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仕 君
(四川省鹽源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四川 涼山 615700)
水電移民
試論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重建面臨的困境
蔣 仕 君
(四川省鹽源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四川 涼山 615700)
非自愿移民在搬遷過程中,面臨著諸如基礎設施缺乏、生活方式、社會適應等各方面的困境,這些困境背后的綜合原因也造成了移民群體社會資本重建的困境。基于布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關系網絡、交易機會與成本、“法人行動者退出”、資本存量不足等突出體現了重建面臨的困境。分析困境有助于抓住主要矛盾,更深刻地認識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建設的問題,這對于移民生活恢復與發展、項目建設及社會穩定都具有積極意義。
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社會關系網絡
所謂非自愿移民是指因興建工程項目、自然災害、生態環境惡化、各種社會沖突脅迫導致的受影響人群無法選擇是否遷移或者被強制進行的人口遷移與經濟社會系統重建活動[1]。在過去的60多年中,伴隨著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及自然災害的頻發等,我國的非自愿移民的數量也在逐漸增多。非自愿移民工作是一項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社會等的綜合性問題。
在搬遷前后,非自愿移民尤其是婦女、老人、殘疾人等弱勢群體面臨著失去土地、失業、貧困、關系網絡解體的困境,移民的社會風險與日俱增;而這些困境與風險都表現為非自愿移民在搬遷前后社會資本受損現狀及重建困境。現階段,政府補償主要針對的是直接的經濟損失,而忽略了社會資本的隱形損失。非自愿移民的社會資本重建問題不僅是關系移民群體本身生活維持與發展的問題,而且是水庫、交通等工程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關乎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問題。在非自愿移民搬遷過程中,要嚴格預防、控制社會風險,盡量減少社會資本受損,并在多方面加強社會資本的重建,在最短的時間恢復到甚至超過搬遷前的水平,變非自愿移民為社會資本發展的良機。
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為認識非自愿移民生產、搬遷安置過程中的重建困境提供了適宜的切入點,本文擬從社會關系網絡、交易機會與成本等方面具體分析困境因素,并提出可行的建議,從而實現非自愿移民的生產生活恢復及可持續發展。
法國社會學家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實際或潛在的資源集合,這些資源與擁有相互熟識和認可的、或多或少制度化的關系的持久網絡相聯系,是比較穩定、制度化和可持續的一種社會關系網絡,這種網絡可以提供一定的資源。它存在于親屬關系、職業關系、組織關系和鄰里關系等之中,并通過制度化的網絡關系和固定化的行為得到保障和加強[2]。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具有資源性、社會關系網絡特性及生產性。
從已有的文獻看,關于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民活動對社會資本的影響、重構路徑、能力恢復、補償分析等方面,對重建困境分析的專門化研究比較少。孫中艮和施國慶認為水庫建設導致移民資本存量降低,社會關系網絡瓦解等,并提出了要落實政府在移民互助組織重建責任,構建移民群體和非移民群體的信任等資本存量增加的路徑[3]。移民安置過程存在失能現象,在社會變遷過程中,可以通過增強移民主體意識和權利意識、安置地及安置方式的優選、加強人力資本投入、重建移民的強關系、發揮弱關系中的強能量、注重移民社會中精英的流動,可以實現移民群體的能力建設[4]。針對移民社會資本變遷的研究,參與觀察、民族志、深度訪談及問卷調查等方法提供了合適的切入點,由于族群文化的不同及政治資本的差異,深刻地影響了移民的發展選擇,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5]。劉晉飛等以移民糾紛作為切入點,主要分析了移民社區中社會資本的缺失與重構,認為移民社區的整合和合法性的獲得來源于國家力量和移民、移民和移民之間關系網絡的生成和維系[6]。在社會資本重建過程中,庫區移民應該在政府的指引下開展好社區活動,增強成員間的了解、溝通、信任,形成良好互動[7]。
