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珺+蔣新宇+王淑玥+曹一凡
摘要:在老城區居住小區海綿城市土地開發采用低影響開發技術,通過以LID技術體系為指導,結合綠色建筑中雨水管理技術,使得城區改造既能保持降水產流水文特征不變,又能充分發揮場地景觀生態功能,打造功能復用的小區開放空間。
關鍵詞:南京市;老城區改造;海綿城市
一、南京老城區的概況
根據城墻城河一體的原則,南京的老城區的范圍是:以護城河、外秦淮河、金川河對岸及玄武湖東北岸為界,內城面積約為40km2,總面積約為50km2。然而在歷史演變和長期城市形態的發展過程中,南京老城區出現的問題也逐漸嚴重。盡管政府近年來不斷加強新區的建設和副城的開發,老城區的人口增長趨緩,但是由于服務體系的完善,較多的就業機會以及市民選擇居住地區的傳統心理等因素的存在,老城區依舊是人口的集中區。
二、老城區居住小區現狀
1、建筑密度高,景觀破碎,綠地率低。考慮歷史等多種因素,老城區的建筑密度呈現沿城墻周邊低,中心區走高的趨勢,新街口地區則是高層建筑最為集中的地區。除了老城南(中華門東、西)一帶分布有大面積的低層傳統民宅外,其余片區則以多層的住宅片區為主,零星間有些許的棚戶區。受到城市更新理念的影響,老城內部的大部分住區已經過一輪更新改造,然而這些更新改造并不徹底,大部分地區仍處于尚未更新的狀態,城市景觀過于破碎。此外,由于該地區的基本綠地面積過低,雨洪下滲往往無法最大化,致使每每夏季到來之時,內城水生態受到嚴重的威脅,往往出現雨水的片源式污染。
2、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由于老城區雨污合流,污水管網等環境基礎設施滯后,排水系統提升慢,使得地表徑流和城市排水管道無法分散化和系統化。對于一些老的小區而言,問題主要在于:綠化土層高出路牙,遇到雨水,黃泥水倒流進路面。而現有的綠化采用的主要都是本地的天然土壤,南京的土壤黏性較大,是一種微滲透的狀態,無法滿足雨水花園快速滲透的要求;此外一些綠化品種無法滿足耐旱耐澇的要求。總的來說,老城區居住小區的配套設施過舊,改造基地不完善造成這些地區排水困難,負擔過重。
3、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南京具有“六朝古都”的美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老城內至今尚有文物古跡、名人故居、古河道、橋梁等各類歷史文化資源留存,主要分成古都文化、近代文化、民國文化三部分。從總體上看,南京共有32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及500多處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人文景觀在全國列第四位。如果將老城區的現有雨水管理系統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和擴大,提升水的綜合處理能力,那就必須考慮到現存的歷史文化資源。
三、海綿城市改造的實施策略
1、以LID技術為主導,充分發揮場地景觀功能。LID技術是20世紀90年代末發展起的暴雨管理和面源污染處理技術,旨在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來達到對暴雨所產生的徑流和污染的控制,使開發地區盡量接近于自然的水文循環。在老城區居住小區海綿城市土地開發采用低影響開發技術,通過以LID技術體系為指導,結合綠色建筑中雨水管理技術,使得城區改造既能保持降水產流水文特征不變,又能充分發揮場地景觀生態功能,打造功能復用的小區開放空間。
2、推動地區整體與個體結合整治。為了進一步推動區域整體的整體治理,內城區需要結合城鎮棚戶區,老城區危房的改造,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等措施,解決城市內澇、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體治理的問題。小區個體上,通過重新設立雨水管道,將小區內部綠地改造成雨水花園,部分非機動車道、人行道及停車場改造成透水裝置,使得這些公共場所的雨水變廢為寶。
3、產品與技術的升級。改造的灰色方案有:加大排水管徑、增加排水泵站、修建蓄水池、在線蓄水、雨污分流。而綠色低碳技術其理念:利用生態工法取代高耗能、水泥管道鋪成的水基礎設施,通過分散的小規模的源頭控制機制如植物吸收、蒸發、土壤入滲、滯留等功能性設計,來控制暴雨徑流和面源污染。能夠從源頭減少并暴雨徑流和峰值使開發后的都市水文循環接近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狀態。
四、后期運營與維護的難點
1、老城區內部空間不足,無法繼續開發。由于老城區的建筑格局和地形地勢復雜,加以考慮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存留,本身進行改造和開發的空間就比較有限,在進行一輪精細集約的海綿城市規劃布局后,很難繼續提供充足的地上空間來進一步開發和建設,需要另存一部分空間留待后續的運營與維護的備用。
2、各部門間協調不足以及民眾觀念落后。在海綿城市部分設施初步建成后,綠地的改造、市政道路空間和豎向關系的改造、合流制區域管網的提標完善、水澇點整治等都涉及到了多部門的協調的問題。各部門組織權力與利益的分配難以充分協調,成本承受能力難以估計,法律綁定及執行路徑難以統一。與此同時,小區內的居民本身環保意識欠缺,加之對海綿城市的理解不足,稍有不慎的行為即可對設施造成永久的破壞,使得前期工作功虧一簣。
3、后期評估時間過長。眾所周知,城市總體規劃與海綿城市開發彼此貫通,互相指導。在進行具體工程實施之前,已遵循多規合一的原則。然而,由于居住小區的改造本身難度大,綜合考慮的維護所需的指標多而復雜,評估時間就長。這就直接導致,規劃期內的改造計劃受到影響,很難滿足其他專項規劃的要求。而專項規劃受阻,后續的無論建設施工還是運營評估都將受到影響。
結論:總之,在南京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老城區居住小區的海綿城市改造勢在必行。無論是從解決實際生態環境問題還是內城更新的角度來看,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南京海綿城市建設的關鍵一環。在長期的建設過程中,海綿城市的觀念必將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仇保興.海綿城市(LID)的內涵、途徑與展望[J].建設科技,2015(1):11-18.
[2]吳明華.海綿城市怎么建? ——專訪中國海綿城市倡導者、反城鄉硬化運動發起人劉波[J].決策,2015(Z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