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婧
(鄂爾多斯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對鄂爾多斯市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治理措施的初步探討
郝 婧
(鄂爾多斯市水土保持工作站 內蒙古 鄂爾多斯 017000)
小流域綜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所涌現出的諸多理論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并不斷完善。通過對鄂爾多斯市各項目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現就我市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治理措施進行總結,旨在為我市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治理措施
鄂爾多斯高原深居內陸,三面環水,黃河流經728km,占黃河總長度的1/7。總土地面積86882km2,根據2011年水利水保普查公報,全市土壤侵蝕總面積37750.7km2,占全市總面積的43.5%。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制約著我市生態文明的建設。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人居安全和生態安全,而且是破解日趨羌胡的資源環境約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
小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是我國在長期水土保持工作中總結出來的一條寶貴經驗,是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基礎和核心。經歷了幾十年治理實踐,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已成為水土保持最成功的技術路線.[1]小流域綜合治理已發展成為我國全社會參與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載體,更是我國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品牌和代名詞。截止目前,我市小流域綜合治理取得了巨大成效,我市目前實施的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主要包括: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建設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工程、坡耕地試點項目、重點小流域治理項目和生態清潔型小流域治理項目。
2015年年底,全市累計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3.44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度達到48.3%。其中建設基本農田724.3 km2,營造水保林18206.3km2,經濟林271.9 km2,封禁治理12809 km2,修建小型蓄水保土工程6695處。累計完成水土保持投資32.47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5.46億元。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加劇趨勢,改善了生態環境,農牧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
在肯定我市水土流失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取得巨大治理成效的同時,小流域綜合治理過程中所涌現出的諸多理論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思考,并不斷完善。通過對各項目區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現就我市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治理措施進行總結,旨在為我市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參考。
鄂爾多斯市地形由南北向中部隆起,總地勢呈現中西部高、四周低,西北部高、東部低。大致分為四個類型區:北部黃河、無定河沿岸形成的沖積平原區占總面積4%;中部以毛烏素和庫布其沙漠為主的風沙區占總面積48%;西部以波狀高原為主的干旱硬梁區面積占總面積29%;東部丘陵溝壑區面積占總面積19%。
