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黃 (玉溪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653100)
淺析聶耳歌曲作品的人文情懷
彭 黃 (玉溪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653100)
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先驅者、人民音樂家聶耳,創作了無數具有鮮明時代性、嚴肅思想性、高昂民族精神和充滿戰斗激情的歌曲作品。聶耳的歌曲作品處處體現出他用人文情懷來對待生活、對待勞動人民、對待同事,用人文情懷來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音樂。他的歌曲作品在中國當代音樂的發展進程中,開辟了新的音樂道路,充滿著情深意長的離愁別恨和兒女情長,也體現了一種時代的人文精神。
聶耳;歌曲作品;人文情懷
中華人民共和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曲作者聶耳(1912——1935)通過不到三年時間創作了許多充滿人文情懷的歌曲作品。其歌曲作品的人文情懷以理性推理為思想基礎,以同情博愛為基本價值觀,用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看待國家社會與生活,具有高度的藝術性與旺盛的生命力,為后來的歌曲創作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價值。
聶耳通過不到三年的時間創作了30余首歌曲,主要代表作有《義勇軍進行曲》《畢業歌》《碼頭工人歌》《前進歌》《梅娘曲》《飛花歌》《賣報歌》等。這些歌曲作品以嶄新的生活內容,獨具人文情懷的形式,創造了當時中華民族的全新的時代音樂作品,都是無法復制的音樂文化傳統,具有強烈的號召性、鼓舞性、傾訴性,大致可分為革命性歌曲、群眾歌曲、抒情歌曲、兒童歌曲四種類型。而聶耳歌曲作品中人文情懷的體現無處不在,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占有較大比重,其特點是將音樂語言的豐富性、抒情性、戰斗性有機結合,多數歌曲作品代表了人民的呼喚、時代的呼喚,是我國音樂創作發展的一面鮮明旗幟。
(一)聶耳的革命性歌曲的人文情懷
聶耳音樂作品是時代的呼聲,具有鮮明的革命性、戰斗性。其革命歌曲充滿人文情懷,聶耳以他真實的生活體驗與感悟成功塑造了偉大的、不屈的、勇于戰斗的、中華民族的音樂形象,極大鼓舞的中國人民共赴國難、勇于犧牲、前赴后繼、再筑長城。如《義勇軍進行曲》(田漢詞)旋律與歌詞的緊密結合,反映了作者的心聲和人民的愿望。其人文情懷表現在“把我們的血肉,筑成我們新的長城!——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
用血肉之軀保衛祖國,這是人文情懷的最高境界。
《畢業歌》的歌詞是一首長短句不平衡的自由體新詩,給人留下了深刻的音樂形象。其人文情懷則通過“我們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會的棟梁,我們今天是弦歌在一堂,明天要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抒情曲調,把當時進步青年人文品格渲染到了淋漓盡致。
(二)聶耳的群眾歌曲的人文情懷
聶耳是我國第一個成功塑造工人階級英雄形象的作曲家。他在群眾歌曲的創作中運用民間勞動號子的節奏和一領眾和的形式,來反映勞動人民群眾和工人階級生活的形象,代表了勞動者的吶喊。《碼頭工人歌》(孫石靈詞,舞臺劇《揚子江暴風雨》插曲)是聶耳群眾歌曲充滿人文情懷最具代表的作品之一。聶耳曾深入碼頭工人的勞動和生活,了解他們的思想,用勞動號子的呼喊音調創造性地發展,成功塑造了當時受壓迫的工人階級的形象,蘊涵著一種堅毅剛強的氣質。歌曲將勞動號子的節奏轉化為一種奮力抗爭的精神,用音樂直接描繪碼頭工人勞動中的沉重步履和呼吸聲,并用這種音調成為貫穿全曲的基本主題,同時把歌詞中表現碼頭工人的沉重勞動、痛苦生活、內心憤怒、反抗決心,這四種情緒都作為對主題音樂的對比、補充的插部來處理。《碼頭工人歌》的人文情懷在于:從“搬哪搬哪”到“一輩子這樣下去嗎,不,兄弟們們!團結起來!想著活的路上走”,用音樂感人的藝術力量,從外在的勞動呼號,探究到一個階級的內心吶喊。
聶耳的群眾歌曲還有《打磚歌》(蒲風詞)、《打長江》(田漢詞)兩首歌曲結構短小簡潔,以不同節奏的號子音調來表現勞動人物形象。《前進歌》(田漢詞)則是聶耳運用進行曲的形式所寫,主要反映民族危亡,帝國主義暴行面前,工人階級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怒和強烈反抗的感情,歌曲節奏對比鮮明,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懷和戲劇性效果。
(三)聶耳的抒情歌曲的人文情懷
《梅娘曲》(田漢詞)是聶耳創作女性歌曲的具有代表的抒情歌曲之一。
《梅娘曲》則選用了南洋民歌特有的溫婉、寧靜、優美的大調性音調,運用抒情性與朗誦性的音調相結合,用級進和小跳構成的平緩又略帶起伏的旋律,結構基本工整的節奏編制出流暢優美的曲調。樂句之間的銜接流利自然,歌曲感情真摯,旋律動人,用具有戲劇性的曲調發展來塑造一位女青年樸實、善良、純真的形象。歌曲敘述了梅娘對高維漢的深厚感情,表現了梅娘的憂傷與期盼,展現了女性的柔情與剛強、崇高與執著,歌曲音樂的情感達到了一種令人痛惜的悲痛,其人文情懷體現在梅娘這個知識女性所具有的中國女性的美麗、多情、溫柔、忠貞的人格魅力上,把對戀人的思念升華為熱愛故土,愿意為祖國獻身的高尚情操之中。
(四)聶耳的兒童歌曲在樂觀中飽含訴求
