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佳 楊 睿
(長春市南部新城公園綠地管理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0)
談伊通河改造中的濕地景觀建設
郝 佳 楊 睿
(長春市南部新城公園綠地管理中心,吉林 長春 130000)
·園林·綠化·
濕地景觀建設是對城市濕地的一種保護與利用,具有以濕地生態為主的生態特殊性和以景觀為主的景觀特殊性,立足于伊通河改造中的濕地景觀建設,以南溪濕地公園為例,從設計定位、設計理念、濕地景觀規劃設計三方面進行探索,由此引發了對伊通河改造中的濕地景觀建設的可持續性的思考。
濕地,景觀規劃,生態,南溪濕地公園
濕地是重要的生態系統之一,拉姆薩爾公約(Ramsar Convention)將濕地定義為:天然或人工、長久或暫時的沼澤地、濕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帶,具有或靜止或流動、或為淡水或為半咸水的水體,包括低潮時水深不超過6 m的水域,其具有維持區域水平衡、控制環境污染、調節局部小氣候、提供豐富物產和美化生態環境等重要作用[1]。
城市濕地公園是建立在濕地景觀基礎上,保護城市濕地這一自然資源,運用濕地豐富的生物種類和生態功能進行科普教育,宣傳濕地文化,具有生態游覽、休閑娛樂功能的生態型主題公園。城市濕地公園建設的宗旨是保護城市濕地原始生態環境和近自然景觀狀態,維護濕地內各生物群落,在保護的基礎上加入人工輔助設施,使公園的使用功能與之自然融合。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是以城市濕地為設計對象,將生態學理論、美學原理、游憩規劃理論運用其中,對城市生態系統進行恢復與建設、保護與利用從而再現濕地自然景觀,并且為城市居民提供感受、親近自然的場所,是現代風景園林景觀中的組成部分[2]。
生態優先原則是生態學應用于各個學科后所提出的一種應用原則,是指對規劃區域內的基本生態過程、維持物種多樣性具有重要意義的自然生態資源,加以保護并優化的基礎上進行規劃建設[3]。生態優先原則落實在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中就是建立核心保護區,保護破壞程度小的或未被破壞的原始濕地環境,恢復被破壞的濕地生態系統,運用人工輔助技術幫助濕地生態系統恢復平衡。
城市濕地環境被早期的不合理開發建設所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受到影響,在規劃設計時應著眼于城市濕地的環境整體,保護與利用并行,一切規劃設計行為均以恢復和保護城市濕地生境為前提,使各個系統相互關聯與連續,使濕地內部與外圍毗鄰城市環境相連接,形成城市—自然環境大循環系統。
城市濕地公園景觀建設中應嚴格控制人類對自然濕地環境的影響。規劃設計中采用最少的人工輔助手段開發和保護近自然景觀,設立核心保護區、過渡區、開發建設區,將濕地原始生態系統與景觀保護起來,限制游人的活動,設置安靜觀賞區或遠距離觀賞建筑如景觀塔、科普屋等使游人與自然保持舒適的距離,既能身處其中又不打擾自然,最大程度的減少人對濕地自然生境的干擾如噪聲、固體廢棄物的引入。
南溪濕地公園位于長春市南部新城核心區域,是百里伊通河綜合整治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面積共計310 hm2,是充分利用現有魚塘、溝渠等水體,結合綜合治理和景觀建設設施,營造集生態凈化、雨洪調蓄、環境保育、科普展示于一體的濕地景觀環境。南溪濕地公園整體規劃為伊通河濱河景觀、南溪濕地景觀兩大景觀區域分別打造記憶之河、城市外灘、生機之灘、城市海綿四大景觀特色,同時劃分為水石徑流區、彩丘雕塑區、長白文化區、歷史長階區、城市演繹區、生態棲息區、草坪婚禮區、水塘濕地區、趣味活動區、濱湖休閑區、全民健身區、濕地凈化區12個功能區,將文化、生態、游憩有機的結合,使之成為防洪減災、生態保育、文化旅游、教育展示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濕地公園。
南溪濕地公園從整體出發,將人與自然的和諧作為設計理念,以恢復伊通河流域水環境為目的,具有觀賞與凈化、蓄水等多種功能,通過建立水石徑流區、水塘濕地區、濕地凈化區來創造濕地景觀與城市海綿,實現對自然濕地環境、生態系統的保護與恢復利用。
3.2.1城市海綿
水石徑流區作為雨水生態花園,通過創造山石跌水、清靜溪流、疏林草地、野草芳香等景觀來展示自然魅力,其中的景觀長廊和親水區域碎石灘的設計為游人提供了親近自然的場地空間,從而獲得更好的游憩體驗。水塘濕地區實現城市海綿這一功能,南溪濕地景觀設計通過運用海綿城市的理念,在原有水溝魚塘的基礎上擴大水域面積,增加調蓄量,充分利用濕地內的水體及水位漲落、綠地滲透等蓄積水量,在洪水到來前調低水位,發揮水體容量調蓄功能,減少洪峰對下游城市的壓力。選用透水混凝土、透水磚、生態樹屑、陶粒等材質在雨水收集的源頭分散消減,將雨水徑流對濕地的影響降到最低。
