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春風
(洛川縣水土保持工作隊,陜西延安727400)
洛川煤氣開發建設水保方案評估
杜春風
(洛川縣水土保持工作隊,陜西延安727400)
地處渭北高原向黃土高原過渡地帶的洛川縣,生態環境脆弱。洛川煤氣是市級重點項目,為處理好項目開發建設與有效防治項目區水土流失之間的關系,按照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和審批要求,分析洛川煤氣開發項目區情況、當地水保生態情況以及產生的水土流失,對項目設計的水保方案主要從項目選址、布局、建設方案、土方平衡等方面,對其將采取的水保措施進行論證評估。經過分析評估,北區建1座集氣站、南區建2座集氣站的設計方案和井站點狀布設、管線直線鋪設、電源線就近架設等施工方案,科學合理可行,有效減少了水土流失,保護水土生態。
洛川、煤氣開發;水土流失;水保措施;防治
洛川縣煤氣開發項目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多年平均氣溫10.5℃,多年平均降水量472.3 mm。洛川煤層氣礦權區塊面積183.824 km2,項目由站場工程、管線工程、供電工程和道路工程等組成。采氣管道230 km,集氣管道26 km,外輸管道3.2 km,35 kV輸電線路2.5 km,10 kV輸電線路65 km,0.4 kV線路40 km,進站道路1.9 km,檢修道路14 km,施工道路23 km。建設運行擾動地表面積357.98 hm2,工程建設期總挖填土石方量339.18萬m3,新增水土流失總量128047 t。
2.1 水土流失及治理情況
洛川縣水土流失面積達1233.11 km2,占全縣總面積的77.50%,按照全國土壤侵蝕類型區劃分,項目區地處極強烈水力侵蝕區,平均侵蝕模數9500 t/km2·a。根據《土壤侵蝕分類分級標準》和,項目區屬土壤侵蝕類型區中的西北黃土高原區黃土丘陵溝壑區,區容許土壤流失量為1000 t/km2·a,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執行建設生產類項目一級防治標準。
2.2 水土流失存在問題
(1)生態環境脆弱。洛川縣煤氣開發項目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項目區土壤主要有灰褐土、草甸土;植被類型為溫帶落葉闊葉林與針葉灌叢草地帶,建設區內林草覆蓋率20%;本區土壤侵蝕類型屬極強烈水力侵蝕區,平均侵蝕模數9500 t/km2a,生態環境較脆弱。
(2)工程點多面廣。洛川煤氣項目具有點線結合、單項工程和單元工程多、工程分布范圍廣、占地面積和土石方量大、施工期長、施工營地分散、工程安全要求高等特點,對水保措施要求高。
2.3 水保建設方案
在現場踏勘、調查并掌握項目基本情況和項目區概況的基礎上,針對該項目建設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來源、形式、數量和危害,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提出建3座集氣站,1座中心處理廠,工程上采用漿砌石護坡、截水溝、排水溝、土地平整、表土回覆、臨時堆土防護、臨時排水溝及沉沙池等措施,植樹種草綠化總面積20.56hm2,因地制宜地制定水土保持防治措施,并從選址、布局、建設、施工等方面加強水保保護。其方案是否科學可行,需要對其進行分析評估。
3.1 主體工程選址(線)水土保持合理性分析
從水土保持角度看,該項目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對主體工程選址布局的約束性規定,項目選址不涉及全國水土保持檢測網絡中的水土保持監測站點,重點試驗區,不涉及國家確定的水土保持長期定位觀測站,不涉及國家劃分的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成果區,也不在泥石流易發區、崩塌滑坡危險區以及引起嚴重水土流失和生態惡化的地區,工程占地不涉及基本農田保護區,基本滿足水土保持要求。
3.2 站場布局方案比選的水土保持分析評價
井場選址主要按照氣體儲量、場地施工及交通等設計定位,主體可研報告提出了唯一的工程地址,無備選方案,所以本方案亦不做井場比選水土保持分析。而可研報告對站場布局提供多種選擇方案,現從水土保持角度對其作出相關分析評價。洛川煤礦中部的三川河沿岸人口稠密,居民密集,現以三川河為界,將洛川煤層氣分為南北兩個區域進行布站。
方案一:北區建1座集氣站,南區建2座集氣站,共計建3座集氣站,1座中心處理廠。其優點為:投資較低;采氣管線短,施工難度小。集氣半徑小(13 km),管線壓降小;運行靈活,建設期不受接替期影響。年運行費用低。缺點為集氣管線較長;管理點較多。
方案二:南、北區各建1座集氣站,共計建2座集氣站,1座中心處理廠。缺點為:投資高,集氣半徑大(17 km),管線壓降大;采氣管線長,施工難度大;建設及生產運營存在一定的風險。集氣管線較長。年運行費用高
方案三:南、北區各建1座集氣站,共計建2座集氣站(在站內完成增壓和脫水),不建中心處理廠。集氣站轄井數量、站場規模、站場布局同方案二。缺點為:投資高,集氣半徑大(17 km),管線壓降大;采氣管線長,外輸管線較長。增壓壓比大,增壓系統要求嚴格。工程運營靈活性差。年運行費用高。
