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以成 金寶玲
2016年10月30日至11月1日,以“創新物聯時代、共享全球智慧”為主題的2016世界物聯網博覽會在無錫市太湖國際博覽中心開幕,標志著物聯網時代的正式到來。蘇州市渣土管理軟件和智慧停車系統也在參展之列。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物聯網是新一代信息網絡技術的高度集成和綜合運用,對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提升社會治理服務水平可以發揮重要的支撐作用。物聯網,顧名思義就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即把所有物品通過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和管理。物聯網技術的產生催生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為“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級創造了條件。
一、“智慧城管”的產生背景及意義
“智慧城管”是基于城市數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設,利用新一代移動通信網絡、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探索城市智慧化發展、智能化管理、均等化社會服務,最終實現一個集信息獲取和處理、全過程監控督辦、分析決策、視頻監控、應急聯動、聯合指揮調度等多位一體的智慧化、全覆蓋、全流程的綜合性城市管理平臺。
順應城市發展客觀規律的需要。城市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有其自身規律。目前,中國多數城市正步入以信息化為特征的工業化后期,城市建設飛速發展,城市規模迅速擴大,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城市管理工作面臨更多挑戰。
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要求。城市管理能力及水平是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內在特征也是重要保障。以物聯網等網絡技術應用為特征的智慧城管對于提升社會治理服務水平發揮著重要支撐作用。
智慧城市建設的先行軍。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要提升管理水平,著力打造智慧城市。作為“智慧城管”重要內容的城市基礎設施和管理服務的智能化正是智慧城市的基礎。因此,智慧城管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初級形態。要積極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發展趨勢,發揮物聯網撬動城市管理轉型的支點作用,推動城市管理方式轉變,推進智慧城管和智慧城市建設。
城市共治共享的市民期待。隨著科技創新的加速、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共治共享城市管理的門檻降低、意識增強。當前,城市管理及運行領域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城市的健康發展,與市民期待還有一定差距。如何在信息化時代把握城市發展新機遇,滿足共治共享需求,進一步提高市民幸福指數和城市宜居度,對城市管理及運行提出了嚴峻挑戰。
二、物聯網在蘇州市城市管理中的應用
(一)數字城管
蘇州市按照“城區先行、循序漸進、延伸聯動、整體提升”的原則,構建了標準統一、資源共享、精簡高效的“數字城管”平臺,實現系統整合、數據整合和管理整合,實現了12345便民服務熱線呼叫平臺、規劃部門的基礎地理信息平臺、民政部門的地名數據庫、市政交通部門的基礎部件、市容市政諸多業務監管平臺、機動車輛信息資源等平臺的信息共享。
平臺按照“兩級政府、三級管理、重心下移”的要求,實行“兩級監督、兩級指揮”的管理模式,建立了市、區、街道(鄉鎮)三級數字城管體系。市級平臺全面受理來自12345便民熱線、巡查上報、來信來訪、110聯動等各渠道的城市管理問題;區級平臺受理的問題中凡涉及市級部門的問題上報市級平臺予以協調,同時對各級平臺進行監督指揮;區級平臺同時受理各自巡查隊伍上報的問題,對各街道的平臺進行監督指揮。
