間既分又合,既可使使用者與大自然緊密接觸,又可充分享受園林的那份靜謐。場地四邊綠地,同時兼顧停車場、雨水花園之功能。
區內車行道路兩側種植景觀行道樹,步行系統則采用多層次綠化與景觀小品相結合的方式,豐富行進中的視覺效果。
室外景觀結合入口及道路的設置,在主入口、交叉口節點用導向標識,提供易辨析、有導向性的指引,明晰了人車分流的交通體系。
主要景觀形態、特征與建筑形式相一致,在顏色、結構、材料、細節等方面,運用現代風格的設計語匯,創造獨特的強烈的景觀風格。
1.6 豎向設計
根據控規資料,場地周邊城市道路標高在779.47~780.10之間,根據建筑布局特點,將±0.000標高設定為781.50。室內外高差為0.15 m~0.20 m。用地內場地平整充分結合現狀地形、城市路網控制標高、排水需求,根據規劃布局綜合考慮,場地的地形、地貌特征符合景觀、視線要求。場地順應原地形,采用平坡式,中部高,四周低,由中央廣場向四周城市道路找坡,最大縱坡0.54%,最小縱坡0.2%,道路結構擬采用瀝青混凝土路面的做法。
1.7 綠化樹種布置原則
規劃的基本原則:選擇季節感分明,易于管理及生長,供應可能的樹種:協調的布置根據地域特性和地形的落葉樹和常綠樹,根據成熟的設計概念,樹種要單純化,統一化;選擇當地的樹種,自然風景式種植法和定型植樹法混合采用,力爭與建筑物的環境相協調。
1.8 技術經濟指標
技術經濟指標見表1。
2.1 A座
位于場地北側,是南北軸線的對景,地上總建筑面積83 720.17 m2,共9層,建筑高度為40.2 m。建筑功能主要以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科技金融平臺為主,輔以配套服務中的展示中心、文獻閱覽等。
引入兩處貫穿南北的景觀廊道,將平面分為東西中三個區域,每個區域內均設有共享中庭。各部分功能圍繞中庭布置,室內不同形狀的挑空中庭使室內空間相互融合,變化豐富。景觀廊道將中央廣場和城市公共綠化帶盡收眼底,室內外空間、場地內外空間互相滲透,融為一體。
面向景觀廊道及中庭開設有建筑的主要出入口,交通流線樹干式組織,以景觀廊道和中庭為樞紐向周邊輻射,在景觀廊道與中庭附近共設有八組自動扶梯和八組樓電梯,高效便捷。
2.2 B座
位于場地西南側,與C座對稱布置于南北軸線的兩側,B座地上總建筑面積16 834.3 m2,共5層,建筑高度為26.2 m。建筑功能主要以創新孵化服務平臺及大數據中心。
中部設有貫穿南北的景觀廊道,將平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每個區域中部設有交通核,布置了樓電梯、公共衛生間、茶水間等,各功能用房周邊布置。景觀廊道將中央廣場和城市公共綠化有機聯系,室內外空間、場地內外空間互相滲透,融為一體。
大樓主入口在南、北兩側面向景觀廊道開設,垂直交通主要通過東西區域中交通核解決,每個交通核內布置了兩部樓梯和兩部電梯。
2.3 C座
位于場地東南側,與B座對稱布置于南北軸線的兩側,C座地上總建筑面積16 834.3 m2,共5層,建筑高度為26.2 m。建筑功能主要為研發設計及檢驗檢測中心。
中部設有貫穿南北的景觀廊道,將平面分為東西兩個區域,每個區域中部設有交通核,布置了樓電梯、公共衛生間、茶水間等,各功能用房周邊布置。景觀廊道將中央廣場和城市公共綠化有機聯系,室內外空間、場地內外空間互相滲透,融為一體。
大樓主入口在南、北兩側面向景觀廊道開設,垂直交通主要通過東西區域中交通核解決,每個交通核內布置了兩部樓梯和兩部電梯。在樓座東邊根據使用功能設置一部貨運電梯。
2.4 地下室
A,B,C座地下部分連為一體,統一開挖。除A座地下部分為2層外,其余均為地下1層。地下1層中央為下沉庭院,圍繞下沉庭院布置了配套用房,其余部分為地下車庫及設備用房,地下總建筑面積為43 438.35 m2。地下共解決停車位649輛。
建筑造型力求簡潔、現代、綠色、生態,體現與城市環境的和諧相處。3棟單體立面互相呼應,簡潔的體塊組合、穿插,典雅、協調的建筑色彩,明快的建筑語匯,具有雕塑感的形體,使本項目成為具有動感的地標性建筑。
在材質的選擇上,花崗巖石材面層代表了太原豐厚的文化底蘊,而透明的玻璃材質現代感十足,虛與實的對比相得益彰,豐富了建筑的層次,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完美結合。建筑細部做法層次分明,通過不同材料巧妙的組織和運用,產生豐富的光影效果,花崗巖板與玻璃巧妙地被編織在一起,展現出光滑與質感、精致與粗重、堅硬與柔和肌理的和諧統一。
