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興
2016年7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同時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在全國范圍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
同年8月,中央要求各省上報首批特色小鎮推薦名單,32個省市區共計159個名額。最終,在各地推薦的基礎上,經專家復核,由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住建部共同認定第一批127個中國特色小鎮名單,特色小鎮迅速推廣,多地開花。由于地域遼闊,各地經濟背景差異,特色小鎮在不同省份、地方又有不同的模式和界定方式。
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更多指向了新興業態
特色小鎮建設是創新推動“產、城、人、文”融合的重要途徑,并為破解空間資源瓶頸、產業轉型升級、改善人居環境、推進新型城鎮化提供了有力抓手。其主要目的在于吸引旅游人口進入,召喚創業者落戶以及吸納勞動力就業,進而推動當地經濟發展。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精神,培育特色小鎮要堅持突出特色,防止千鎮一面和一哄而上。我認為,建設特色小鎮的核心關鍵在于打造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而特色鮮明的產業形態更多指向了新興業態。
所謂新興業態,是相對于傳統業態而言的,具備高科技、高附加值、高成長性的商業形態,蘊藏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新興業態帶來了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產業鏈整合、區域分工及企業組織方式的變革。在巨大的消費市場推動和有利的宏觀政策引領下,文旅產業也正迎來黃金發展期,成為“十三五”時期引領中國“新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根據最近幾年的數據顯示,中國國內旅游收入總和由2013年的2.6萬億元,上升到2014年的3萬億元,2015年已經達到4萬億元的水平。未來十年,中國文旅市場規模預計達到30萬億-50萬億元,相當于2015年GDP(67.67萬億)的73%。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融合,給中國特色小鎮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和活力。
新興業態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形成集聚性產業平臺
以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為例,時尚智造小鎮、生命健康小鎮、智創小鎮、財富小鎮、肯恩小鎮……該區建設的一個個特色小鎮令人耳目一新。在實際工作中,該區重點培育文化創意、生命健康、信息經濟等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時尚+”、“文化+”等新興業態與傳統產業嫁接融合,致力于推進規劃、招商、建設,著力形成多個集聚性產業平臺。
時尚智造小鎮,著力引進一批高端工業總部項目,產業定位以打造服裝、鞋革等時尚產業為主,集聚高端定制、云定制的企業總部,將成為“中國紡織服裝品牌中心城市”標志性的時尚產業基地;
生命健康小鎮,加強與溫州醫科大學、溫醫大附一院聯動謀劃,啟動益醫綜合研究試驗中心、原能生命健康綜合體建設;
智創小鎮,聚焦電商、文化、時尚等元素,以發展信息經濟為主,適度發展智慧健康、文化創意、商業服務等業態,著力打造一個宜業宜游的特色眾創空間;
財富小鎮,引進并培育滿足貿易金融發展需求的融資租賃、商業保險理財、金融倉儲、消費金融等各類金融服務機構,著力打造多元化的金融機構集聚地;
肯恩小鎮,利用麗岙僑鄉資源優勢和花卉產業優勢,在小鎮內打造一批溫馨、美麗、樸素、祥和的旅游項目。
綜上,中國特色小鎮的建設沒有也不可能有固定模式,在業態融合上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特色,把發展經濟和當地特色有效結合,形成當地經濟發展的核心競爭力;要因時制宜,結合國家政策,響應國家號召,合理把握時機,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方針,推動經濟發展;要因人制宜,整合當地人力資源,對人力資源進行合理調配和利用,重視相關人才的培訓。
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融合重新定義了特色小鎮