通過進行深入實地調研,針對丘陵溝壑區、風沙區、西部波狀高原區不同地形地貌類型區的立地條件,宜采取不同的綜合治理措施總結如下:
1、丘陵溝壑區重點以蓄水保土、、攔沙減沙,提高植被建設為主,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全面統籌、科學地配置各項水土保持措施,采取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治理相結合,治坡和治溝相結合的措施布局和治理策略,建立山、水、田、林、路及攔蓄工程相配套的綜合防治體系,從梁峁、山坡、溝坡、溝道形成四道立體防線。
(1)梁峁治理模式
在地形相對較完整、坡度一般在15o以下的梁峁坡頂,采取水平溝、穴狀整地的方式,栽植喬木林、喬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的水土保持防護林,主要造林樹種為油松、山杏、山桃、蒙古蕕、檸條。
(2)山坡治理模式
在坡度15 -25o之間的山坡,地形較完整的采取魚鱗坑或水平溝整地、地形破碎的采取魚鱗坑整地的方式,栽植喬木林、喬灌混交林、灌木混交林的水土保持防護林,主要造林樹種為山杏、山桃、檸條。
(3)溝坡治理模式
在坡度較陡、有土層覆蓋、且水蝕和重力侵蝕較嚴重的溝坡地段,采取不同的種植密度栽植沙棘,同時撒播草木樨、苜蓿等優良牧草,固坡防沖。在砒砂巖裸露的地段,選取紅色的部位栽植沙棘。
(4)溝道治理模式
在溝頭以上3-5m處布設圍埂式溝頭防護工程,埂外營造溝頭防護林,以防止溝頭前進;在支毛溝溝底和主溝流水線兩側營造沙棘防沖林,在流域面積小于3 km2的支毛溝內,建設以攔泥淤地發展基本農田為主的中、小型淤地壩,同時配備一定數量的小型蓄水保土工程;在流域面積大于3 km2的支溝內興建蓄水、攔沙、防洪、淤地為一體的治溝骨干工程和攔沙壩;主溝道內修筑骨干壩和中、小淤地壩,不僅能夠攔蓄徑流泥沙,還可以淤泥造田;為保證下游壩地的安全生產,對骨干壩進行溢洪道續建,對淤地壩上游植被高,近年來泥沙沉積小的淤地壩進行水庫改造。
2、在風沙區重點開展防護林和防沙固沙為重點,以防治荒漠化擴展為主,大力營造防風林帶、固沙林。對毛烏素沙地采取以建設“生態經濟園”和防風固沙林草帶網為主,全面治理,形成以草庫倫為中心的一家一戶莊園式生態經濟圈。對庫布其沙漠采取“南圍北堵中切割”治理措施,重點治理十大孔兌,減少入黃泥沙。
經過多年實踐摸索,總結出按照“一封、二障、三上、四開發”的治理模式進行治理。
“一封”就是對治理區植被蓋度較好的區域采取封育治理措施,對部分植被蓋度低于20%的區域進行補植補種,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恢復能力,盡快恢復植被。
“二障”就是在半流動、流動沙丘的迎風坡上設置沙障,材料優先選用沙柳條,備用材料沙蒿、作物秸桿、樹木枝條等,規格視沙丘的坡度、高度和沙障材料而定,一般為2~4m,沙障方向應與主害風方向垂直。
“三上”就是上治理措施,在流動沙丘沙障內營造檸條、羊柴、沙柳、沙蒿、沙打旺等灌草混交林,沙丘周邊栽植旱柳、紫穗槐等喬灌鎖邊林,固定沙丘和丘間低地栽植檸條、羊柴、紫穗槐、沙打旺、沙蒿等灌草混交林,鹽堿灘地結合穴狀整地栽植旱柳、檉柳、沙棘等喬灌混交林。
“四開發”就是建設飼草料基地,為了支持植被建設,穩定畜牧業生產,在項目區內灘地或平緩沙地開發小片飼草料基地,配套水源井和節水灌溉措施,大幅度提高飼草單產,實現草畜平衡,發展舍飼畜牧業,支持項目區禁牧。
3、在西部波狀高原區,以退耕還草、畜牧圈養,治理“三化”(退化、沙化、堿化)草地為主,輪封輪牧,實行以草定畜,保護好現有植被,實施生態修復工程,發展草原畜牧業。
該區采取的治理措施為保護優先的生態修復和小流域綜合治理。恢復植被,控制溝坡侵蝕,減少風沙危害,改變傳統養牧方式。水土保持規劃布局主要是實行以草定畜,保護好現有植被,實施生態修復工程。該區采取的治理措施為生態修復和林草措施相結合的方式。
生態修復主要措施布局是全面禁牧封育并設置圍欄,以防止人畜破壞,對現狀植被蓋度較好的區域采取封育治理措施,對現狀植被蓋度較好的區域采取封育治理措施,人工補植與草場改良,在純牧業區要劃區輪牧,為配合生態修復工作,在項目區建設畜棚和青貯窖等舍飼養畜的基礎設施。
林草措施治理,采取“窄林帶、寬草帶、灌草結合”治理模式,通過穴狀整地營造片狀、帶狀喬灌草防護林,為帶間草地植被恢復創造條件,主要樹種為旱柳、檸條、羊柴、沙棘等。
在丘間低地和丘外平地的土壤水分條件較好的區域,種植優良牧草,當作飼草料基地。牧草主要選擇苜蓿、沙打旺、草木犀等。其次對草地進行松耕,改善草地其立地條件,并對植被蓋度低的地段補播牧草,加快植被恢復。在地下水資源比較充足地區,通過打井配套、節水灌溉,適度開發利用地下水。為禁牧休牧提供保障。
[1]余新曉.小流域綜合治理的幾個理論問題探討[J].中國水土保持科學,2012 10(4)∶22-29
S210
B
1007-6344(2017)01-009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