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波
2015年7月31日,在國際奧委會第128次全會上,北京攜手張家口贏得了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北京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舉辦夏奧會又將舉辦冬奧會的城市。
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是北京城市發展史上又一重大歷史機遇,對于把握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對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意義
申辦2022年冬奧會,是中央著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大局,綜合考量國際國內各種因素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繼成功舉辦2008年夏奧會后,中國再圓奧運夢,彰顯的不僅是信心和實力,還有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勇氣和擔當。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了“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即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到本世紀中葉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2020年是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之年。在這樣重大的時刻,舉辦一場全球矚目的冬奧盛會,必將極大地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力量,為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同時也必將向全世界進一步展示中國改革開放成就、和平發展主張,提升自信、開放、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必將進一步增強國家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
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是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重要舉措。按照《申辦報告》,北京2022年冬奧會將設置北京、延慶、張家口三個賽區。其中,北京賽區承辦滑冰、冰球、冰壺等全部冰上項目,并將在國家體育場(鳥巢)舉行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開幕式和閉幕式;延慶賽區承辦高山滑雪、雪車、雪橇等項目;張家口賽區承擔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跳臺滑雪、越野滑雪、北歐兩項、冬季兩項等項目。籌辦冬奧會不僅要建設、改造、運營一批體育場館設施,還要推進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更要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加強污染治理并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北京-延慶-張家口”地區加快形成一體化交通網絡,有效改善生態環境質量,促進產業聯動發展,提升區域整體發展水平,為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推動河北省轉型升級,密切京津冀三地聯系注入新動能。
北京攜手張家口申辦和籌辦冬奧會,是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的生動實踐,為今后京津冀三地跨區域協作共辦大事提供了典范,必將推動京津冀區域政府間合作進一步加深。可以說,籌辦冬奧會將為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又將為籌辦冬奧會提供有力支撐。
國內外經驗表明,舉辦冬奧會這樣的大型綜合性體育盛會,對于城市和區域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舉辦大型體育賽事需要現代化水平的體育場館、交通通訊、賓館旅店等物質保障。其中,有些體育場館由于風格獨特、新穎,具有民族和時代特征,常常會保留下來并成為城市的標志性建筑。因此,許多城市都十分重視申請舉辦大型體育賽事。事實上,大型的全國各類比賽、洲際運動會、奧運會等賽事,已經被國內外主辦城市作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推動市政建設、促進公共事業發展、優化經濟產業結構的助推器。
歷史上,索契是俄羅斯最具盛名的避暑圣地之一,但是因其基礎設施不完善、缺乏整體規劃,距離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總有一步之遙。索契籌辦2014年冬奧會給城市帶來了整體、全面、深刻的變化:城市基礎設施得到完善,城市面貌明顯改觀,新建了一批冰雪比賽場館,興修或改造了國際機場、高速鐵路和多條公路,同時還新建了一批賓館、醫院、學校、圖書館、垃圾處理廠、熱電廠等,冬奧會使索契聲名大振。如今,索契已經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國際化旅游城市。
籌辦北京2022年冬奧會是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解決“大城市病”的重要抓手。
2008年奧運會是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籌辦和舉辦奧運會所引發的大規模投資、消費、技術創新等,對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北京的國際影響力大幅提升,步入了城市發展建設的快車道。據中國人民大學課題組完成的《北京奧運會總體影響評估》估算,舉辦奧運會帶動北京市新增GDP總額約為2406億元。
但是,北京在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2014年2月在北京視察時指出的,不斷發展的北京已經患上了相當程度的“城市病”,包括人口過多、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治理“城市病”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也是當前推動北京城市發展建設面臨的首要任務。
