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娟 全洪珠 孟 丹*
(青島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裝配式建筑發展研究★
劉 娟 全洪珠 孟 丹*
(青島農業大學建筑工程學院,山東 青島 266109)
隨著我國城鎮化快速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勢在必行,裝配式建筑符合綠色、低碳發展理念,成為新型城鎮化發展的重要抓手。各級政府相繼出臺各項政策,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但其快速發展中的技術、成本、監管等瓶頸問題仍亟待解決。在新形勢下,裝配式建筑應盡快解決發展瓶頸,積極促進建筑產業變革,引領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康高效發展。
新型城鎮化,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建筑產業化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發展十分迅猛,城鎮化水平持續提高。據統計,截至2016年年底,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已接近8億,城鎮化率達到57.35%,比2012年提高了4.8個百分點[1]。建筑是組成城鎮的基本單元,是實現城鎮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及城鎮人口的迅速增長,給與之相關的建筑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同時也帶來新的挑戰。新型城鎮化是相對于傳統城鎮化而言的,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為本”,注重“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發展思路,將生態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鎮化建設全過程。新型城鎮化建設快速推進時期,無論住房建設,還是醫院、學校等公共服務設施或城市配套基礎設施,都離不開建筑業的快速發展。工程建設中不僅要狠把質量關,而且要嚴格環境保護、工程安全、新能源利用等各個環節。我國目前仍沿用的傳統建造方式因生產效率低下,環境污染嚴重,工程質量和安全均難以保證,與新型城鎮化理念相違背,因此,必須轉變傳統的粗放的生產方式。建筑產業化是傳統生產作業方式的根本性變革,建筑產業化發展體現了綠色建筑的本質,重視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體現可持續發展,其本質與新型城鎮化背景下綠色、環保、節能的發展目標相一致[2]。裝配式建筑是建筑產業化發展的核心內容,2016年國務院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積極推廣應用綠色新型建材、裝配式建筑和鋼結構建筑”,明確了裝配式建筑是推進新型城鎮建設的重要途徑。
裝配式建筑是建筑業與工業化、自動化、信息化融合的產物,充分利用高新技術,用最少的人工,在最短的時間,以最合理的成本建造舒適、綠色的房屋。與傳統建造方式相比,裝配式建筑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有其自身的發展優勢。
裝配式建筑借助標準化設計,可以在工廠完成部品差異化批量生產,不受自然環境影響,精細化程度高,能夠保證生產質量和進度。裝配現場機械化程度高,減少了現澆施工現場大量抹灰、砌磚等濕作業,交叉作業方便有序,減少安全隱患。利用信息技術,所有部品的幾何、材料等信息能夠隨時記錄,從生產、倉儲、物流到安裝、維護各環節的信息能夠準確識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相比傳統現澆施工方式,裝配式建筑以干式作業取代大部分濕作業,取締腳手架和木模板,減少木材使用量。鋼模及養護水的循環使用能夠使資源利用更加充分,降低能耗,同時減少施工現場揚塵、噪聲及建筑垃圾排放,最大限度降低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對保護生態、創建綠色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現澆生產方式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效率低下,生態環境破壞嚴重,工人工作條件及安全,生產質量及進度均得不到保證。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應充分解決產業層次低,高能耗、重污染帶來的破壞性發展問題。裝配式建筑以其工廠化生產,機械化組裝,精細化管理,將傳統的粗放型建設轉變為集約型發展,淘汰落后產能,提高技術水平及生產效率,傳統的農民工升級為產業工人,改善了工作環境,有效提升了城鎮化發展質量。
裝配式建筑發展是一個系統過程,需依靠國家政策引導及科技進步,應以新型城鎮化建設為契機,積極完善各項技術體系,轉變管理模式,適應市場需求,大力推進裝配式建筑的發展。
1)政策支撐體系逐步建立。國家層面陸續出臺各項政策為裝配式建筑發展奠定基礎。2012年十八大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明確提出要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推動裝配式建筑發展;2016年國務院提出要“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建設國家級裝配式建筑生產基地”;2017年3月,住建部進一步明確階段性工作目標,即“到2020年,全國裝配式建筑占全國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15%以上,其中重點推進地區達到20%以上”,并創建一批試點示范省市、示范項目和基地企業。地方各級政府也積極探索裝配式建筑發展政策,出臺相關指導意見及配套行政措施。通過保障房建設、部分開發項目強制執行、建立示范城市及示范基地等相關措施營造市場環境。在各項政策引導下,部分地區已形成規模化發展框架[3]。
2)技術支撐體系初步建立。隨著科研投入加大及試點項目推廣,各類技術體系逐步完善,相關標準規范陸續出臺[4]。繼2014年《裝配式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正式實施后,2017年5月,住建部正式發布裝配式建筑國家標準:《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鋼結構建筑技術標準》《裝配式木結構建筑技術標準》并于6月1日起實施,我國裝配式建筑進入全面推進階段。我國已初步建立裝配式建筑結構體系、部品體系和技術保障體系,但仍存在一些技術問題。各地出現多種技術體系,但大部分仍處于試點階段,成熟已推廣的體系相對較少;由于缺乏對模數化的強制要求,導致標準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不高,工業化建造優勢難以充分體現;裝配式建筑組裝中,節點的強度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延性仍有待提高[5]。