3.2.2水體凈化
水源是濕地景觀得以維持、生物群落得以繁衍更替的關鍵,在濕地景觀建設中,水體設計應在科學合理的雨洪管理基礎上,使景觀水體具有自體補給或外來水源補給的能力與條件,以保證枯水期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滿足濕地生物群落的最基本生存條件。外來水源補給應建立在城市水網規劃的基礎上,同時保證補給水源的水體質量,以免污染濕地水體。南溪濕地承擔著部分改善伊通河支流水源水質的任務,使流入伊通河的水質達到《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Ⅳ類水標準,濕地凈化區在南溪濕地景觀中承擔著凈化水體的主要任務。南溪濕地的水源凈化通過在濕地凈化區內建設溫室大棚,種植千屈菜、菖蒲、睡蓮、荷花、荇菜、鳶尾等水生植物創造挺水、浮水、沉水、濕生多層次的水生植物群落,利用植物對水體進行凈化,同時結合生物膜工藝、蘆葦床工藝,形成穩定持續的處理環境,具有較大的緩沖能力,讓出水水質維持在達標狀態。南溪濕地公園針對水體的凈化還采取了運用場地內南北側河道實現河道自然生態凈化,通過增加水體岸線的彎曲度和對水體底部進行凹凸設計,減緩水流速度增強凈化能力。建立多層次的“河道—河灘地—堤岸—護坡—緩沖帶”生態修復與污染物消減體系,形成環湖生態護岸、環湖生態緩沖坡、環湖洼陷區域環污帶,通過采用全面系統的工程管理措施達到預期目標。
南溪濕地公園通過創造長白文化區、歷史長階區、城市演繹區,并通過植物種類、建筑風格、材質等的選擇來展現長春地區所具有的地域文化特色,使得南溪濕地公園成為展示長春文化與歷史的窗口。
長白文化區選用中式建筑配以濃郁的背景林并點綴特色樹種和色葉樹種,將懷古景觀與服務功能相結合,融合長白山特色植物形成市民文化休閑場所。歷史長階區因地制宜根據場地現狀設計歷史疊水擋墻,將長春歷史文化通過景觀擋墻展現,文化墻、歷史墻、移民墻依次排列,在移動的空間中展現城市歷史,體現城市精神。城市演繹區是南部新城向河道的延伸,橋上以生態和文化元素融合,形成生態文化平臺,建設光影塔使之成為南部新城景觀軸線上的標志性建筑,作為河道和濕地的瞭望塔,并具有信息發布等智慧功能。在進行濕地景觀建設中可以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設置二維碼等使游覽者能夠快速了解公園概況、歷史文化、景觀與空間布局,充當游覽者的向導,隨時向游人介紹所觀賞區域內的景觀、動物、植物的科普信息,更好的實現濕地公園的科普功能,創造智慧景觀,為游人提供智能化服務。
濕地保護經歷了過度開墾和破壞、保護和控制利用、全面保護和科學恢復3個階段,濕地公園建設的宗旨是保持該區域獨特的自然生態系統近于自然景觀狀態,維持系統內部不同動植物物種的生態平衡和種群協調發展,并在不破壞濕地生態系統的基礎上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從而將生態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教育的功能有機結合。南溪濕地公園規劃設計中的景觀絕大多數是人工濕地景觀,是對原有濕地景觀的改造與利用,在景觀規劃設計時以減少對自然濕地景觀格局的影響為設計理念,規劃了生態棲息區,建立了生態浮島,設計了合理的觀賞距離,控制了人在自然濕地景觀當中的參與度,選擇遠距離欣賞和靜態觀賞。
在城市濕地公園進行生態保育景觀設計時,可采用適當的隔離保護設計,如設立保護林地、建立生物遷徙通道,從而保護濕地內原有的脆弱的生態群落和循環系統,同時使得濕地內生物的原始生活環境得到保護。
南溪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設計以現有植物的穩定性和重塑性作為基礎,合理保護利用現有資源,在充分勘探規劃濕地生境條件的基礎上選擇抗逆性強、具有觀賞價值的鄉土植物,形成以銀中楊、加楊、新疆楊、蒙古櫟、落葉松等為主的骨架背景林,以刺槐、山槐、山榆、旱柳、樟子松、云杉、山桃等為主的景觀基調林,以五角楓、三角楓、白樺等為主的景觀特色林,以稠李、豐花月季、海棠、藍花鼠尾草等為主的花林景觀,以旱柳、金絲垂柳、水曲柳為主的水岸風景林,以蘆葦、菖蒲、荷花、睡蓮等為主的水生植物。同時應注意的是,為了達到具有分明季相變化的景觀效果而引入了外來物種時,應注意避免物種入侵及植物病蟲害的傳入。
南溪濕地公園在外圍邊界處進行了林帶圍合,形成林網復合生態系統,是對公園內自然性濕地系統景觀的人工補充,使游人在感受自然景觀的同時也感受到人工景觀所帶來的強烈秩序感,增加濕地景觀層次,在發揮景觀作用的同時起到保護濕地景觀的作用。在對城市濕地公園邊界景觀進行設計時還要考慮到其與城市街道景觀和城市內其他公園綠地的聯系與滲透,建立城市公園體系,打造長春市的翡翠項鏈。
伊通河改造工程圍繞著伊通河水系主脈及支流展開,工程的目標是徹底消除黑臭水體,保護城市濕地,使城市水體長治久清。針對人為干擾所帶來的濕地消失與退化主要是通過建立城市濕地公園,將其納入城市總規和綠規范疇,實現對城市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使所建設的濕地景觀可持續發展。
