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懷
“天府之國”是最適宜于人類生活的地方,古人常把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的地方稱為“天府”或“天府之國”。在中國,一提到“天府之國”,人們立刻就會聯想到成都平原。然而根據史料記載,中國歷史上最早擁有“天府”美稱的并不是成都平原,而是陜西關中地區。
關中地區位于陜西中部,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古稱“陸海”,具有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國”。早在舊石器時代,關中地區就已經有人類繁衍生息。西周時期,這里曾經是全國的政治、經濟中心,其后經過秦人的開發,這里就變得更加富庶。歷史上最早把關中稱為“天府”的人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蘇秦,《史記·蘇秦列傳》記載,公元前338年,蘇秦游說秦惠王時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這種稱謂得到有識之士的認可,很快在社會上流傳開來。西漢建立后,謀臣建議劉邦定都關中,當時著名的政治家張良對此表示贊同,他說:“關中左殽、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漢高祖隨即定都關中,而關中地區從此就被稱作“天府之國”了。
秦漢兩代十分重視對關中地區的開發與經營。秦統一全國后,徙各地富豪12萬戶于咸陽,充分利用鄭國渠的灌溉作用。漢初徙齊、楚等地大姓10余萬口到關中,又在關中興建了白渠、成國渠、漕渠和龍首渠等規模較大的工程,還在關中推廣冬麥,采用先進的犁、耬等生產工具,推廣代田法和區田法,通過集約使用水肥,實現精耕細作、糧食豐產。
魏晉南北朝時期,關中地區多次遭受戰爭的摧殘,但不少人在談到關中時仍將其稱之為“天府之國”。《晉書》記載,西晉時,南陽王司馬模的謀臣淳于定獻策:“關中天府之國,霸王之地”,建議他鎮撫關中。十六國時,尚書郎古成詵對后秦武昭帝姚萇說:“三秦天府之國,主上十分已有其八”。《周書·柳慶傳》也記載,北魏末年,大臣柳慶向孝武帝元修進言:“關中金城千里,天下之強國也”,建議他前往關中投靠宇文泰。這些事例充分說明,在魏晉南北朝大分裂的時代,關中地區雖然受到破壞,但仍是當時人們心目中的“天府之國”。
隋唐時期,關中作為帝都長安的所在地,受到世人的高度關注。李淵建唐后即定都關中,并加大開發關中的力度。到了唐玄宗統治的開元天寶年間(713-755),關中達到了繁華的頂點。但遺憾的是,安史之亂對關中造成了很大的破壞,唐朝末年長安城又被后梁太祖朱全忠所毀,關中地位隨之大幅度下降。
五代宋遼夏金時期,中國再度處于分裂的狀態,關中地區失去了國家中樞的地位。不過,仍有人將關中稱為“天府之國”。元明人談到關中,還對它保持著天府之國的記憶。如《元史·姚樞》記載,在蒙古國晚期,重臣姚樞對忽必烈說:“關中厥田上上,古名天府、陸海”,建議他選擇關中作為自己的封地。明初朱元璋與群臣討論建都之地,“或言關中險固金城,天府之國”, 朱元璋對此表示認可。此外,明代的不少學者在論及建都形勢時,也都對關中表示贊賞。有人甚至從風水的角度,說關中是“中龍”所在。但到了清代,“天府之國”僅見于方志的記載中,清朝滅亡后,幾乎再也沒有人把關中地區稱作“天府之國”了,它的美名逐漸被人們忘卻,甚至就連生活在關中地區的一些人,都不知道關中曾經是“天府之國”,只知道它是“八百里秦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