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穎
(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350000)
論建筑設計中傳統文化的表達問題
陳 穎
(福建省建研工程顧問有限公司 350000)
建筑是一種反映一個國家、地區、民族習慣、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是彰顯不同朝代的民族文化、歷史文化、政治文化以及地域文化等的重要媒介。中國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傳統建筑的特色顯著。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傳統建筑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位置,這就要求我們要重視傳統文化的傳承以及建筑藝術創新。初步討論了國際主義風格對我國近幾年建筑表現形式的影響。探討了建筑在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下的表達形式。分析了最近以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為設計手法的實例。
國際主義風格;傳統文化和地域文化;領悟和實踐
進入21世紀后,我國經濟呈現出高速發展的態勢。在此大環境下,設計行業內涌入了大量建筑風格,掀起了一股藝術思潮。憑借著自身形式大氣、簡單、商業性強的特性,國際主義風格深受人們推崇。加之各個城市一味的追求建設數量,采取工業化大生產的方式,導致千城一面的問題出現,建筑相似的情況較為普遍。當前,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缺失、自我風格不清晰的問題是建筑師與我國現代建筑亟待處理的一大問題。
(1)傳統建筑的哲理觀。我國建筑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內含博大精深的文化哲理,重視“人”、“情”、“禮”,突出“天人合一”的整體性。“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是我國傳統文化特征及其彰顯的精神的濃縮體,是我國傳統文化的至高境界與審美理想,它重點突出的是人要對自然予以尊重、順應,實現和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實際上,建筑和生態、環境以及地貌等都具有共生性。
一直以來,我國在建造傳統建筑時都遵循自然環境人文化、建筑環境自然化的原則。在設計并創造我國傳統建筑時,建筑師往往會從屋頂、結構形式上入手,促進構造、陳設、美術作品、室外結構等實現有機融合,從而營造出功能所需的空間意境,彰顯出能令自身滿意的藝術效果。因此,我們有必要傳承并弘揚傳統建筑文化,堅持不懈的學習并探索博大精深的哲學思想與我國傳統文化理念,充分發揚和當代社會主旋律相符的、對我國社會發展有利的文化精華,以此豐富人們的認知,為人們的創造實踐起到引導作用。
(2)傳統建筑的物質文化。建筑是一種反映人類發展與人類文明的重要媒介,建筑藝術是人類文明的重要構成要素。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其建筑藝術風格等也會存在一定的區別。然而,傳統建筑的材料、組群布局、結構、裝飾藝術以及空間等具有共通性,都有著對稱均衡的層次以及濃郁的程序感。從結構上看,我國傳統建筑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唯一性、獨特性,不管是皇家宮苑或是民居甚至地方性的建筑,其結構特征均是獨一無二的。其中,穿斗式與抬梁式最具典型。眾所周知,我國傳統建筑的屋頂特別大,在制作屋頂時均需依據一定比例,采取標準做法進行制作,裝飾、構件、色彩、符號多元化,絢麗多姿。到目前為止,我國保留了大量宏偉壯觀的古建筑,比方說:秦朝與戰國所造的萬里長城、漢唐的西安鐘樓、明清所建的北京故宮等。然而,也有大量精美的建筑被人損毀,比方說圓明園、阿房宮等。此類建筑凝結著中華民族先祖的智慧與勤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
(3)傳統建筑的審美藝術。中國人民喜歡在理想美方面予以寄托,此類寄托已在各種藝術中得到滲透,甚至在建筑藝術中也有所體現。實際上,我國人民很早就十分重視并推崇山水風景,賦予山水以“中和之美”的特點,追逐雅致、平和、自然、靜謐、含蓄、淡泊不做作。中國建筑藝術具有人文熏陶、人倫教化的作用,其富含審美情趣。在大自然關系和建筑的處理上,中華民俗彰顯的特殊的環境意識是:從意境美升華到人的精神境界,直吐胸懷,在精神上獲取到最崇高的享受,由此產生建筑與自然和諧的環境態度。
目前,包括我國建筑師在內的所有建筑師都在深思建筑的創造。當代現代主義更傾向于建筑的地域性表現,實際上,建筑的地域性表現是一種可與“標準化”、“國際化”相互抗衡的重要武器。早期的國際主義與現代主義風格設計的中心理念基本上都在強調:建筑是彰顯科學技術的重要載體,但卻很少重視建筑和人文環境、自然之間的關系。地域主義倡導的是通過提煉場所與地方的要素,跨越現代主義重點突出的統一性,打造構造系統從而形成的營造美學法則。但是,如果要想創造出富有“中國精神”的建筑,就一定要開展民族性設計、地域性設計工作。同時,要深層次的認識并領悟到所處區域的文化背景與歷史發展背景。唯有對所處區域的文化環境以及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符號形成更為透徹的了解,結合自身的文化內涵以及關于文化、關于建筑的認識,才能設計出富有中國特色的建筑。
吳良鏞認為,要進行“抽象繼承”。具體而言,其一,發展傳統建筑的基本理論與設計原則中的精髓部分,并在創作實踐中得到應用;其二,提取傳統形象內含的最富特色之處,通過一系列抽象化處理、提升,賦予新意,從而給現有的設計創作形式美的創作以啟迪。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傳統建筑元素的藝術魅力日益特殊,為建筑設計創造了許多新的風格。為此,要抽象化處理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元素,與原有建筑富含的文化特征、地域文化有機結合起來,讓人們在建筑形象方面深切的體悟到獨特的文化氣息與濃郁的傳統氣息。
一個合格的建筑師,既要在形式上認識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又要更深層次的了解地域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含義及其外延,形成感悟并進行升華,由此轉變成一種看似無形勝有形的精神。唯有如此,在不斷再生中建筑符號語言的文脈才得以延續,才能有效保證當代建筑設計中傳達的傳統文化的方式正確,才可創造出富含民族精神的、擁有獨特風格的作品。我國建筑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國步入國際現代建筑的發展舞臺,我國建筑創作水平受到世界的重視程度日趨加深。在此大環境下,我國建筑師應勇敢的扛起傳承并發揚我國傳統建筑文化現代化的使命,努力的汲取古代建筑文化的精華,依據現代建筑文化的相關規定與要求,傳承中國傳統,弘揚民族形式。
[1]關瑞明,聶蘭生.傳統民居類設計的未來展望[J].建筑學報,2003(12):58.
[2]孔宇航,王原,劉九菊.地域性思考 整體性設計[J].城市建筑,2009(06)
[3]劉強,劉寒芳,于江.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建筑設計中的表達[J].山西建筑,2011(02)
[4]王受之.骨子里的中國情結[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6:126.
TU7
B
1007-6344(2017)09-009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