如何確保濕地由退化轉變到健康,并使其長足可持續發展是城市濕地公園保護濕地、濕地景觀等生態功能的體現。充分考慮這一點,在濕地公園景觀建設的過程中運用生態評價法,對現狀生境按照破壞程度從低到高進行Ⅰ級~Ⅳ級分類,將其劃分為典型生境核心區、輕度破壞保護區、中度破壞恢復區、重度破壞開發區,對生態水網布局規劃,確定需要修復和保護的各類生境的位置、類型及重要的水系廊道。在修復過程中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加強植被多樣性,大量栽植濕地內原有的植物種類,同時結合鄉土樹種進行搭配,組合成高低錯落、層次分明的植物景觀。
濕地景觀建成后應建立對濕地生態系統變化的實時監測系統,通過對動植物生長變化數據的收集,監測動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和變化規律。建立濕地景觀監測數據庫,運用智慧園林實現數據共享與成果積累。通過數據統計與分析對已建成的濕地景觀進行維護,并根據實際情況實時調整,以保證濕地系統可持續健康發展。
濕地由于其特有的植物和土壤種類,對來自地面的徑流有過濾的作用,同時濕地還具有蓄水防洪的作用,濕地景觀的變化對水文、水質、水量及河流水位的變化有較大的影響,同時濕地特有生境的變化和消失也將直接影響到生物種類的多樣性。濕地景觀的變化多源于人類活動的影響,在建設城市濕地公園時應注意對天然濕地景觀環境的保護,在為城鎮居民創造親近自然的活動空間的同時要避免游人對自然環境的過分侵擾,在規劃設計中運用先進的環保技術、材料在城市中創造保護與利用并行的近自然濕地景觀。
[1] 陳志毅.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設計的探索研究——以鷹潭市西湖濕地公園景觀設計為例[J].現代園藝,2014(13):106-109.
[2] 林 蔚.基于城市濕地公園設計的分析[J].中國林業產業,2016(7):76.
[3] 陳 丹,袁航哲,周 浩.讓水回歸生命——基于生態優先原則下的高校水景設計研究[J].創意與設計,2016(4):123-126.
IntroductiontoYitongrivermodificationofthewetlandlandscapeconstruction
HaoJiaYangRui
(TheChangchunCitySouthNewCityParkGreenSpaceManagementCenter,Changchun130000,China)
s: Wetland is one of the three ecological systems of the earth, its biological variety, have the function of the purifying water body, water conservation, is the most valuable ecological resources cities is also the most fragi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tland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s a kind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urban wetland, which has the ecological particularity of wetland ecology and the special landscape of landscape, this article based on reform of Yitong river wetland landscape in the construction, with Nanxi wetland park as an example, from the design orientation, design concept, wetland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hree aspects, which led to a transformation of Yitong river wetland landscap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ustainability thinking.
wetland, landscape, ecology, Nanxi wetland park
2017-10-07
郝 佳(1973- ),男,工程師; 楊 睿(1992- ),女,助理工程師
1009-6825(2017)35-0193-03
TU986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