這些研究大多集中于在搬遷過程中,非自愿移民群體社會資本及其受損現狀的描述,社會資本重建的路徑探索;而缺乏對重建路徑的詳細描述分析。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的受損主要是由于搬遷行為及搬遷前的環境因素影響,而社會資本的重建面臨著嶄新、復雜的社會環境,兩者處于不同的環境維度。鑒于此,非自愿移民的社會資本重建需要著重考慮新的困境,并從新困境的角度進行重建。本文從社會資本理論及社會交換理論的視角,著重探討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重建面臨的困境及其影響因素。
布迪厄認為,社會資本是一種通過對“體制化關系網絡”的占有而獲取的實際的或潛在的資源的集合體。這種“體制化的關系網絡”是與某個團體的會員制相聯系的,獲得這種會員身份就為個體贏得“聲望”,并進而獲得物質的或象征的利益提供了保證。而對于非自愿移民來說,在遷移過程中逐漸失去了原始性的社會關系網絡,在安置區,無法享有當地的“體制化關系網絡”,會員制身份決定了對資源的享有權,當地人對移民會有排他性,移民在短時間內無法取得會員制身份。這就注定了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的重建必將困難重重。基于關系網絡的深刻內涵,筆者就社會關系網絡、交易機會與成本、“法人行動者”逐漸退出、經濟及教育原始資本要素等四個方面總結了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重建面臨的困境。
林耀華在《金翼》中這樣描述社會關系網絡:“人與人之間就像是一個由用有彈性的橡皮帶緊緊連在一起的竹竿構成的網,這個網精心保持著平衡,拼命拉斷一根橡皮帶,整個網就散了,每一根緊緊連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們生活中所交往的一個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們也會痛苦地跌倒,整個網便立刻松弛。”是這張人際的網絡,而不是風水、祖先、神怪作用于我們人生的興衰起伏。我們的一生,就是在變動與鞏固之間不斷建立新的平衡的一個過程。
就我國而言,傳統的中國社會是鄉土社會,血緣、地緣關系起著支配作用。當代中國的“鄉土”特征在農村仍較濃厚,這種由家庭(族)關系和鄰里關系構成的初級社會關系對中國農村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非自愿移民的最小單位不是個人而是家庭,移民不會對家庭的結構及其關系產生大的影響,但無法保留家庭關系以外的其他初級社會關系。在移民過程中,長期所形成的居民社區和相關設施被拆散,鄰里親朋相互分離,既有的提供日常生活互助的社會關系網絡遭到破壞。同時,由于搬遷,原來正式或非正式的聯合會、社會組織解體了,傳統的權利和管理系統失去作用。原有社會關系網絡的解體,導致依附于原有社會關系網絡的社會資本也遭受嚴重損失,那么也無法為搬遷后社會資本重建提供基礎。
搬遷到新的地方,面臨陌生的人和環境,從事的職業也可能會有變化;對于安置區的本地人來說,移民的到來對于他們對公共資源的享有和發展機會的多寡形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威脅,在初期,當地群眾對移民具有排他性。對于非自愿移民來說,在這樣的環境下,很難在短期建立起新的社會關系網絡,更不能依靠新的社會關系網絡發展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存量依賴社會關系網的大小,其被嵌入到社會關系網的“編織”過程中。原有社會關系網絡解體,新的社會關系網絡尚未建立,移民難以通過社會關系網絡尋覓社會資本恢復和發展的機會。
布迪厄等人認為不同類型的資本只有在特定的“場”內才是有效的,但各類資本之間又是可以轉換的,經濟資本是其他類型資本的根源。因此,由經濟資本向社會資本的轉換是較為容易的,而由社會資本向經濟資本的轉換則較為復雜,且帶有一定的風險性。
