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明珠
摘要:自1996年《職業教育法》頒布實施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三次召開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國務院作出了有關決定,促進了職業教育蓬勃發展。2005年開始,中等職業學校大幅度擴招,2007年秋季開始90%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得到了政府資助,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進一步加快。但就作者的了解,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農學專業在很多中職學校被扼殺或者招生數量減少。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農業高等院校的招生節節攀升,成為新的招生熱點。
關鍵詞:職教中心;農學專業;教學思考
據作者的了解,由于市場經濟的沖擊,農學專業在很多中職學校被扼殺或者招生數量減少。但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農業高等院校的招生節節攀升,成為新的招生熱點。對于這種現象,作為專業出身的農學老師,我們該做些什么?
一、抓好學生的專業思想教育,堅定學生學農信心
中職學校學農的學生越來越少,剛入學時學習興趣提不起來,看不到前途和希望。因此,學生入學軍訓后,首先應該利用學生周會、上課的時間、板報等對學生進行國家政策、國家發展形勢的教育,使學生了解我國的國情和在農業發展上的方針政策。其次學校教師組織學生到到農業高新科技園參觀,讓學生親自體驗采用高科技種植,但風味獨特,銷路不錯,效益可觀的現代農業新模式。學生們參觀回來之后,對農業學習改變了他們的看法,認為學農依舊光明前途,尤其科技園的品牌農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使同學們對學習充滿信心,大大激發了同學們學農的積極性,并加強了對專業思想的認識,學農照樣可成才。
二、轉變觀念,實施分層教學
根據學生的起點、發展方向和專業要求的不同,本著“立足夠用、適當拓展”的原則,分別制定相應的教學目標。同時還要兼顧大部分學生起點較低的現狀,體現層次組合。在教學內容、進度上允許有彈性,激勵學有余力、學有專長的學生超前發展。
在制訂教學計劃時,對口升學層次的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注重對基本理論的學習與掌握;而就業層次的學生則著重強調基本技能的訓練與提高,并相應增加了專業技能的拓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正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教學目標,確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實行作業、練習的區別化。
三、理論聯系實際,實施實踐教學
農學專業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實踐教學是本專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科學技術創新步伐的不斷加快,農學專業對學生的科學思維和創造性的培養更顯重要,而實踐教學則是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啟發學生科學思維和豐富創造力的重要手段。農學專業課程設計應緊緊圍繞當地經濟發展狀況,結合當地農業產業結構狀況,通過科學的崗位能力分析,按季節和作物生長發育規律組合各技能模塊。對各目標課程進行認真編制,編寫各學習單元資料,實施教學計劃,課程組合上淡化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術課界限,把某些專業基礎課放在專業技術課中講授,使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按照職業目標和生產季節組織專業教學。宜前則前,宜后則后,宜長則長,宜短則短,交叉進行。真正實現理論聯系實際,把理論應用到生產實際當中。
四、強化教師的專業技能
教師是學生的榜樣和楷模,教師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到學生,農學專業的專業技能是影響學生發展的基本素質。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專業教師普遍都是有較好的理論功底,但動手能力不盡人意,這和職業技術的教育教學要求存在一定的距離。教師的動手能力不強,勢必影響到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和要求,因此專業教師應該加強專業技能的訓練和提高,用自己的言行和技能去影響學生對專業技能的學習。
五、更新觀念,實施信息化教學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并與課堂教學的有效、完美結合成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和新的亮點。相對而言,農學作為傳統優勢學科應走在其它學科的前頭。在教學手段上,應放棄傳統的“一支粉筆一本書,洋洋灑灑一節課”、“在黑板上種水稻、栽果樹”的教學方法,盡可能多地運用計算機進行多媒體教學,并建立農業網站為專業教學服務。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到農學教學中,可以把農學中抽象的內容形象化。教學中學生難以理解的抽象概念、生理現象和實踐操作等,若用多媒體技術來演示教學,就可以在屏幕上模擬其具體過程,把生理現象更生動地展現出來,使學生從感性上認識農業發展規律,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六、聯系當地生產實際,開發校本教材
開設農學專業的價值就在于它的實用性,但現在的教材系統知識講得過多,和本地生產實踐聯系的內容很少,不能滿足當地農業生產的需要,學生也沒有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有能力和條件的學校和老師,應該立足當地的生產實際,開發適合當地的校本教材,這樣既能滿足當地生產實際,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中職學校農學專業的發展面臨眾多困境,我們一線的教師只有全身心地投入教學當中,立足當地生產實踐,教學與技能兩手都要硬,正確對待我們的學生,才能促進農學專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