通過對占地面積、占地性質、挖填方量、新增水土流失量、損壞水保設施面積、可能造成的危害大小、可恢復程度等方面對主體設計三種綜合布站方案比選,方案一具有集氣站站場規模適中,調整靈活,方便實施;采集氣管道長度較短,減少施工難度,施工周期短等優點,所以同意主體設計推薦方案,推薦方案一。同時,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主體設計方案根據井場分布及站場數量、輸氣管線長度、場地及交通情況等,也已經確定了站場最優的站址位置,因此水保方案不再對各集氣站及中心處理廠的站址具體位置進行比選。
3.3 推薦方案的水土保持分析評價
從水土保持角度分析,主體工程的井場、站場基本呈點狀分布,工程結束后對項目區土地利用結構造成的變化輕微。各井場及站場布站方案充分考慮了減少采集氣管線和外輸管線敷設長度、穿越次數,從而減少占地和挖填方,減少對原地貌的擾動和水土流失量,縮短了施工周期;各點型場地在選址時都選擇了較為平坦和交通便利的地方,避免大量新修道路造成的土地大量征占,節約了土地資源,便于防治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水土流失,有利于項目區水土保持;針對黃土丘陵溝壑區地形,在滿足護坡施工、試井、采集氣的基本條件下,減少了井場、站場征地面積,從而減少了土石方工程量;各井場及站場場地豎向布置因地制宜、挖填區集中設置,因而可以避免大挖大填,減少了邊坡擾動面積。本工程施工生活區均不再單獨新增征占地,且野營房布設位置或租用民房位置優先利用距公路和鄉間道路近的地點,以方便管道和水泥桿架設材料的運輸、施工和生產或運行維護管理,從而減少了由于修建施工便道增加的占地和挖填方,也減少了對原地貌的擾動和水土流失量,符合水土保持要求。
輸氣管線、輸電線路和場外道路基本呈線狀分布,在修筑過程中易造成較嚴重的水土流失。輸氣管線選擇了合理走向,力求線路順直,縮短線路長度,例如柳1站到中心處理廠之間的集氣管線,基本呈現直線距離連接,從而縮短了施工周期,減少了由于管道敷設過長增加的占地和挖填方,減少了對原地貌的擾動和水土流失量;線路走向與氣田內部及周邊現有道路走向相結合,以方便管道的運輸、施工和生產維護管理,從而也減少了由于修建施工便道增加的占地和挖填方,同樣減少了對水土保持設施的破壞和水土流失量;管線盡量選擇連續梁峁敷設,減少了穿越次數,降低了施工難度,縮短了施工周期,減少了穿越工程造成的挖填方和水土流失量,反之則會增加擾動地表面積、挖填方量等,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水平井采氣管線采用了同溝敷設的方式,避免了施工作業帶過長、占地面積過大和挖填方量過大,減輕了對原地貌的擾動,減少了水土流失量;主體設計輸氣管線在穿越一般公路、三川河時采用大開挖的穿越方式,方案建議在管道穿越工程部分,應優先考慮頂管、定向鉆等方式,減少土方開挖回填和地表擾動,以滿足水土保持要求。
項目電源就近接線自工業園區變電所,從而減少了輸電線路架設供電距離,減少了桿塔數量及其基礎占地和挖填方,減少了架線施工擾動原地貌面積和水土流失量;輸電線路走向結合周邊現有道路,以方便電線及桿塔架設材料的運輸、施工和運行維護管理,也減少了修建施工便道的長度、占地和挖填方;線路鐵塔采用全方位高低腿基礎,經過林區的加高鐵塔跨越方式,減少了施工區平整挖填方工程量和擾動面積,桿塔基開挖采用人工開挖的方式,避免了爆破開挖對地面大范圍的擾動和破壞。綜上所述,工程建設方案與布局充分考慮了水土保持的因素,符合水土保持的要求,在建設過程中基本無限制性因素,工程總體布局合理。
3.4 土石方平衡分析評價
主體設計項目建設期土石方總量為339.18萬m3,建設期表土剝離土方107.40萬m3,土地復墾、綠化、植物防護及植被恢復表土利用量107.40萬m3。從項目土石方平衡分析,主體設計工程土石方充分考慮了以挖作填,內部調配,挖填平衡,無借方,無棄方。從項目建設各分項工程挖方量和填方量分析,處理廠、集氣站場地整平挖方量小于填方量,處理廠進站道路和集氣站進站道路挖方量大于填方量,井場工程集輸管線、外輸管線、輸電線路均實現了挖填平衡,其內部土石方調配方案可行且合理。
4.1 結論
本項目為新建項目,總占地面積357.98 hm2,占地類型為旱地、林地、草地和裸地。通過對項目的選址、布局和工程措施、臨時防護措施分析評估,可形成完整的水土保持防治體系,能夠改善項目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水土保持角度來講,本項目不存在水土保持制約性因素,項目建設是可行的。
4.2 建議
(1)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應加強土石方運輸管理工作,避免土石方開挖調運過程中造成大規模的水土流失。通過及時布置相應的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使土石方工程期間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2)施工單位應加強對施工人員的管理,落實好主體工程中具有水保功能的各項水土保持措施,使其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功能,并與本方案水土保持防治措施緊密結合,形成綜合防護體系。
(3)建議業主在建設過程中加強臨時防護措施的布設,在施工過程中勤灑水,注意防塵。
S157
B
1673-9000(2017)04-0158-02
2017-03-11
杜春風(1973-),女,陜西洛川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保相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