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震峰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030001)
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
胡震峰
(山西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030001)
我國的城鄉規劃是在全新的背景下進行的,人類社會在歷經了原始社會、農業社會、工業社會的進化后,開始向生態型社會過渡。我黨與國家機關始終將生態文明構建作為惠民工程的一部分,這也是習近平主席中國夢的具體體現。解讀城鄉發展的狀況需要與以后的發展態勢,我國的城鄉規劃工作就顯得極為重要。我國也進行了一系列環保城鄉構建的工作。在此階段城鄉規劃作出了一定的成績,然而卻有諸多漏洞。在生態文明視角下,城鄉規劃應變更傳統觀念,規劃目的應明確、規劃版塊應整合、規劃科技應創新、規劃策略要完善。
生態文明;城鄉規劃;探討研究
我國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繼而引發人口過剩、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地區發展不均衡等諸多亂象。目前,低效率高成本的城市化模式已經出現了很多漏洞,讓我國城鄉規劃工作趨于停滯;其不但讓我國經濟實力被削弱,并且也讓生態環境遭受滅頂之災。所以,變更城鄉規劃模式,推動城鄉向低碳、生態、綠色發展模式轉變是我國未來一段時間內的主要命題。2012年十八大也號召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我國長遠部署層面,以后我國的城鄉規劃工作需著眼于低碳、生態、綠色的發展模式。[1]
(一)生態環境問題
改革開放之后,生態環境問題始終未得到應有的關注,甚而在城鄉過渡時期犧牲環境來換取城市的發展。城市化階段的成果不但是指經濟實力的增強、綜合國力的提高、消解的以往的社會狀態,還是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以及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問題。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可以分解成以下兩點:
1. 環境破壞
這幾年來,我國因為環境污染形勢嚴峻導致很多重大環境問題,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太湖的藍藻事件。[2]就區域情況來講,特別是我國先繁榮起來的東部海岸區域,因為這部分區域工業實力強、人口聚集,讓該區域的環境破壞情況堪憂——霧霾氣候、酸雨、水質污染等;我國西部區域盡管聚居人數比東部少,然而因為西部生態脆弱、環境接納能力有限,而且環境的抗干擾功能有限,所以我國西部區域的環境污染的整治已是大勢所趨。
2. 不合理的資源存儲
我國是一個人口比較稠密的國家,人口多、土地少已經讓我國資源供應捉襟見肘。從土地本身來講,第一步要權衡的就是農業用土地的比率,在此前提下,要確保民眾的吃穿用度很困難。比如說石油,我國每年消耗的石油量多,而沒有往國外出口石油。我國更多的是儲藏煤炭而并非石油。又比如水資源,我國含水比例盡管較大,然而因為初期發展階段并未保護水資源,讓目前能夠享用的淡水資源緊缺。[3]
(二)城鄉規劃對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
城鄉規劃對生態環境的負面作用,通常包含不科學的城鄉規劃讓生態環境受到污染,讓資源的耗損程度加深,讓城鄉交通擁擠,這樣的生態環境亟需治理。最為重要的是沒有根據我國出臺的法律完成城鄉規劃,讓生態環境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我國目前的城鄉規劃進度較為滯后,讓環境污染整治工作需要地區國家機關共同整治,流程極為復雜、部門人員冗余,讓環境污染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