數字城管平臺通過電子政務網絡與各有關部門進行信息交換,通過信息共享、業務整合、流程再造,形成一個高效運轉的城市管理服務信息化機制,形成面向社會、條塊結合、互聯互通的數字化城市管理網絡應用系統,實現城市扁平化管理,進一步提升城市管理、社會服務的綜合效能。
(二)智慧城管
蘇州市“智慧城管”(簡稱“微城管”)是以“美麗蘇州全民共管,城管大數據信息惠民”為目標打造的集互動參與、訴求表達、便民服務、宣傳引導和“互聯網+政務”為一體的智慧城管公共服務平臺,涵蓋城市大家管、找公廁、幫停車、公共自行車、新聞動態、市民活動、便民通知、人行道違停查詢以及掌上辦事等綜合實用功能,為市民提供全面、統一、快捷、主動、精準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務。
蘇州市“微城管”建有數據中心、應用中心和管理中心三個中心,包括智能終端應用、數據資源中心、數據交換、平臺管理、應用維護等5個子系統;建立了手機客戶端APP、微信公眾服務號、支付寶城市服務、微信城市服務等四位一體的公共服務門戶渠道,方便市民上報城市管理相關問題,并對市民上報的有效信息進行積分獎勵,從而極大地提高了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積極性。
(三)智慧環衛
智慧環衛是基于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信息科技、創新管理和智慧決策為核心手段,實現環衛全過程、全方位、全視角的動態化、可視化、智慧化、便民化管理,提高環衛服務附加值和居民生活質量。
蘇州市積極編制《蘇州市智慧環衛發展規劃(2016-2020)》,為未來環衛信息化建設明確了方向;探索構建基于云計算的環衛大數據分析平臺,建設蘇州“環衛混合云”進行重要數據開放云管理;建立以公眾服務為導向的“一站式”互聯網平臺,形成以微信、微博、網站、分類游戲APP等為特色的“一站式”公眾互聯網服務模式;推進蘇州市大環衛管理模式建設,建立由市級綜合指揮調控、區域協調管理、屬地業務精細管理的市區兩級平臺,形成覆蓋市(縣)、區范圍的“大智慧環衛”系統。
(四)渣土管理平臺
為加強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2014年6月,蘇州市市容市政部門牽頭建立建筑垃圾智能化監管平臺。平臺由1個中心、3大基礎平臺和7個應用子系統組成,應用物聯網等技術對建筑垃圾的產生、收運、處置等環節進行全過程監管,提高了監管效率。
(五)智能停車
蘇州市以“信息惠民”建設為宗旨,將無線通信技術、移動終端技術、GPS定位技術、GIS技術等綜合應用于城市停車位的采集、管理、查詢、預定與導航服務,構建智慧停車管理與服務系統,實現停車資源實時更新、查詢、預定、導航服務一體化,有效緩解了城市停車供求矛盾。
三、當前城市管理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一)城市管理理念尚待進一步轉變
工業經濟時代“命令-服從”意識和以行動格局為代表的城市管理理念,已無法適應城市規模快速擴大、管理復雜性幾何級增長衍生出新矛盾、新問題的現狀,服務意識還未自覺內化為服務行為,制約著城市的科學管理和有效運行,影響城市的健康發展。
(二)碎片化管理及機制尚待理順
與城市發展的規模和可持續性對照,城市管理運行機制尚待理順。一是職能部門聯動機制尚不夠健全暢通,涉及多部門、長鏈條管理服務部門的領域,治理中聯動頻率、互動方式、管控有效性等有待進一步提高;二是多元主體協商機制搭建不夠完善,如在涉民決策中如何更加有效地提高公眾參與度和參與質量,成為提高城市管理運行中的重要問題。
(三)城市管理模式存在路徑依賴
在“互聯網+”時代,多數城市的管理運行在數據化、集成化、一體化方面,無法滿足、匹配和引領城市規劃定位和發展需求,對過去的管理模式存在路徑依賴,總體上處于碎片化和“刺激-反應”格局,相當部分工作仍在利益驅動、問題倒逼的軌道運行。
四、對策及建議
(一)堅持先進理念引領,樹立智慧城市管理理念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城市執法體制改革 改進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構建智慧城市來完善城市管理工作的總體要求,指出“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為方向,以智慧城市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加快形成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城市管理能力”。
