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婷
(武漢現代都市農業規劃設計院,湖北 武漢 430071)
非遺保護與休閑農業旅游結合的規劃探索
沈 婷
(武漢現代都市農業規劃設計院,湖北 武漢 430071)
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休閑農業旅游結合的原因,以湖北某項目為例,結合該項目的基址概況,從人文資源、總體布局、道路規劃等方面,探索了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休閑農業旅游結合的規劃實踐內容,從而擴大旅游規模,提高旅游經濟效益。
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業,規劃,非遺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和民族特點的“活性”顯現,體現了我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創造性。但伴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和我國非物質文化生存空間的縮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技藝瀕臨絕跡風險,而傳統搶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簡稱“非遺保護”)是一項耗資的大工程,如何為非遺保護找到一個順應市場發展和節省資金的方法就顯得格外重要。
實踐表明,非遺保護與休閑農業旅游結合是個不錯的辦法。原因如下:其一,休閑農業旅游開發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了有利的生存環境和發展空間。從國家層面看,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發展休閑農業旅游的新政策,促進了一批具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民族特點等文化底蘊特質的鄉村旅游產品發展;從市場角度看,近年來我國旅游業發展迅速,觀光旅游向休閑旅游迅猛轉變,前景十分廣闊。其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休閑農業旅游注入文化特色與創新活力。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傳統民族文化的成果,其地域性、稀缺性、異質性、奇特性迎合了游客的獵奇心態與世俗化需求,這對吸引客群,擴大旅游規模,提高旅游經濟效益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2.1 項目背景
湖北非遺文化都市休閑農業產業園項目在耦合國家政策、踐行市區發展的基礎上,受建設方委托,將其名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項目移至園區,并打造成以“浪漫賞花游憩、休閑旅游度假、特色非遺文化展示”為核心,集花卉苗木生產、科普教育、戶外拓展、賞花游憩、文化展示、農事體驗、養生度假等功能為一體的現代都市農業休閑產業園。
2.2 基址概況
項目區位于武漢市烏龍泉鎮內,毗鄰風光旖旎的梁子湖,地勢北高南低,呈兩面環水的半島式,總面積約2 000畝。其中,距市中心僅39 km,有京廣鐵路、107國道縱貫南北,京珠、滬蓉高速公路交匯于此,地緣優勢十分突出。
項目區土壤肥沃,以丘陵為主,山谷山脊分明,坡度平緩,現狀用地以農林用地為主,并有一定的農業產業基礎,適合農業產業發展與景觀營造。同時,周邊旅游資源豐富,有利于休閑旅游業的發展。
2.3 人文資源
獨特的區位環境使項目區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如農耕文化、梁子湖水文化、荊楚文化以及融入項目基地的漢陽“高龍”和“漢繡”非物質文化(見圖1)。
其中,漢陽“高龍”起源于1 300多年前的唐代,因其獨特的造型、表演藝術和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成為武漢1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活態保存最好的集體性項目。而“漢繡”作為楚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荊楚地區人們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展現著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
2.4 規劃理念及總體布局
項目區是一個自然和人文相結合的休閑農業園區。規劃擯棄了粗暴的手法,以“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為理念,融合農業資源要素和“景觀+生態+路網+文化+功能”的公園化要素,按照自然形態和抽象化傳統符號的擬合進行整體布局,按照自然形態進行布局和龍頭形態象形擬合來體現,形成了“一軸、一帶、四區、多節點”的空間結構布局。
其中,“一軸”指浪漫休閑景觀軸,即通過主軸線上的入口鮮花大道、童子軍訓練營、養生別墅、非遺文化博物館、婚紗攝影基地等一系列功能性景觀元素的營造,創造一種浪漫、花團錦簇的景觀氛圍;“一帶”指梁子湖濱水休閑帶,主要依托梁子湖美麗的自然風光,環湖設置木棧道、游湖碼頭、親水平臺等景觀元素,將梁子湖的風光格納入到園區當中,讓游客感受不一樣的景觀氛圍;“四區”指非遺文化展示區、浪漫花谷產業區、休閑養生度假區和濱水體驗區;“多節點”為園區分散各處的景觀節點。
2.5 道路規劃
尊重現狀道路,合理規劃園區路網,滿足園區功能和經營需求。其中,園區主干道寬7 m,次干道寬5 m,步行道1.5 m~3 m。此外,在主入口及核心區綜合服務配套中心設置大型停車場對園區外來車輛進行統一管制,園區內游覽通道內以綠色環保電瓶車為主要交通工具,其他以步行為主,吸引游客逗留。
2.6 主要功能區建設方案
2.6.1 浪漫花谷產業區