(一)形成生態文明的規劃觀念,健全規劃流程
文明就是一類得到普遍認同的價值觀與生活心態。生態文明角度下的城鄉規劃需要權衡到人和生態的和平共處、生態的可延續性等內容,將降低CO2排放量、節省并有效利用資源、整治城鄉生態,構建生態城鎮,以環保為前提進行城鄉規劃。[4]
從上世紀后期當代城市規劃的概念被提出后,規劃方式從終極藍圖式規劃過渡到了動態彈性規劃,從技術菁英引導的規劃過渡到了民眾參加的規劃,從合理理智的規劃過渡到整體調度的規劃,然而城鄉規劃從實質上來講是一類政治策略。所以,有效、可靠的城鄉規劃,需要參考政治文化的情況進行。缺少政治文化,生態文明角度下的城鄉規劃就成了無源之水。當前,我國的城鄉規劃通常由行業菁英完成并配以行政干預,社會各階級的權益與遠景在當前的城鄉規劃中并未體現出來。[5]所以規劃的可行度、合規性等無法體現。另外,筆者認為財政權力劃分下的“企業政府”是生態環境污染的責任主體。所以,在完善《城鄉規劃法》的流程中,應健全城鄉規劃的編制、審核、操作流程,讓其更為公開化,為民眾參加提供基礎,并且應兼顧到社會各階級的愿景與權益。
就流程來講,城鄉規劃還要加大力度,完成生態環境考評工作。生態考評是說對規劃與工程項目施工后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實施解析、預估與考查,給出防止或削弱負面效應的策略與舉措,并完成追蹤監督的模式與體制。城鄉規劃的生態影響考評能夠有效防止生態問題的出現,可以確保規劃能夠按進度完成。
(二)城鄉統籌規劃,健全空間規劃系統
《城鄉規劃法》的出現,表示城鄉一體化建設有了律法方面的保證。城鄉一體化規劃,首先應將鄉鎮區域的構建上升到規劃管控的層面,強化編制或完成構建引導,完成科學的城鄉設計部署,預防城鄉生態問題在村鎮中蔓延;其次,應強化城市區域的規劃力度,強化城鄉結合部的規劃以及城中村的改建進行。[6]
另外,要透過城市規劃的生態化將城市規劃與城市生態規劃相結合。城市規劃生態化需要變更以往老舊的城鄉規劃模式。比如,預估城市規模階段,進行生態容量與生態足跡的解析,通過生態位解讀明確城市的功能,在城市用地考評與挑選中,使用生態安全格局學說等。
而且,還應健全我國的空間規劃系統。當前,我國的空間規劃種類繁多,除開城市規劃以外,還包含國家土地丈量、地皮使用整體設計等。這部分規劃工作側重點不一,然而通常會形成沖突,讓空間規劃變得雜亂、效率降低,對城鄉統籌規劃來說是不利的。所以,必須兼容相異種類的規劃,構成一致性強、秩序井然的空間規劃系統,提升規劃的管理與治理水準。
(二)強化地區規劃工作踐行力度
伴隨城市的地區化、地區城市化與大城市地區、城市群的進步,生態污染情況讓人擔憂。筆者認為,必須與臨近城市區域聯手進行污染整治。所以,應強化地區規劃力度。若干年來,我國珠三角區域、京津唐區域、長三角區域都編寫了地區規劃方案。然而,其實踐情況卻不理想,依然沒有突破地區性的生態污染困境。然而,進行城市地區規劃,同樣應聯合整治。
(三)打造科學的城市空間結構
城市空間結構是城市居民與生態、經濟、社會與文明等元素互相影響的成果在城市區域內的整體映射,是城市形態在空間方面的物質表現模式。城市空間結構對生態文明的作用較為顯著。
從生態文明的視角,城市空間結構的打造需要注意下面的內容:
1. 城市空間構造應適當緊密
在國外規劃領域,緊密程度較高的城市規劃受到設計師或工程師的青睞。然而,擁護者與意見保留者的人數都極為可觀。若干年來,我國很多大城市無限度地開發城市空間,透過“取消縣(市)區域”等行政地區的模式讓城市的邊線快速完成拓展,導致各城市緊密程度不足,不僅導致就職—住宿間的通勤間距過大,并且讓公共出行也受到影響,對小轎車的使用極為頻繁,能源耗費過大,交通污染問題出現。[7]所以,權衡到我國人口眾多、用地減少的狀況與節能的需求,我國的城市應往適度緊密類城市過渡,用地應結合實際情況使用,如此有助于縮減居民的通勤間距,便于民眾公共出行,并控制小轎車的使用頻率,推動生態型城市的建設,縮減CO2的排出量。
2. 城市空間構造與生態環境體系的兼容
規劃空間結構應權衡到提升該區域的生物多元化水準的需求,權衡到其它生物的存活,以城市生態環境與生態容量能夠接納為標準完成城市空間結構的延展,城市空間構造應與地區生態環境體系兼容。
3.強化城市的基礎設施構建力度
