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玲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530001)
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
黃慶玲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530001)
設計科學、技術規范的建筑基礎是民用建筑質量的保證,其質量水平對建筑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舉足輕重。應加強對地基工程的重視程度,樹立起正施工規范意識,認真執行各項技術要求,這為建造出高質量、高水準的建筑提供基本的保障,有利于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
建筑地基基礎;施工技術;質量控制
近年來中國經濟發展進程不斷推進,各類建筑比比皆是,其質量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作為擔負起建筑荷載的部位,地基基礎的質量水平對于建筑整體的質量情況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地基基礎
地基是擔負起建筑荷載并產生應力變形的地下土層,建筑物的強度和穩定性功能方面發揮重要的作用,其所擔負的荷載是在基礎部位的作用下進行傳送的。地基的沉降值應加以控制使其符合設計要求。在符合上述條件的情況下,應盡量選擇埋深不超過5米的淺基礎,在地基條件理想時,采用施工簡單的天然基礎;當條件不理想時,相對復雜的人工基礎則比較適宜,對此應該首先進行相應的地基處理。建筑物分布在世界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條件也往往各不相同。相對于天然地基的施工技術,人工地基需要增加地基處理工序,在人為干預條件下實現地基加固。地基基礎作為重要的支撐和荷載承載部位,應特別重視施工技術規范和施工質量把控,確保基礎具備可靠的穩定性,保障建筑物的負荷水平符合設計規劃要求。
1、換土墊層與分層填土對地基進行處理
為應對土質松軟等不理想的土壤條件,應采取必要的地基處理方法以提高地基承載力,避免基礎的穩定性能遭到破壞。在對淺層軟土進行替換時,必須選擇強度高、穩定性好的材料來提高地基基礎的承受能力。
2、碾壓夯實技術對地基進行處理
采用碾壓夯實技術對地基進行處理,其原理就是在施工時,利用強大的夯擊力把松軟的巖土夯實。此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松軟巖土的強度與承載力,另一方面可達到最大限度降低土體的壓縮性,提高了地基基礎承載力,避免了建筑物發生沉降。在施工中,有機械碾壓法和振動夯實法這兩種方法可以選擇。
3、排水法對地基進行處理
排水法是改變承載力和下降值的方法之一,在目前的施工技術中十分常見,其原理是利用預壓荷載,促進土層水受擠壓流出以降低軟粘性土壤的含水量,從而實現土壤形態上的固結和性能上的提升。在地基基礎處理中采用排水固結的方法分三步。第一步,利用沉管或水沖對預設袋裝砂井內的塑料排芯板進行打孔;第二步,給塑料排芯板灌砂并預壓;第三步,利用真空加壓使土層里面的水分擠出,使土質迅速固結。此方法,對地基基礎處理簡單與方便,有較高的經濟效益。
4、化學法對地基進行處理
用化學試劑或者具有膠結性的物質與土壤混合,土壤顆粒在上述物質的作用下連接固化,使力學性能獲得顯著提升。常用的化學加固法有灌漿法、噴漿法與深層攪拌法。灌漿法是先注入使土壤凝固的漿液,再利用氣壓、液壓或者電壓的工作原理,使土質發生改變。灌漿法改變了土壤的防滲性和整體強度。噴漿法就是利用鉆機在規定的地方進行鉆孔,隨著鉆孔逐漸下降至規定深度,則在其頂部進行噴射器安裝工作并預先確定噴射速度,隨后就可以在高壓脈沖泵的作用下完成土壤漿液噴射任務。在開挖基槽的過程中使用噴漿法可以避免出現水滲漏現象,同時確保相鄰結構免于遭受施工損壞。深層攪拌法是指在攪拌機作用下,使得粘性土壤和固化劑之間能夠混合均勻,使得土層由軟變硬并使其水穩性能和受力性能符合設計要求,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墻壁形狀或柱體形狀的形式加工,使其成為更方面性能更佳的復合地基。
基礎質量直接影響使用壽命和安全性能。科學的技術規范、先進的施工工藝和可靠的驗收程序,有利于建筑施工的順利進行和目標順利實現。基礎質量往往與建筑物的安全和功能密切相關,一般易出現位移和標高誤差和防潮功能失效等現象。
1、軸線位移成因和防范:基礎和墻的軸線不完全重合現象并使二者之間存在偏心壓,這一現象普遍出現在內橫墻的施工中,會導致建筑物的承載力的下降。