2022年冬奧會將是北京城市發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歷史機遇,必須抓住籌辦冬奧會契機,下決心、下功夫、下大力解決城市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城市病”頑疾,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推動首都北京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全面提升城市發展、建設、管理的質量和水平。通過籌辦冬奧會,充分借鑒國外知名城市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經驗,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理念,不斷完善市政基礎設施、改善城鄉環境面貌、集中力量治理“大城市病”,打造優美和諧宜居的城市環境,保障城市安全穩定高效運行,加快形成與城市發展需要相匹配的管理服務體系,實現城市管理目標、方法、模式現代化,實現城市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辦好北京2022年冬奧會對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
盡最大努力辦好奧運會,是奧運會主辦城市的義務和責任。在申辦2022年冬奧會期間,北京聯合張家口作為申辦城市,向國際奧委會遞交了《申辦報告》。《申辦報告》既是一份技術文件,也是一份法律文書,是北京對舉辦一屆什么樣的冬奧會,以及未來如何籌辦冬奧會作出的規劃和承諾,是描繪2022年冬奧會藍圖的綱領性文獻。
《申辦報告》明確提出了舉辦冬奧會的設想和條件,包括愿景和理念、可持續發展規劃、賽事安排、場館規劃、環境保護、安保交通、醫療服務、媒體運行、財政支持、市場開發等。這是申辦成功后,主辦城市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也是籌辦過程中必須實現或完成的目標任務。這些承諾具體體現在《申辦報告》以及國際奧委會和北京市、中國奧委會三方簽署的《主辦城市合同》、《義務細則》等文件中。其中,涉及城市管理的承諾主要包括明確辦賽理念、完善市政基礎設施、優化交通出行、改善生態環境和提升城市景觀等內容。
在辦賽理念和愿景目標方面,主辦城市提出要努力將冬奧會籌辦與城市發展緊密結合。
2008年,北京成功舉辦了一屆有特色、高水平的夏季奧運會,為中國和北京留下了豐富的奧運精神和物質遺產,北京也因此成為了一座奧運城市。之后,北京一直致力于弘揚奧運精神,全力支持奧林匹克文化、教育、體育、青少年、殘疾人、志愿服務等社會公益事業的發展。目前,世界上只有10個城市舉辦過(或將要舉辦)2次以上奧運會。其中,北京是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奧會又將舉辦冬奧會的城市,可謂“雙奧之城”。北京申辦2022年冬奧會就是要繼續擴展奧運成果,在更大范圍內傳播和踐行奧林匹克理念和價值觀,促進奧林匹克事業與城市的持續發展。
《申辦報告》明確提出,要通過舉辦冬奧會使城市基礎設施更加健全,公共交通體系進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能力不斷提升,市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城市更加和諧宜居;在《對國際奧委會調查問卷的答復》中也提出要通過舉辦冬奧會,培育民眾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改善空氣質量和居住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等。從中不難發現,北京籌辦2022年冬奧會的目的和理念與加強和改善城市管理的終極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是為了使城市更加和諧宜居,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在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申辦報告》提出要提高相關設施的建設水平和保障能力,確保冬奧會圓滿成功舉辦。舉辦奧運會是一項系統工程,是對城市管理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一場綜合性檢驗。在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申辦報告》承諾將以方便運動員為首要目標,在運動員訓練、比賽、交通、住宿、餐飲、醫療、文化交流等環節提供一流服務;同時還提出要“優化能源結構,降低化石能源燃燒的碳排放”,“公共交通專線直達每個賽場,使賽事運行更為便捷順暢”以及“提供無障礙車輛、無障礙交通設施和停車設施”等,確保觀眾“擁有舒適的賽會體驗”。圍繞舉辦冬奧會,相關地區和有關部門將會開展交通、水利、市政、環境治理、賽事服務、住宿等方面眾多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確保2020年測試賽前基本滿足賽事運行需求。其中,相關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是一項非常繁重的任務。按照測試賽前相關市政設施基本建設完成的要求,延慶賽區和張家口賽區相關的電力設施、供排水設施、熱力設施、燃氣設施、環衛設施的建設或升級改造,以及公共通信網絡設施、數字集群網絡設施等市政基礎設施應在2020年前基本就緒,確保冬奧會測試賽舉辦期間安全穩定運行。實現以上承諾和目標任務,需要城市管理部門在水、電、氣、路、熱以及垃圾處理等市政基礎設施方面提供強大和可靠的保障。
在城市交通和運行方面,《申辦報告》提出要建立發達的公共交通系統,建設多個停車換乘區,開設觀眾巴士專線,實現各賽場、住地和城市間的無縫銜接等,為觀眾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務。辦好一屆奧運會,向奧運會參與者提供優質、高效服務,交通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歷屆奧運會的舉辦城市都將優化交通系統列為籌辦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例如,里約奧運會籌辦期間,為了改善交通環境,里約市政府和州政府投入巨資,新建了城市輕軌、兩條新的快速公交線路,改造已有的地鐵站和一些城市道路。其中,新建的地鐵4號線將里約市區和奧運會主場館所在地巴哈區相連接,有“奧運地鐵”之稱。可見,建設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的綜合交通體系既是北京城市發展的需要,也是辦好2022年冬奧會的需要。因此,申辦時除了提出要完善市內綜合交通體系外,還提出將在“北京-延慶-張家口”地區建設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區域路網、場館連接道路和交通場站等,著力構建場館之間、賽區之間暢通的交通網絡。