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蕓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412007)
傳統設計思想對當代造物設計的影響
陳 蕓 (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設計藝術學院 412007)
中國傳統造物文化是勞動人民長期社會實踐的凝煉,是先哲們智慧的結晶,是理與情高度統一的和諧之美。以中國古代傳統尊俗重禮的造物藝術思想作為主要思想依據,從西周與漢朝兩個朝代的器物進行探究。通過調查方式對中國西周與漢朝兩個朝代的器物進行調研分析,探究造物藝術的尊俗重禮的文化內涵, 從藝術學的角度對西周和漢朝兩個朝代的尊俗重禮設計思想的器物造物形態等進行分析,探討在造物設計思想產生、發展中所形成的造物本源、審美等思想體系和引發的器物功能性、人文性、地位性和美觀性等特性。
傳統設計思想;尊俗重禮;當代造物設計
1.起源與概念
我國古代形成系統的禮俗是在周朝,但其起源卻可一直上溯到遠古的原始社會時期。古代禮學名著《禮記》中的《禮運》篇,曾對禮的起源作了概括性描述:“夫禮之初,始諸飲食,其燔〔燒烤〕黍捭〔分開〕豚,污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這段話所描寫的是遠古原始社會的人們,把黍米和劈開的豬肉塊放在燒石上烤炙而食,在地上鑿坑作為酒樽用手掬捧而飲,并且用茅草莖捆扎成鼓槌敲擊筑地而成的土鼓,以此來表示對鬼神的祭祀。這也就是當時的禮。
“尊俗重禮”從字面拆分進行解讀“尊”,譯為敬畏,畏懼。“俗”譯為民俗、習俗。“重”譯為重視、強調。“禮”譯為禮儀、典禮、制度。數千年的中國文化,在表面的意識形態、政治制度、經濟基礎、宗教勢力變遷下,影響這中國人的深層文化心理結構,是一股強大的文化無意識機制,決定著中國文化的走向,并總是會以不同的方式扎根在尊俗重禮的傳統當中。
“尊”地位或輩分高:尊長。尊卑。尊貴。尊嚴。現有兩種解釋:一是甲骨文字形中,象雙手捧著尊,從酉,從収。小篆從酋,從収或作寸。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具《禮記·中庸》記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意思是君子尊崇高尚的道德品質,然后歸結到由勤問好學入手。二是根據隸定字形解釋。即講“尊”的本意酒器,會意:字從酋,從寸。總的來說“尊俗重禮”中的“尊”,譯為敬畏,畏懼,尊重。
“俗”字最早見于西周金文(銅器銘文《衛鼎》等)。《說文解字》說:“俗,習也”。這是用轉注的方法來解釋俗字的含義,表示俗與習在意義上具有同一性的一面。《周禮-大司徒》疏說:“俗,風俗也”;《周禮-大司徒》注說:“謂常所行與所惡也”。根據以上解釋可知,俗的意義與習字相近或相通,確切而言,便是風俗的意思。綜合前述解釋和實際情況剖析,可以認為,凡有一定流行范圍,一定流行時間或流行區域的意識行為,無論是官方的,民間的,均可稱為習俗,這亦是習俗的基本定義。
禮儀是在人際交往中,以一定的約定俗成的程序方式來表現的律己敬人的手段和過程。涉及儀容、儀表、穿著、言談、交往、溝通、情商等內容。禮有周禮、儀禮、禮記,合稱“三禮”。所謂周禮,是指“一套以血緣為基礎、以宗法制為核心的習慣統治法規”。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尊尊,二是親親。前者旨在維護君權,所謂“國無二君”;后者旨在維護父權,所謂“家無二尊”。所以“尊俗重禮”中的“禮”,譯為禮俗、禮儀、典禮、制度等意思。
2.古人設計禮俗用品的造物依據
結合實際,本研究對照料者在成年心智障礙成員未來安置的選擇上設定了三種不同情形。其一,照料者(及其配偶)因年老、生病等原因不能繼續照料心智障礙成員時的養護打算;其二,照料者(及其配偶)因去世無法繼續照料心智障礙成員時的一般養護打算;其三,照料者(及其配偶)因去世無法繼續照料心智障礙成員時的最理想的養護打算。
(1)地域性和民俗成為古人造物的依照之一
以西周奴隸社會時期為背景,這一時期青銅器最能體現“尊俗重禮”的設計思想,以九鼎為禮器代表,是國家、政權、統治的象征,具有象征性。相傳夏禹時鑄九鼎,象征天下九州、歷經夏,商,周奉為國寶,視為重器。到了周代,九鼎成為最高統治者的象征。相傳九鼎刻有“百物”,有助人行善的生物,也有害世吃人的鬼魅。人們看過鼎上的圖像后,能分辨好與壞,善與惡。西周青銅器中有一整套禮器和樂器被用來記載天子命令、祭祀典禮、征罰記功、賞賜錫命、訓誥臣下、婚喪嫁娶等“大事”。《左傳》中明確支出青銅禮樂器用以“明貴賤,別上下”。如列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設計者根據統治的需要,把神話思想通過圖像的形式表現在器物上面。來區分統治者的身份和權利,神話統治階級1。