(二)突破信息壁壘,加強部門共建共享,構建共享服務平臺
建設“智慧城管”要突破信息壁壘,打破信息孤島,加強部門共建共享,通過建立信息共享及功能性服務平臺,推動服務模式創新,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
構建大城管數據共享平臺。基于大數據技術,進一步整合公安、城管、住建等部門資源,建立集應急管理、城市管理、綜治維穩、安全生產、環境保護等職能于一體的綜合執法指揮協調中心。一是整合公安110接警平臺、寒山聞鐘、市長信箱、數字城管等監控系統資源,推進城市管理大數據綜合分析;二是推進部門數據和信息互聯互通,解決信息孤島問題,形成一整套數據共享體系和共享合作機制。
建立智慧城管服務平臺。引入智慧城市管理理念,拓展城市管理業務應用,整合各類信息資源,打造一個涵蓋城市管理問題上報、停車誘導、公共自行車查詢、公共衛生設施信息、便民攤點、行政審批(許可)辦理、道路及地下管線施工信息于一體的強大的公眾城市管理服務平臺。一是增強平臺服務互動,將以政務類應用為主導的城市管理信息化應用,逐步向市民互動類應用傾斜,通過微信公眾號與手機APP拓展,實現對外服務,拓展與廣大市民的溝通渠道;二是構建公共服務應用中心,深度優化整合現有的移動終端應用,以“云應用”的模式推出面向公眾服務的“一站式”服務窗口,建成一批面向市民服務的手機、Pad類智能終端應用,提供功能一體的智慧城管公共服務系統,實現與其他業務系統的無縫對接,實現數據的交互與業務穿透管理。
(三)以人為本,推進社會共治,創新城市管理模式
以人為本,注重宣傳和市民參與,暢通市民參與渠道,建立多主體參與聯動機制和多元化矛盾調處機制,創新城市管理運行模式。一是發動全民參與,借助市民城管,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二是引入第三方服務管理經驗,實現政府和市場、政府和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實現政府由“全能型”治理向社會共治轉變,由“獨角戲”向“全民大合唱”轉變。
(四)立足信息平臺建設,加強數字化動態監管,實施網格化城市管理
提升基礎設施管理、市容監測、應急聯動與處置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分工明確、協同高效的指揮系統,推動網格化管理全覆蓋。運用空間網格技術,將全市地下管線、道路橋梁、綠化園林等市政公用設施所在區域劃分為單元網格,進行實時、動態監管,實現責任范圍內的精細化管理,實現城市管理的精確和高效。一是通過全市監控攝像、測速系統、GPS定位系統,實現城管車輛、環衛車輛、渣土車輛的監控,實時掌握監督員和各種城管資源的分布情況,實現高效的指揮調度;二是加強動態監測,建立監測預警數據庫和信息共享平臺;三是加強網絡輿論監督平臺建設,建立暢通、高效、規范的網絡監督主渠道,提升網絡監督的權威性和有效性。
(五) 創新城市管理模式, 構建“大城管”格局
規范管理體系,實行高位監督協調。一是進一步理順市(縣)區、街道、社區的管理職責,形成互相銜接、合理分工和規范高效的城市管理體系;二是協調各級城市管理部門成立城市管理委員會及其辦公室,建立會議、研判等制度,發揮城管委統籌協調和監督考核作用,發揮城管委例會對重大疑難問題的協調解決作用,避免部門推諉,提高行政效率。
(六)借助物聯網等技術創新,進一步推動“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級
從數字城管到智慧城管不僅是先進技術的替換,還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對象及參與對象和管理模式的轉變,將數字城管從數字化初步整合、互聯網協同管理,向借助大數據、云計算、傳感技術、泛在網絡和智能融合技術進行管理的智慧城管轉變;從依靠專業人員進行地理網格劃分和數據普查的數字城管,向注重社會共同參與采集數據的智慧城管轉變;從構建指揮中心專人管理向借助市民城管集中智慧轉變;從管理事物向管理人轉變等等,都需要拓展數字化城市管理平臺功能,加快數字化城市管理向智慧化升級,實現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察“五位一體”,實現“數字城管”向“智慧城管”升級。
(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責任編輯:李靜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