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仲淵 陳學智
(1.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消防大隊,福建 泉州 362100; 2.福建省泉州市臺商區消防大隊,福建 泉州 362000)
建筑防火設計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探討
黃仲淵1陳學智2
(1.福建省泉州市惠安縣消防大隊,福建 泉州 362100; 2.福建省泉州市臺商區消防大隊,福建 泉州 362000)
介紹了民用建筑火災的特點,針對民用建筑防火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從建筑材料的選擇、防排煙系統的設置,火災撲救面的設計等方面,闡述了建筑防火設計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策略,從而遏制火災隱患,構建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
防火設計,民用建筑,火災,滅火系統
民用建筑人員較為集中、電器多、用電量大、雷擊的機會也大,加上監管難、火災撲救難、疏散難、逃生難,發生火災后排煙不暢,容易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甚至是人員傷亡[1]。近年來,我國因建筑起火而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比比皆是,在社會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動蕩,搞得人們惶恐不安。為了避免悲劇的發生,首先人們要有憂患意識,不能抱有絲毫的僥幸心理,另外民用建筑設計時,要嚴格按照相關要求搞好消防工作,遏制火災隱患,構建一個和諧、安全的生存環境。
我國民用建筑多為高層建筑,一般發生火災后,將會造成巨大的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這與民用建筑火災的特點密不可分。民用建筑火災具有以下特點。
1.1 人員密集、集中,疏散困難
民用建筑多為高層建筑,高層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層數多,垂直距離長,人員十分密集,一般可容納幾千人,若是發生火災,出于本能反應,人的心理和情緒必定會引起恐慌和躁動,加上煙氣的刺激,人們會第一時間一窩蜂的涌向安全通道求生,這勢必會造成現場混亂,發生擁擠、堵塞以及踩踏事故,給有序的疏散帶來困難,耽誤救援時間[2]。
1.2 火勢蔓延迅速,且蔓延途徑多
高層民用建筑若發生火災,那么火勢的發展速度比普通建筑要快得多,這主要是由于高層建筑中有許多例如樓梯間、電梯井、排氣道以及電纜井等豎向井道,容易形成煙囪效應所導致的。這些豎向井道也正是火勢迅猛蔓延的主要途徑,一旦發生火災,很難得到有效的控制。
1.3 火災溫度高、毒氣危害大
民用建筑火災溫度可高達1 000 ℃以上,而人在70 ℃的溫度下,最多只能承受不到1 min[3]。一旦發生火災,人的身體皮膚無法經受住炙烤,加上燃燒中會產生大量的煙霧毒氣,人吸入后就會窒息,造成死亡。
1.4 撲救難度大,造成的損失大
我國目前的消防車工作高度一般在50 m左右,超過50 m以上很難實施救援。因此,高層民用建筑若發生火災通常只能眼睜睜看著被燒,造成重大的經濟和財產損失,甚至人員傷亡,在社會上造成巨大的影響,引起動蕩。
2.1 建筑材料耐火級別低
建筑原材料直接影響著整個建筑的質量與使用,在當前建筑建設中,很多建筑單位為了獲取更大的利潤空間,因此常常選擇一些不符合國家質量標準的、耐火級別不達標的建筑材料,甚至是偷工減料,為火災事故的發生埋下了禍根,造成了重大的安全事故。
2.2 建筑煙氣控制設計不科學
一些民用建筑的消防電梯和防煙樓梯數量少,與主要防火防煙區的距離較遠,而且在一些例如走廊、防煙樓梯間等不便采用自然通風的位置,沒有設計必要的排風排煙裝置。另外,住宅樓公用排風通道缺少必要的煙、火凈化措施,一旦發生火災,將會殃及整棟樓。
2.3 火災報警及滅火系統缺失
火災報警裝置能在火災發生后第一時間發出警報,通知人們進行疏散、逃生,減少悲劇的發生。但是在我國目前部分民用建筑中,火災報警及滅火系統缺失,有的民用建筑雖然有此類裝置,但是由于長時間不用,要么壞掉了,要么工作狀態不靈敏,管理人員沒有進行及時的檢查和維修,導致發生火災時才發現無法使用,不利于順利救援。
2.4 火災撲救面設計不合理
火災撲救面是發生火災后,消防車輛工作時的場所,對現場救援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很多民用建筑設計中,由于相關法律的缺失,設計者對火災撲救面的設計沒有充分重視,存在火災撲救面設計不合理的問題,導致很多新建的民用建筑無法通過消防驗收。
3.1 選用耐火級別高的建筑材料
建筑材料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民用建筑的質量和防火性能,劣質的建筑材料是民用建筑火災蔓延的主要幫兇。我國按建筑常用結構類型的耐火能力劃分為四個耐火等級,其中高層民用建筑的耐火等級必須為一級或二級[4]。在建筑建設中,應根據建筑物的耐火等級來選定構件材料和構造方式,選擇質量好、耐火級別高的建筑材料,防止在發生火災時,能夠贏得足夠的疏散時間,利于災后修復。同時,民用建筑內部裝修材料也應具備必要的耐火性能,爭取使用不燃、難燃或經過防火處理的材料,以減少火災發生和控制火勢蔓延。
3.2 防排煙系統的設置