(2)地位和等級是古代禮俗用品的造物依據
按古代禮儀,帝王與臣下相對時,帝王面南,臣下面北;賓主之間相對時,則為賓東向,主西向;長幼之間相對時,長者東向,幼者西向。賓主之間宴席的四面座位,以東向最尊,次為南向,再次為北向,西向為侍坐。當時的工匠依據尊卑順序禮儀來設計器物,例如食器、酒器。根據官級等級制度的劃分,嚴格實行。不僅體現在行為禮貌,也有器物的使用。
西周禮器及其的多,其中青銅器隨葬是西周時期貴族身份的一種象征,也多用于祭祀。《禮記·祭統》在敘述成王、康王為追念周公的功勛而特賜魯以祭祀中的某些特權時,這樣說:“夫大嘗禘,升歌《清廟》,下而管《象》,朱干玉戚以舞《大武》,八佾以舞《大夏》,此天子之樂也。康周公,故以賜魯也。”由此我們可知樂人上堂歌唱《清廟》,下堂用管吹奏《象》,用八列的舞隊表演《大夏》舞,這是天子的舞樂規格,而不是一般的諸侯,大夫、士可以隨意使用的,可見西周時期樂器中的尊俗重禮的體現。(圖1)西周晉侯蘇鐘,是西周時期金屬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一套打擊樂器,全套共16枚,共刻有355字的長篇銘文,完整記錄了西周厲王三十三年,此器因隨葬于山西曲沃北趙村晉侯墓地第七代晉侯穌的墓中而得名。編鐘分兩組,三種式樣,非同時鑄造,測音卻和諧,是標準配律共2件,國家一級文物。其設計思想是一種禮器,自佛教傳入中國后,逐漸成為一種宗教法器的代稱,是“尊俗重禮”的產物。
除樂器這類祭祀用品外,西周還有一種比較有名的祭祀用的青銅器——鬲,是銅與錫的結合的古代煮飯用的炊器,金文字形,象飲食器具形。鬲作為一種漢族古代煮飯用的炊器,有陶制鬲和青銅鬲。青銅鬲最初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其形狀一般為侈口(口沿外傾),便于炊煮加熱。設計思想:鬲,用于古代祭祀用或煮飯用的炊具,根據祭祀時方便放在桌上,有三個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熱。其設計迎合了當時那個時代的人對于三角穩定的意識的應用,同時是“尊俗重禮”中的“俗”下的產物,表示崇敬并祈求保佑。
簠(圖2),西周時期的銅器、青銅器,主要功能是祭祀時盛稻粱器,盤形制奇特,祭祀時盛放稻粱的器皿,方口。《周禮·舍人》:“凡祭祀共簠簋。”簠的基本形制為長方形器,蓋和器身形狀相同,大小一樣,上下對稱,合則一體,分則為兩個器皿。簠出現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戰國晚期以后消失,現收藏于都江堰文廟。設計思想:根據向神靈求福消災的傳統禮俗儀式習俗,祭祀供品需要儲存,于是西周時期簠的出現,小口方便儲存稻粱,易倒入,不易灑出,被稱為吉禮。是“尊俗重禮”中的“俗”的產物。
漢朝器物的設計也很注重“尊俗重禮”的設計思想。它不僅以其優美的器物造型和卓越的性能為后人所仰慕,更因其包含的豐富文化內涵,塑造了中國古代藝術設 計的文化品格。如金雀山帛畫(圖3)1976年發現于山東臨沂金雀山九號墓。帛畫長200厘米,寬42厘米。畫面內容大致可分為天上、人間、地下3部分,在布局上也是上部為天界,中部為墓主貴婦的生前活動,下部為地下或大海。長200厘米,寬42厘米,也是覆蓋在棺上的“非衣”設計者根據統治的需要,把神話思想通過圖像的形式表現在畫上面。來區分統治者的身份和權利,神話統治階級2。是“尊俗重禮”中“俗”的產物。
像這種比較典型的體現尊俗重禮的設計思想的器物還有東漢的彩繪陶奩。奩是我國古代較為常見和流行的一種專門放置女性梳妝用品的器具或者用于貯存美酒,隨著喪葬習俗的改變,漢代盛行制作這種器物作為陪葬物。另一個解釋意思就是禮儀性用品,彩繪陶奩是一種隨葬習俗的產物,從習俗上講主要是財富,又根據古代象征和人們對宗教的信仰而產生。
根據對西周和漢朝兩個時期的器物分析,了解到“尊俗重禮”的造物設計思想在當時造物設計思想中占主導位置,兩個時期的器物主要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禮俗使器物富有功能性,人文性,地位性和美觀性。這些設計思想引發的特性對現代造物設計也影響深遠。
