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洋
近年來,中韓漁業糾紛不斷并逐步升級,中國漁船被韓國海警抓扣以及韓方暴力執法導致漁民傷亡事件時常見諸報端。一些人認為,《中韓漁業協定》是使我漁民在黃海捕魚時“看他國臉色”的罪魁禍首,提出應終止協定,恢復所謂“公海捕魚自由”。這樣的觀點看似揚眉吐氣,但在國際社會按規則行事的大背景下,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其一是未認識到海洋法律制度發展的必然趨勢。1994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正式生效,迄今已有168個締約方,其宗旨是反對海洋霸權,規范世界海洋公共秩序,建立現代海洋法律制度。沿海國據此擁有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對相關漁業資源養護和管理享有主權權利。在海岸相向或相鄰國家專屬經濟區劃定界限前,雙方應基于諒解和合作的精神,作出臨時安排。這意味著,自《公約》生效后,“領海外即公海”“公海捕魚自由”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
其二,由于中韓間海域不足400海里,存在專屬經濟區劃界問題。為避免海上沖突、維護正常作業秩序、加強漁業領域合作,中韓在友好協商基礎上,作為劃界前的臨時安排,簽署《中韓漁業協定》。其中規定的暫定措施水域是雙方漁民均可進入并進行捕撈的水域,占兩國間海域面積的一大部分,充分照顧了兩國漁民的傳統捕魚習慣。同時,協定還設立了雙方各自按專屬經濟區管理水域,以使兩國漁民逐步適應專屬經濟區制度。在未來中韓達成劃界協議,正式實施專屬經濟區制度時,我國漁民不至于手足無措,一步跨入專屬經濟區制度。
其三,《中韓漁業協定》實施以來總體執行情況良好,但并不能“包治百病”。兩國漁業糾紛未能根除的原因之一是我國存在“三無”漁船違法作業。這些漁船無船名船號、無船舶證書、無船籍港,一方面安全隱患大,暴力抗法極易造成險情和安全事故;另一方面違反漁業資源養護措施,對合法作業漁船產生消極影響。而這些漁船在韓方一側水域作業時,韓方往往野蠻暴力執法,甚至動用武力致傷致亡我漁民,這不僅有悖國際法原則,也使有關漁業問題的解決趨于復雜。中方在外交上已多次向韓方表達過不滿和抗議,同時我國內也加大了打擊“三無”漁船的力度。雙方還在協定框架下通過中韓漁委會渠道,溝通協商處理兩國間的漁業問題,包括共同打擊“三無”漁船、遏制暴力野蠻執法等,以減少漁業糾紛。
在世界風云瞬息萬變的今天,作為大國國民,我們應樹立現代海洋觀,擺正心態,審時度勢,權衡利弊,冷靜理性地看待《中韓漁業協定》與中韓漁業糾紛?!?/p>
(作者是國際問題專家)
環球時報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