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的融合關鍵在于創新發展模式,推動產業轉型從傳統意義上的產業集聚或集群升級為經濟新常態下的聚創新生產、銷售、服務于一體的產業融合;將創新和綠色發展、人文和開放等理念融合,通過集聚高端要素,提升創新能力孕育,提升特色產業;通過集聚相關企業,提升產品競爭力,增強有效供給能力;通過整合歷史人文因素,提升產業內涵,優化區域發展,使區域產業效率進一步得到提高,經濟得到進一步增長。
在致力于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的融合中,特色小鎮的建設部門需要特別關注小鎮定位與自身區域稟賦的匹配與協調。有些特色小鎮、特別是定位于高端技術產業支撐的小鎮,其持續長遠發展需要高端人才和先進技術的集聚。如果這類小鎮規劃建設在相對偏遠的地域,在工資福利等待遇,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商業娛樂等基礎設施以及資源配置方面較一、二線城市存在較大差距,吸引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軟硬件條件不夠,就會造成人才和技術的短板,導致這類小鎮的發展不可能持續。
旅游產業融合分類
旅游產業的融合分為兩大類:旅游業與其他服務業的融合(如教育旅游、體育旅游、醫療旅游、獎勵旅游、會展旅游、修學旅游、房地產旅游、公務旅游、節事旅游、文化創意旅游)和旅游業與第一、第二產業的融合(如工業旅游、觀光農業旅游)。這些產業之間通過相互滲透、相互交叉而逐步形成新產業或改造原有產業,給特色小鎮定位的選擇提供了多種可能,豐富了小鎮的功能與情感價值。
筆者所在的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曾參與策劃的四川成都新都區軍屯鎮打造“中國紫薇小鎮”的實踐就是如何推動傳統產業與文旅要素相結合的一個成功案例。
軍屯鎮共有15473畝耕地,多用于栽種苗木,喬木樹多,灌木和地被植物少,森林資源豐富,綠化覆蓋率高達50%,其中連片的紫薇花多達2000余畝,是新都區重要的生態保護屏障,獲得“國家級生態鎮”榮譽稱號。如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資源潛力,打造與眾不同的特色小鎮品牌是當地面臨的重要問題。
清華大學城市品牌研究室經過科學細致的調研分析,完成了“軍屯鎮紫薇文化旅游區文創業態規劃”。規劃從總體思路、餐飲工程、住宿工程、交通工程、觀光工程、娛樂工程、購物工程、經濟規劃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頂層設計,并從規劃范圍、發展現狀、現存問題、項目定位、發展目標、發展思路、規劃原則、文化主題、文創產業鏈、業態展望、產業鏈格局、品牌形象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策劃和創意,有效指導了小鎮的建設。比如,規劃強調要積極探索花卉苗木企業轉型升級發展,引導花卉苗木經濟向賞花經濟轉變,以賞花為媒,大力發展生態和休閑旅游產業;以紫薇花為亮點、農耕體驗為特色、多樣節慶為切入,分點引爆,力爭實現“產業搭臺+旅游唱戲”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活動圍繞“觀花、游田、樂水、品村”四大特色主題,打造“四川省最美紫薇花觀賞地”——“中國紫薇小鎮”,讓游客領略紫薇花海,品味軍屯美食,享受農耕生活,體驗古風穿越,從動覺、聽覺、嗅覺、味覺、視覺都對軍屯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天津市政府辦公廳發布的《天津市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工作推動方案》提出,到2020年,天津市將創建10個市級實力小鎮、20個市級特色小鎮,在現代產業、民俗文化、生態旅游、商業貿易、自主創新等方面競相展現特色,建設一鎮一韻、一鎮一品、一鎮一特色的實力小鎮、特色小鎮、花園小鎮。
重慶市發布的《關于培育發展特色小鎮的指導意見》提出,要在具有較好城鎮化基礎和潛力的地區培育和發展一批特色小鎮,力爭在“十三五”期間建成30個左右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特色小鎮示范點,推動形成一批產城融合、集約緊湊、生態良好、功能完善、管理高效的特色小鎮。
山東省在《山東省創建特色小鎮實施方案》中提出,到2020年創建100個左右產業上“特而強”、機制上“新而活”、功能上“聚而合”、形態上“精而美”的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高地、產業投資洼地、休閑養生福地、觀光旅游勝地,打造區域經濟新的增長極。
福建省在《福建省人民政府關于開展特色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務實、分批推進特色小鎮規劃建設,力爭通過3-5年的培育創建,建成一批產業特色鮮明、體制機制創新的特色小鎮。
新興業態與文旅產業的融合將越來越多、有趣的跨界組合呈現在公眾眼前。我們現在要做“特高科”的工作,即抓住鮮明特色,實現高聚集,實施科學謀劃,讓“小而巧”、“精而美”、“靈而新”的“小精靈”式的中國特色小鎮展現其迷人的魅力。
(責任編輯:鄭樹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