“尊”,譯為敬畏,畏懼。“重”譯為重視、強調,二者結合即“尊重”,是一種人性化的體現。中國古代造物例如筷子,毛筆等這些設計強調個體能力的積儲而不注重群體智能對象化的想法和做法,曾妨害了中國近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但是卻蘊含著對于人性的尊重。這也是尊俗重禮中“尊”的體現。這對現代設計中傳統設計對物與人關系上的啟示是在設計中要注意人的主導地位,這包含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使用上與物的交流互動性,二是使用者在設計過程中的參與性。
造物的設計過程中,使用者的參與設計是增強人與物關系中人的主導性的方式之一。目前的這種參與性可以分為幾個層次,就較低層次的互動性而言,可以提供多種的選擇給消費者,而消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和審美需求來確定產品的功能和形態。這是對人性的一種尊重和敬畏。中國傳統造物始終把以人為中心的尊重觀作為造物的基本法則,現代設計可以由這種思想可以設計更多的滿足人性化的。現代設計是人的設計,即滿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質和精神的需要。設計的主體是人,設計的使用者和設計者也是人,因此人是設計的中心和尺度3。例如超市里的手推車架上加一個翻板,兒童可以坐在翻板上,便于父母的照顧。尊老愛幼的美德便體現在細微的設計細節中。
“禮”譯為禮儀、典禮、制度,“禮”對當代造物設計中的體現即是一種情感化設計。“俗”譯為民俗、習俗,是一種節日的傳承。中國人講究禮節、制度化,禮俗合在一起就是父母對長輩、孩子對父母、學生對師者等情的表現。這種傳統思想對于現代造物設計也有很大的影響,現代設計師應該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用現代設計方法設計出符合中國人情感需求的物品。儒家思想中“禮”傳統所蘊涵的塑造情感的方法能給現代設計師很多啟示。產品中的“禮”,就是產品對人的情感的影響,是情感的一種理性化內容,是對消費者情感的一種引導;通過物品來傳達這種情感,讓消費者與物品產生情感上的共鳴4。注重“禮”在物品情感化設計過程中的應用,可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如中秋節,現代人們一直延續中國傳統尊俗重禮的習俗思想,不僅是對月餅的設計還是月餅包裝的設計都體現了傳統“尊俗重禮”中“禮”的設計思想,首先月餅一直圓形為主要代表,這是古時候祖先們就有的期望——團團圓圓,其次月餅包裝(圖4)的設計在直觀上就從不同層面體現和展示著我國的傳統文化,作為一個具有
多種文化元素的承載體,月餅的包裝設計滲透多種傳統文化元素深刻全面地展現我國傳統文化“禮”與“俗”的設計思想。首先月餅包裝設計中的吉祥圖案,主要以寓意幸福美滿的傳統圖案,如龍鳳呈祥、蝙蝠、福祿壽喜等,不同的圖案彰顯著不同的文化意蘊,也表達著不同的情感和祝福5。包裝設計中的傳統色彩以傳統紅色為代表。現代創意禮品設計所涉及的人文因素。通過分析產品特征對用戶心理影響所起的作用,倡導一種在創意禮品設計過程中強調溫情的表達方式。
中國傳統“尊俗重禮”造物設計思想給當代造物設計帶來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不僅表現在功能性,人文性上還有地位性和美觀性。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尊俗重禮”,并非某個抽象、絕對的“本質”,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在變化和發展著,但是所有的發展都是從一個共同的源頭出發,后世與前世之間的歷史連續性、繼承性清晰可辨。所以,回歸傳統并不是機械地復舊,而是回到源頭來尋找價值,依據傳統來重建制度。同時,回歸傳統,也不是武斷地排外,而是依據自身來吸取精華,站穩腳跟再向外整合。
注釋:
1.呂欣.傳統造物觀對現代產品設計的啟示[D].長沙:湖南大學,2005:37-38.
2.許大海.漢代藝術設計思想要義[D].蘇州:蘇州大學,2005:48-49.
3.魯鋒.產品設計中的“禮與樂”[J].美與時代(上),2012(7 ):112-113.
4.呂欣, 黃薇.傳統造物觀對現代人性化設計的啟示[J].包裝工程,2007(7 ):172-173.
5.蘇文靜.傳統文化在月餅包裝設計中的傳承[J].戲劇之家,2014(11):214.
陳蕓,1992年出生,女;湖南岳陽人,湖南工業大學包裝設計藝術學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設計策劃與項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