防排煙系統是防煙系統和排煙系統的總稱。防煙系統是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或自然通風方式,防止煙氣進入疏散通道的系統;排煙系統是采用機械排煙方式或自然通風方式,將煙氣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統。民用高層建筑發生火災時,煙氣的危害很嚴重。為了及時排除有害煙氣,確保建筑物內人員順利疏散、安全避難,為火災撲救創造有利條件,就必須要在高層建筑內設置防煙、排煙系統。在設置防排煙系統時,要選擇符合設計的、功率規格合適的風機,對于建筑高度超過50 m~100 m的民用建筑,要按照相關要求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同時,合理劃分防煙分區的面積,面積越小安全性越高,電梯、樓梯等煙氣蔓延的重點部位一定要單獨劃分防煙分區。另外,還要注意送風口和排煙口的設置,有的豎向防排煙系統的送風口采用固定百葉窗式常開風口,風口規格尺寸基本一致,造成各層送風口的風量風速嚴重不平衡,離風機較遠的送風口的風量不足;有的將排煙系統的風機排煙口設在室內,導致火災發生時,排煙口不僅起不到排煙作用,還可能造成火災的蔓延擴大。
3.3 完善火災報警及滅火系統的設計
火災自動報警及滅火系統設計是民用建筑防火設計中最重要的設計內容之一,也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技術工作。目前很多民用建筑中,火災報警及滅火系統的設計還存在缺失或不完善等問題,探測器一般采用感煙型,大多設置在電梯廳、樓道及走道等公共場所,但是往往效果不佳。因此,在設計時,應在敞開、封閉或樓梯間單獨劃分探測區域,并每隔2層~3層設置一個火災探測器,在主要通道及人員集中的主要出入口設置手動火災報警按鈕[5]。
3.4 火災撲救面的設計
火災撲救面是消防車靠近民用高層建筑,開展撲救火災的建筑立面,每個民用建筑都必須設置火災撲救面,且不能做其他用途。火災撲救面的設計距建筑的外墻不宜小于5 m,最外一點至火災撲救面的邊緣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10 m,同時應避開地下管道、水池、化糞池等影響消防車荷載的地下設施。
3.5 疏散出口的設計
一旦發生火災,人的本能反應通常是先向自己熟悉或者明亮的出口跑,若是遇到煙與火的阻礙,大多會選擇掉頭尋找另外一條出路。因此,在民用建筑設計時,每層樓應設計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疏散出口,以便人們進行安全、快速的撤離。
建筑防火設計對于民用建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民用建筑設計中,建筑單位要從建筑材料、防排煙系統、火災報警及滅火系統、火災撲救面設計以及疏散出口設計等方面嚴謹規劃、合理設計,以降低火災的發生,確保讓人們不受火災的侵害,構建一個和諧、安全的家園。
[1] 洪 松.建筑防火設計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5(1):182.
[2] 程 靜.建筑防火技術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探討[J].綠色環保建材,2017(2):43.
[3] 劉 姝.建筑防火設計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具體應用[J].科技經濟導刊,2016(10):55.
[4] 農 智.民用建筑設計中建筑防火技術的運用分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S1):199-201.
[5] 吳宇豐.論建筑防火技術在民用建筑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2(2):177.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building fire,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fire protection design of civil buildings, from the building materials selection, fire smoke control system setting, fire remedial design and other aspects, elaborated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building fire protection design in civil building design, so as to curb the fire hazards, build a safe life environment.
Keywords: fire protection design, civil building, fire, fire extinguishing system
Discussionontheapplicationofbuildingfireprotectiondesignincivilbuildingdesign
HuangZhongyuan1ChenXuezhi2
(1.FujianQuanzhouHui’anCountyFireBrigade,Quanzhou362100,China;2.FujianQuanzhouTaiwaneseBusinessDistrictFireBrigade,Quanzhou362000,China)
1009-6825(2017)25-0030-02
TU972.4
A
2017-06-22
黃仲淵(1987- ),男,助理工程師; 陳學智(1988- ),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