4.1 A座
豎向交通以樓電梯為主,下部公共大廳內輔以自動扶梯和景觀樓梯。圍繞三個區域的中庭設有八個交通筒,每個交通筒內布置了一部樓梯和三部電梯,樓梯均為防煙樓梯間,三部電梯中一部為消防電梯兼客梯,另兩部為普通客梯,消防電梯與防煙樓梯間合用前室。A區共設有八部防煙樓梯間,八部消防電梯兼客梯,十六部普通客梯。1層~4層在三個中庭中共設有十六部自動扶梯,另外在主入口大廳,設有兩部景觀樓梯,保證使用和疏散要求。
4.2 B座
豎向交通以樓電梯為主。在東西兩個區域中布置了交通筒,每個交通筒內設有兩部樓梯,兩部電梯。樓梯均為防煙樓梯間,電梯為普通客梯。共設有四部防煙樓梯間,四部普通客梯。
4.3 C座
豎向交通以樓電梯為主。在東西兩個區域中布置了交通筒,每個交通筒內設有兩部樓梯,兩部電梯。樓梯均為防煙樓梯間,電梯為普通客梯。根據本樓座使用功能,在東側設一部貨運電梯。C座共有四部防煙樓梯間,四部普通客梯,一部貨梯。
4.4 地下室
主樓所有防煙樓梯間及消防電梯均通至地下室。A座下另增加四部防煙樓梯間用于疏散。普通電梯僅八部通至地下室。在報告廳兩側設有四部自動扶梯,引導人流從1層下至地下2層。A座1層門廳兩部景觀樓梯均通至地下1層。B,C座防煙樓梯間及普通客梯全部通至地下室,貨運電梯不下地下室。在下沉庭院內設有一部觀光電梯。
根據《無障礙設計規范》,在入口處均設有坡道,建筑內均設無障礙電梯及無障礙衛生間,報告廳內設有殘疾人輪椅座席,在地面停車場設有無障礙停車位。
[1] GB 50352—2005,民用建筑設計通則[S].
[2] GB 50016—2014,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
[3] GB 50763—2012,無障礙設計規范[S].
[4] DBJ 04—241—2013,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S].
Abstract: Taking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ve comprehensive service platform for Shanxi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ity as the example,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general layout fo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analyzes the single plane layout and functions of the architecture, and introduces the vertical traffic design and barrier-fre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similar architectural design.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planning structure, plane layout, barrier-free design
Onarchitecturaldesignfor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vecomprehensiveserviceplatformforShanxi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city
ZhangPeng
(ShanxiArchitecturalDesignandResearchInstitute,Taiyuan030013,China)
1009-6825(2017)25-0020-03
TU247
A
2017-06-27
張 鵬(1980- ),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