社會資本的社會交換遵循對等性原則,由于人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源分布不平均,報償能力各不相同,就有可能導致不對等交換關系的出現。在不對等的交換關系中,雙方對交換關系的依賴程度及從中獲得的利益是不同的,這將影響以后的交換行為。
在新的社會環境中,非自愿移民與當地群眾之間沒有共同的“場域”,無法在這樣的公共空間中尋找到交易機會。這個“場域”如就業市場、社區活動中心、社團組織、家庭聚會等,交易機會體現為獲得稀缺有價值的信息、社區內部法則、不成文的規定習慣等。即使能夠獲得“場域”和“交易機會”,也因不對等的關系,付出較大的代價。如就業市場,對于當地單位、企業,往往偏向選擇本地人而不是移民,移民群體只能被迫選擇薪資水平低、勞動強度大的工作,付出較大的交易成本。
在搬遷前,移民群體擁有的是在當地社會環境、血緣、業緣、鄰里等綜合影響下產生的“原始性社會資本”;搬遷后,隨著原有社會關系網絡的解體,“原始性社會資本”受到較大程度的損害,而現在的“法人行動者”(政府、相關機構、社區等)無法提供恢復原始性社會資本的條件,隨著其在移民搬遷與安置相關行動中的退出,“法人行動者”尚不能為非自愿移民提供充足的社會資本重建條件與資源。
在移民初期,政府、業主單位等相關部門對于移民工作非常重視,積極提供各種優惠政策,進行各項扶持,在此階段,移民群體獲得社會資本恢復和發展的資源;隨著移民活動的進行至結束,相關“法人行動者”逐步退出,移民群體獲得的部分資源力量也隨之消褪,失去了其社會資本恢復和發展的外在支持。
對于具體的個人來說, 他所占有的社會資本的多少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行動者可以有效地加以運用的聯系網絡的規模,二是網絡中每個成員所占有的各種形式的資本的數量。
由于大型工程建設(如水庫)、自然災害(如泥石流)等引起的大規模非自愿移民往往集中于中西部偏遠山區,當地生態環境脆弱,經濟基礎較差,人們收入普遍較低。在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中,人們能夠有效連接、利用、發展的社會關系網絡有限;在偏遠的中西部地區,人們的教育水平偏低,文化資本儲備不足,不足以滿足社會資本恢復所需的“庫存知識”。在人口更多,競爭更加激烈的安置區,移民群體的文化程度較低的現實所限,他們只能從事層次較低的職業,生活、就業的平臺也相應較低,由于“庫存知識”的原因,他們無法獲得發展的交易機會,無法有效建構聯系緊密的社會關系網絡,也就無法重建社會資本。
非自愿移民在搬遷過程中,面臨著諸如基礎設施缺乏、生活方式、社會適應等各方面的困境,這些困境背后的綜合原因也造成了移民群體社會資本重建的困境。基于布迪厄的社會資本理論,關系網絡、交易機會與成本、“法人行動者退出”、資本存量不足等突出體現了重建面臨的困境。分析困境有助于抓住主要矛盾,更深刻地認識非自愿移民社會資本建設的問題,這對于移民生活恢復與發展、項目建設及社會穩定都具有積極意義。
面對主要困境,后期社會資本重建應著重從社會關系網絡建設、相關部門持續關注、增能等方面入手,以增加非自愿移民群體的社會資本存量。
[1] 顧茂華,荀厚平,范治暉,陳紹軍.水庫移民遺留問題處理—規劃·管理·探索[M].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2000.
[2] 包亞明.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布迪厄訪談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 孫中艮,施國慶.水庫移民對社會資本影響及其重構路徑[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9,26(2):38-41.
[4] 胡白如,余文學.水庫移民補償中政府的權力策略分析[J].安徽農業科學,2012,40(19):10314-10315.
[5] 商德鍾等.移民的社會資本與社會發展[J].水利經濟,2010,28(4)
[6] 劉晉飛,黃東東.三峽移民社區的整合機制分析[J].西北人口,2008,29(6):63-67.
[7] 張波,何躍,謝暉.三峽水庫區移民弱勢群體的社會資本現狀及提升路徑研究[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08,24(4):
[TM622];D632.4;F032.1
B
1001-2184(2017)06-0132-03
2017-08-16
蔣仕君(1966-),男,四川鹽源人,本科學歷,鹽源縣扶貧和移民工作局規劃安置中心主任,從事征地移民工作二十多年.
卓政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