此外,在冬奧會舉辦期間,還將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和慶祝活動,其中不乏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政要、運動員和媒體記者。可以說,兌現這些承諾,保障冬奧會順利籌辦和圓滿成功舉辦,對城市交通以及城市運行管理的綜合協調和統籌調度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生態環境方面,《申辦報告》提出要盡最大努力,實現大氣治理和生態保護目標,還城市一個碧水藍天。優美舒適的城市生態環境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前提和基礎,也是社會進步發達的體現。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如陽光、空氣、溫度、河流、土地、植被等,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條件。當前,大氣污染防治是北京發展面臨的一個最突出問題。影響北京空氣質量的主要因素細顆粒(PM2.5)污染物嚴重超標,進而引發霧霾頻發和空氣質量下降。以2015年為例,全市的PM2.5年均濃度值為80.6微克/立方米,超過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1.3倍。為了使2022年冬奧會舉辦期間有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申辦報告》提出要加快實施森林、濕地、大氣等環境保護措施,大力發展清潔能源,廣泛應用節能環保技術和產品,使京張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快速提升,實現2022年賽時空氣質量達到世界衛生組織標準。因此,采取更加有力的手段和措施,嚴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能源高效利用水平,推進生態環境整治,大幅降低PM2.5排放,是確保實現賽時空氣質量達標承諾的重要任務。
在市容環境和城市景觀方面,《申辦報告》提出要繼續加大環境保護和城市景觀提升工作力度,促使城市更加優美和宜居。2008年奧運會期間,北京加強奧運場館周邊及重要地區的市容環境秩序整治,城市垃圾分類收集率、車行道機掃率和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率分別達到50%、85%和30%。同時,加強以奧運元素為中心的城市景觀設置,市容環境顯著改善。籌辦2022年冬奧會必將促使北京進一步加大市容環境整治力度。《申辦報告》承諾,要在冬奧會籌備過程中,建立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在工程建設、采購物流、餐飲交通、競賽組織等方面,符合國際奧委會2006年版《體育、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指導手冊》的要求。同時,還提出在場館建設期和運營期,垃圾都將被回收和再利用,餐廚垃圾用于堆肥,場館污水全部進入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和回用。為兌現這些承諾,相關領域的工作流程和執法管理將會更加規范嚴格,一些地域長期存在的工地揚塵污染、垃圾亂丟亂棄、污水排放等將會得到有效根治,環境秩序將得到極大改善,營造整潔清新、秩序井然、恢宏壯麗的市容環境景觀。
三、對策與思考
辦好冬奧會這樣的大型綜合性體育盛會,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主辦方的城市管理服務能力。奧運會的核心是運動員體驗。在冬奧會舉辦期間,市政設施條件、環境衛生狀況和景觀容貌等城市管理要素會直接影響運動員對舉辦城市的感受和印象。因此,全面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務水平對辦成一屆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奧盛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第一,轉變管理服務理念。城市管理服務的對象是人,城市與人的和諧相處和共同發展,是城市管理服務工作的根本目的。在城市管理服務中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調動廣大市民群眾的參與熱情,推動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轉變;推行“人性化”管理服務,尤其是要關愛老年人、殘障人士和其他特殊群體,在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環境衛生整治等各個方面充分體現人文關懷。
第二,加大市政基礎設施投入。市政管線、供熱中心、垃圾處理場(站)等市政基礎設施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和城市運行秩序。要完善適合城市發展水平和市民需求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加大對老舊管線的升級改造和巡檢維護,統籌市政管線規劃建設、管理維護、應急防災等全過程。特別是要嚴格落實涉及冬奧會的電、氣、油、煤等能源供應計劃和給排水計劃,在冬奧場館實現雙路以上供電供水,保障市政基礎設施安全可靠運行。
第三,切實改善生態環境。要下大力營造良好的城市生態系統,實施更大力度的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完善大氣污染區域聯防聯控機制和大氣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要大力發展新能源車和環境友好型產業,推廣普及天然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全面實現城市無煤化;要不斷改善居住環境,加強源頭管控和日常監管,及時解決廣大人民群眾關心的戶外廣告管理、城市道路管理、建筑垃圾管理等市政市容方面的問題。
第四,嚴格實施標準化管理。在冬奧會的籌辦過程中將引入ISO20121等可持續性管理方法,并遵守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等標準,對相關商品采辦、碳(溫室氣體)排放、垃圾產生和處置等實施嚴格監控。因此,應在城市管理領域建立適合京津冀區域協同發展和符合2022年冬奧會需求的標準體系,在市政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產業準入、市場主體監管、環境保護和交通一體化等方面,提高管理服務的規范化水平。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