該區布局在園區北部和西部,是在特色花卉苗木的基礎上,結合蔬果采摘、素質拓展和賞花觀光等項目,將區域打造成經濟效益和旅游效益同步的特色產業區。區域內主要布局成片的百果園和多主題花田,并點綴如露天營地、智慧農堡、荊楚民居、DIY手工作坊等深度旅游景點,構建全齡化、多元化復合產業的特色產業集群,塑造“一三產聯動發展”的休閑農業健康產業鏈。
2.6.2 非遺文化展示區
該區以融入非遺文化元素的荊楚建筑風格為主,由園區主入口、游客服務中心、民俗商業街、非遺文化體驗與傳承園、高龍文化展示館和農耕文化體驗園等項目組成,是集住宿、餐飲、購物、娛樂、醫療、科普展示、文化傳承等服務于一體的管理核心區。全區通過一系列深度體驗活動,滿足旅游者“求異”“求新”“求奇”的心理需求。
2.6.3 休閑養生度假區
該區是以戶外養生為主題的休閑功能區,以梅、蘭、竹、菊等景觀植物為主,結合藥用植物的栽植、觀光游覽、教育科普、戶外拓展和休閑養生活動,開發出符合大眾生理與心理的、具有競爭力的養生旅游產品,滿足人們對回歸田園生活的愿望。如生態小木屋,戶外瑜伽等項目,結合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和味覺養生空間的打造,為游客提供一個放松身心,回歸自然的養生養心場所。
2.6.4 濱水休閑體驗區
該區是由梁子湖天然形成的湖汊和濕生陸地交匯而成的區域。規劃依托梁子湖天然景觀,沿湖岸種植濕生花卉并設置碼頭、棧道、垂釣臺等景觀設施和觀光體驗項目如彩虹濕地、漁人碼頭、星空營地,營造出美麗宜人的濱湖休閑體驗帶,使游客在欣賞園區花海的同時,湖光山色盡收眼底(見圖2)。
2.7 開發模式及營銷策略
湖北非遺文化都市休閑農業產業園采用“政府+企業+非遺文化傳承合作社+農戶”模式,即企業主導、政府牽頭、合作社組織和農戶參與。“四方主體”的合作開發模式,可實現互利共贏,實現園區的可持續發展。注重園區營銷策略,建立以物質文化遺產為依托的文化旅游網絡,運用“互聯網+旅游”戰略聯盟引爆休閑旅游市場,為游客提供導游、導購、導覽等智能化服務。同時,采用梯度營銷、品牌營銷、差異化營銷和產業化融合營銷等方式進行聯合宣傳、聯合促銷,形成合力,并借此擴大休閑農業旅游的市場感知度與影響力,實現潛在客源向現實游客的轉化,打造區域特色休閑旅游文化品牌。
把非遺保護納入城鄉總體建設規劃之中的舉措,是對非遺保護給予了戰略性的重視和長期安排。休閑農業產業園作為城鄉規劃建設的“推動者”,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休閑農業旅游中,可以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文化價值、審美價值和經濟價值在深度體驗式的鄉村休閑旅游活動中表現出來。湖北非遺文化都市休閑農業產業園在挖掘“高龍”文化和“漢繡”文化的同時夯實農業園基礎建設,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及文化體驗傳承館來傳承并發揚如漢族繡工、漆木、高龍段身、鐵藝、題刻、名匾、名畫等傳統技藝瑰寶,并挖掘與特色文化有關的宗祠文化、民俗文化、風土人情、歷史人物及民間故事等,以各類景觀、建筑和產業環境為載體,通過順序的、連貫的、系列的文化內容予以呈現。同時,文化元素的融入還有效處理了園區點與面、局部與整體的層次關系,做到了同設計、同布局、同風格。其中,民居的建筑及環境改造就是園區文化元素融入后形成的特色風貌,表達了傳統與現代無縫對接的規劃手法。
而在農業產業布局方面,規劃充分結合基地地形地貌和自然生態肌理來布置園區第一產業。在產業選擇方面,針對市場需求和考慮農業產品的附加值來選擇各種品種姿態的花草、林果,充分利用花卉苗木的高度、形態及季相色彩等特征,使游人獲得對花卉苗木的形、色、味等多種美感的奇特體驗,形成“山脊樹木繁盛,山谷花草浪漫”的一種自然形態的秀美大地藝術景觀。在休閑農業旅游方面,有針對性地按季節特點策劃一系列觀光休閑旅游項目,如春季種植體驗,夏季養生療養,秋季果實采摘,冬季拓展運動等,最終打造成一個“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養生、四季休閑”的特色休閑農業樂園。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combination causes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tourism, taking a project in Hubei as an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base location of the project, from the human resources, overall layout, path planning and other aspects, explored the planning practice contents comb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leisure agricultural tourism, so as to expand the tourism scale, improved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tourism.
Key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griculture, planning, non heritage protection
Theplanningexplorationonthecombinationofnonheritageprotectionandleisureagriculturetourism
ShenTing
(WuhanModernUrbanAgriculture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Wuhan430071,China)
1009-6825(2017)25-0022-03
TU984.181
A
2017-06-26
沈 婷(1991- ),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