1.1 軸線位移成因。大放腳砌筑過程中,因分寸難以把控導致偏差已然存在,在隨后的直墻砌筑過程中就很難確保軸線重合。橫墻端部的軸線把握應借助槽邊和外橫墻部位的控制樁實現,并利用排尺加以校對調整。施工次序多為先外墻后內墻。當縱墻基礎的施工工序結束后,中線則位于基礎的另一面,這就影響了橫墻后續的施工工藝,特別是找中過程的順利實施,很可能導致位移再次擴大。或者因人員或機械誤碰槽邊控制樁,使其位置隨之變動,也可能引起軸線的不重合。
1.2 防范措施。定位放線過程中,龍門板應該安放在外墻角部位并注意確保其免受施工損壞或施工位移。板下方應加中心桃,即先引樁至地面以下直至樁頂與地表面處于同一水平位置,然后在旁邊再進行砼澆筑,通線工序前需完成樁校對工作。橫墻施工可以依靠中心樁進行必要的軸線校對調整,樁置于地面以下直至樁頂與土地表面處于同一水平位置,樁間避免堆放施工材料以免影響后續校對工作。挖榴過程中需清理土層并上置磚塊,為避免中心樁移動導致的軸線偏差,應在拉中線的同時再次校對各軸線間距。大放腳施工不嚴謹很容易導致偏差存在,因此應該于收分結束后再次進行校對調整,這樣就會誕生另一條控制線,可以以此為依據完成基礎剩余位置的砌筑。
2、基礎標高偏差成因和防范:基礎砌筑完成后,很可能發生基礎頂部和室內地平標高不一致的情況,當二者高度差異明顯時,室內地平以上部位的墻體標高就難以把握。
2.1 誤差成因。底部標高本身存在差異,導致在后續砌筑的中的標高不容易把握。大放腳相對其他部位要寬很多,通過皮數桿進行核對時不容易靠近后進行高度的細節校對調整。填芯磚的鋪設過程中,鋪灰面積不適宜或者層厚分布不均,使得這兩道工序無法并行施工,砂漿施工明顯偏快則需要間斷性行進,隨間斷空隙的延長其施工復雜性也在逐漸增加,容易造成灰縫效果不理想的情況。
2.2 防范措施。對于基礎層而言,其標高實際值與設計值的差值必須符合相應的偏差準許值。應該首先對這部分標高進行全面的檢查,低洼部位使用適合的材料予以相應的鋪墊,隨后才能開始砌筑過程。皮數桿施工選材為截面2cm*2cm的方術,或者截面大小相同的鋼筋,制作完成后置于基礎中心處再進行后續砌筑,標高核對過程中需要配合使用水準尺對水平位置進行檢查。大放腳在砌筑中容易發生橫向的偏移,而雙面掛線法可以有效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填芯磚鋪設過程中,應該將施工面劃分為各個小塊進行鋪灰施工,不宜過大,這有利于該工序與砌筑工序的同時進行,其高度不宜過高,以盡量不超過跟線磚為最佳。
3、基礎防潮層成因和防范:防潮層失效是防潮層不能正常發揮防潮作用,從而導致土壤中的含水量上移并損壞墻面的現象,一般是由于抹灰不均或表面開裂等原因造成。濕潤的墻面受到鹽堿腐蝕或凍融影響,出現表層脫落問題,破壞了建筑
物的觀賞性能并產生一定的安全隱患。
3.1 失效成因。造成失效的原因眾多,主要歸結為以下三類:首先,把多余的基礎砂漿應用到防潮層的施工過程中;其次,基面清理或澆水不符合規定,使得發揮防潮功能的部位和防潮層鋪設底面結合效果不理想;此外,還包括施工過程中水泥砂漿涂抹不均、混凝土養生不足及低溫天氣影響等。上述原因都可能導致防潮層含水量不足、強度性能差或密實度不達標,最終引起表面開裂現象。
3.2 防范措施。防潮層施工是基礎施工過程中的隱蔽工程之一,在施工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首先,施工順序方面,應在基礎施工全部完成后,即房心回填結束后再進行獨立的施工操作;其次,施工時間方面,應該盡可能地避免在低溫天氣進行施工,因此應該在時間安排上盡量選擇春夏秋三季;然后,砌筑工藝方面,應該選用滿丁砌法完成丁皮磚砌筑工序;最后,施工選材方面,除特殊設計安排外,應該盡量選用1∶2.5防水水泥砂漿砌筑兩厘米厚的防潮層,鹽不可摻入到施工材料當中。
根據上述內容,地基基礎工程的施工技術與質量對建筑質量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高質量的地基基礎工程對于民用建筑而言,有利于確保其質量目標、使用年限目標等順利實現。所以,只有重視地基施工技術的研究完善和認真落實工作,才能促進建筑質量水平和安全性能的提升。
[1]仇欣.建筑施工中施工材料重要性分析[M].北京:建筑工程教育出版社,2006.
[2]李瑞玲,王海燕.建筑物地基基礎常見問題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05.
[3]孫瑞昌.淺談地基基礎施工中質量控制的要點 《建筑學研究前沿》2012年8月
[4]呂西林.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計指南[M].同濟大學出版社,2009,10.
TU75
B
1007-6344(2017)01-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