聶耳在日記中曾寫道:“我歡喜和小孩子在一塊玩,這是我的特性。我愛小孩勝過于愛我的愛人,因為他們是純潔而天真的,隨事沒有虛偽和做。他們是世界上最值得愛的人!”1。由此可以看出,聶耳很喜愛兒童,對兒童歌曲的創作在他的全部創作中占有一定地位,其創作特征的共性是歌詞朗朗上口,節奏輕快活潑,旋律流暢,貼近生活。《賣報歌》(安娥詞)是聶耳用明快的節奏、流暢的旋律和質樸的語言來表達報童賣報的現實生活,突出表現報童天真活潑、積極開朗的樂觀性格所創作的一首兒童作品,把兒童特點化為明快、跳躍、活潑、朗朗上口的音調,其人文情懷在于通過“吃不飽、睡不好,饑餓寒冷只有我知道”的境遇中一個兒童的心靈訴求,揭示出小小報童期盼光明的內心世界,從小小兒童的心聲昭示出舊世界必將滅亡,新中國必將誕生的歷史趨勢。
除此之外,聶耳還寫了《雪花飛》《賣報之聲》《牧羊女》《小工人》這幾首兒童歌曲。尤其是《小野貓》(陳伯吹詞),聶耳用簡單的歌曲旋律、通俗直白的語言和口語化的音樂風格,通過質樸的曲調、簡練的音樂語言塑造出了一個生動可愛的兒童形象。
聶耳是云南玉溪人。從小在昆明、玉溪等地生活,較早接受“五四”以來新思想的熏陶,“七彩云南”特殊的人文歷史培育了他珍惜親情、珍重友誼、熱愛勞動、熱愛生活、同情弱者的優良秉性,尤其是對勞苦大眾有著深厚的感情,關心民間疾苦和社會不公的人文情懷一直伴隨著聶耳的成長。聶耳的歌曲作品處處體現出他用人文情懷來對待生活、對待勞動人民、對待同事,用人文情懷來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音樂,對民間音樂的人文崇尚使他成為“民謠風”的先行者。聶耳在運用民間音樂素材創作的聲樂和器樂作品時表現出來的嫻熟,一方面來自于他的先天的音樂潛質和生活環境,從小對云南家鄉民間音樂的熟悉與愛好;另一方面則是后來復雜的社會環境和生存環境的人文關懷。從聶耳的日記與書信中我們可以看出,他非常重視民族音樂遺產,他善于采用民間小調創作歌曲,追求作品的民族風格,《采菱歌》《塞外村女》《采茶歌》等類似的歌曲具有濃厚的民歌風味。他為民歌風味歌曲的創作邁出了堅定的腳步,聶耳還用歌曲作品的人文情懷喚起民族意識與民族精神,他的歌曲作品突出其當時所處的時代環境,所創造的大部分歌曲具有戰斗性與動力性,把民族特性、民族意識、民族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
聶耳歌曲創作充滿強烈的人文情懷,聶耳正是用這種人文情懷運用在他的大部分歌曲創作中。人文情懷是一個時代文明的標志,用現在時髦的詞來說就是“幸福指數”,要在這個社會群體中感受到幸福,就要有愛的傾注,有大量人文情懷的投入。科學技術的先進性往往是人文情懷時效性的關鍵。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人文情懷成了其必要的助燃劑,但現代化科技手段不能取代最初的人文情懷,因為技術沒有情感。聶耳的歌曲作品正是這種將創作技術合理地為人文情懷服務,其歌曲作品一直傳唱至今仍成為經典,這就是人文精神的另一種境界在音樂作品的生動體現,這樣充滿人文情懷的作品才能的經久不衰,生命之樹才會長綠。
人文情懷源于古代傳統文化,集中體現為對一切真善美的贊賞與推崇,包括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追求美,是指作者的思維方式、價值追求與精神狀況,是人思想情感的流露與體現,是人文素養、人文精神內化于人內心而形成的一種精神品種、一種修養、一種心理和一種態度。聶耳以社會責任、家國責任為己任,抱負遠大,立志深遠,把對美的向往洋溢在綺麗或樸實的曲詞里,而這些曲詞又與其生活聯系在一起,產生一種意境美,使人身臨其境,展示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強烈社會關懷與抱負。
聶耳深厚的人文情懷用一種獨特的方式體現在他的音樂作品中,從他的作品中透露出他那顆善良而美好的心靈,使他的生命散發出人性的光芒。這種人文情懷是對理想人生價值的追求,對人格尊嚴的追求,對中華民族精神的追求,也是對真理的追求。聶耳是一位罕見的藝術天才,在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用音樂的形式帶領勞苦大眾進行抗日救亡運動,并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和推動作用。聶耳的生命雖然短暫,但光輝燦爛,他的人文情懷一直激勵著音樂教育者和音樂研究者不斷前行,勇于求知與探索。
[1]聶耳全集編委會.《聶耳全集.》(三卷)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1.5
[2]汪毓和.《中國近代音樂史》(“聶耳音樂創作”一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向延生.《樂苑史跡》山東文藝出版社,2002.11.
[4]王志雄,郭凌.聶耳—玉溪人民的驕傲.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06.
[5]吳寶璋.《人民音樂家聶耳》.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10
[6]中共玉溪市委宣傳部,玉溪市文化局編.《百年聶耳》.云南美術出版社,2011.12
[7]云南聶耳基金會《聶耳音樂研究文集》中國文藝出版社,2006.12.
本課題系2015年度云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舞臺表演課程微格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BE15007);2015年度玉溪市社科聯課題《保護聶耳遺產,打造文化玉溪》(項目編號:Yxsk104)課題成果。
彭黃(1984—),女,漢族,云南水富人,碩士,玉溪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與表演、民族民間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