基礎設施有著生態屬性,在城市基礎設施規劃構建階段,應強化其生態屬性,最大程度地抑制城市化水準提升階段與地區開發階段產生的負面影響。城市生態環境構建與基礎設施構建應并駕齊驅,一座城市的生態污染整治與維護與基礎設施的構建工作密切相關。基礎設施不單是城市經濟進步的要素,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應透過健全基礎設施來強化對城市生態污染整治的力度。比如,做好廢水處置工作,強化生態污染整治,完成水資源的再使用等。
(四)規劃創設應參考生態元素
規劃融合生態要素是美國專家麥克哈格在1960年給出的設計理念,從生態文明的視角出發,其中心理念是遵從生態、適應生態、維護生態,構成有序的人地關系。
這里只對解讀空間區劃分界、維護生態敏感區域進行簡介。
強化城鄉空間區劃力度、空間管控力度,劃分關鍵構建區、限制構建區、不準構建區等各種空間的邊界,強化對生態敏感區域的維護較為重要。例如山丘、河水、湖水、山塘、濕地、農作物區的維護。透過劃分城市綠道等來完成城市邊界的拓展,各種地皮使用準則應嚴格貫徹,維護舉措應有效且高效。[8]
比如,深圳市頒布了相關法規,生態維護區域包含一級水資源維護區域等;坡度超過25%的山林等;生態走廊、綠道;小島與有著生態維護必要性的海洋區域或陸地區域,以及其它應需要生態維護的地區。該法規的出臺,對維護生態平衡、規避城市無止境地擴大有著限制作用。
綜上,生態污染已經在世界各國引起了劇烈反響。在2007年召開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上,生態污染問題所引發的天氣變差的威脅讓恐怖襲擊、阿以矛盾被延后解決。生態污染的形成有著多層面的原由,其化解模式應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征。若干年來,我國國家機關對生態污染極為關注,倡導生態文明的打造,將節約能源、減少能源消耗作為國家發展的前提,與全球各個國家一同對抗“全球變暖”現象。生態文明構建與城鄉規劃密切相關,怎樣在擁擠的土地空間中,有效發揮各城市的效能,是需要重點考慮的。
[1]顏文濤,蕭敬豪.城鄉規劃法規與環境績效——環境績效視角下城鄉規劃法規體系的若干思考[J].城市規劃,2015,39(11)∶39-47.
[2]伍佳.城鄉規劃法第64條執行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從《關于規范城鄉規劃行政處罰裁量權的指導意見》談起[J].城市規劃,2015,39(3)∶59-64.
[3]丁國勝,蔡娟.公共健康與城鄉規劃——健康影響評估及城鄉規劃健康影響評估工具探討[J].城市規劃學刊,2013,(5)∶48-55.
[4]許章華,稅偉,羅敏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福州大學構建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2016,(9)∶43-49.
[5]牛錦紅.新媒體時代城鄉規劃“參與”與“治理”的法治化路徑——以南京典型規劃案例為考察對象[J].城市發展研究,2015,22(8)∶33-37,66.
[6]楊曉霞,楊慶媛,邱麗等.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以西南大學為例[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41(4)∶211-216.
[7]住房城鄉建設部稽查辦公室.探索創新建立健全城鄉規劃督察制度攻堅克難維護城鄉規劃嚴肅性權威性——城鄉規劃督察員制度十年回顧與展望[J].城鄉建設,2016,(10)∶16-19.
[8]鞠鵬艷.城市總體規劃層面低碳城鄉規劃方法研究——以北京市延慶縣規劃實踐為例[J].城市規劃,2013,(8)∶9-17.
TU7
B
1007-6344(2017)01-0085-02
胡震峰,男,山西省祁縣,漢族,1970年10月,大學本科(工程碩士),高級工程師,城市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