3)建造成本仍舊偏高。裝配式建筑發展初期,標準化程度不高,社會化分工尚未形成,大規模廣泛應用的市場未培育成熟,規模化難以發揮優勢,造成價格上漲,其建造成本相比現澆混凝土增加約200元/m2~500元/m2[5]。而新生代建筑工人短缺及工資水平上漲造成現澆施工人工成本也在增加,因此裝配式建筑與現澆施工的成本差距在逐漸縮小。但裝配式建筑增量成本客觀存在,企業長期收益不確定,短期成本增加明顯,市場“質優價優”環境尚未形成,因此企業積極性不高,開發商仍持觀望態度,直接影響裝配式建筑的推進速度。
4)監管機制與產業發展不匹配。裝配式建筑要求設計、生產、施工、裝修一體化,形成上下貫穿的產業鏈,但目前生產過程各環節則條塊分割,設計與生產脫節,工程建設與運營管理脫節。我國目前的工程建設管理模式主要針對現澆施工,分項招標,分段驗收,與裝配式建筑一體化特征不符,不利于工程總承包模式的推行,工程總承包資質序列有待創新;主管部門對部品生產無法實施有效監管,對關鍵節點施工質量監管力度不足,出現監管真空,降低效率,增加成本,造成新的質量安全隱患。
目前,裝配式建筑仍以政府主導的保障房和公共設施建設為主,與之相關的技術、成本及管理模式是其快速發展的瓶頸,應建立以政策為導向,企業為核心,產學研協同合作的高效機制,盡快解決裝配式建筑發展制約,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1)技術方面,應鼓勵企業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技術體系,完善并推廣多樣化的低、多層剪力墻結構。提高標準化設計水平,完善模數及部品部件標準,明確層高、開間和進深等主要空間尺寸要求;深入研究關鍵節點連接及外墻維護技術,形成成熟的解決方案;探索與裝配式建筑相適應的工藝工法并上升到標準規范層面。2)成本方面,各地政府陸續出臺經濟政策鼓勵企業轉變生產模式,推進裝配式建筑發展。如青島市在土地出讓環節,無論集中建設的政府投資項目還是招拍掛供地的建設項目,都應在建設條件意見書中明確提出是否實施產業化及預制裝配率等內容;上海、北京、沈陽等地也出臺相關政策,將裝配式建筑要求納入土地出讓前置條件。其他經濟政策如政府承擔保障房項目增量成本,設立專項資金補貼項目、商品房提前預售等均不同程度激發開發商的積極性,促進裝配式建筑發展。3)監管方面,應明確各級政府裝配式建筑推進機構及其職責,加強部門協調,協同推進;鼓勵采用設計、生產、裝配一體化工程總承包模式,明確資質要求,健全相應施工許可、分包管理及竣工驗收制度;完善部品生產標準,總承包單位對工程質量、安全、進度及造價實行總負責,其余各方主體責任落實;建立裝配式建筑崗位標準,設立專業工種,建立全過程管理、技術人員專業化隊伍;構建裝配式建筑工程質量和安全管理全過程數字化監管平臺,建立質量追溯系統。
我國城鎮化還處于初期階段,裝配式建筑發展水平也較低,因此我國裝配式建筑蘊含廣闊的發展空間和發展機遇。裝配式建筑必將順應城鎮發展新理念、新趨勢,利用現代科技及信息化管理,推動產業變革,引領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健康高效發展。
[1] 張 猛,陳仲鍇,韓振宇,等.基于建筑工業化的新型城鎮化房屋建造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6(13):21-24.
[2] 張建國,谷立靜.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挑戰及政策建議[J].中國能源,2012,34(12):19-24.
[3] 王潔凝.關于發展裝配式建筑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思考[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6,5(2):85-90.
[4] 林 楠.淺談我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方向[J].江西建材,2015(20):35-37.
[5] 齊寶庫,張 陽.裝配式建筑發展瓶頸與對策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5,17(2):156-159.
Studyofdevelopmentofprefabricatedconstructionunderthebackgroundofnew-typeurbanization★
LiuJuanQuanHongzhuMengDan*
(ConstructionEngineeringInstitute,QingdaoAgricultureUniversity,Qingdao266109,China)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construction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is imperative.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according with the idea of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is significant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Government policies are introduced in success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but some specific problems such as technology, cost and supervision are still the restriction. In the new situation, with the resolution of development bottleneck,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will stimulate the chang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new-type urbanization.
new-type urbanization, prefabricated construction, green buildi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1009-6825(2017)35-0222-02
2017-10-23
★: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ZR2016GM06);青島農業大學高層次人才科研基金(1117022)(1114324)
劉 娟(1977- ),女,博士,講師; 全洪珠(1968- ),男,博士,副教授
孟 丹(1980- ),男,博士,講師
TU201.5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