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蘭如,1918年3月生于江蘇省江都縣(今揚州市)邵伯鎮(zhèn)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1936年秋,徐蘭如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機械工程系,隨后進入兵工學校大學部學習兵器制造。1941年畢業(yè)后,分配到陜西興平31兵工廠,修理槍炮和制造手榴彈等輕武器。1944年春,轉到重慶21兵工廠,在總工程師室工作。
1956年,我國第一個導彈技術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開啟了中國航天事業(yè)發(fā)展序幕。自2016年起,我國將每年的4月24日設立為“中國航天日”。
回顧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歷程,我們驚嘆于中國航天人在艱苦歲月里為開拓創(chuàng)新作出的努力與犧牲,更被“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航天精神感動和鼓舞。徐蘭如,正是中國航天事業(yè)的奠基人之一。
“反設計”認識導彈
1957年10月,中國與蘇聯(lián)簽署合作協(xié)議,蘇聯(lián)承諾在導彈方面給予中國幫助。同年12月,兩枚蘇制導彈樣品連同地面設備經滿洲里口岸,秘密運抵中國。
當時的中國人見過導彈實物的屈指可數(shù),徐蘭如是其中之一。1944年,徐蘭如赴美國兵工學校學習時,第一次見到了從德國繳獲的V-2火箭和幾種大炮彈、火箭彈。1956年,錢學森受命組建國防部五院時請求調用42名技術骨干,徐蘭如赫然在列。
為了弄清導彈的結構和原理,摸索導彈設計制造的理論,徐蘭如和謝光選等人對導彈樣品進行了測試和測繪。導彈測繪就是要把導彈拆開,對導彈的尺寸、材料、設計構造等進行一次全面的測量,繪制成設計圖。這種被稱為“反設計”的工作,讓徐蘭如和其他科技人員深入了解了導彈設計原理,大家對導彈的認識也有了質的飛躍。
學習熟悉材料工藝
摸清了導彈結構、元器件組成后,一個新的問題擺在大家面前:我們國家的導彈,使用什么材料和工藝?
在當時的項目研究人員中,對材料專業(yè)比較熟悉的只有徐蘭如。當初在兵工學校學習時,他就了解過金屬材料熱處理等相關專業(yè)。就這樣,徐蘭如和3個學焊接的、3個搞化學分析的技術人員一起,組成了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第七研究室,即材料工藝研究室。這些人中,還有好幾個人連導彈的概念都沒有。但是,工作必須要做,徐蘭如只好憑著自己在學習和工作中了解到的知識,給大家做“科普”,有些連他也不知道的,就去查資料,和大家一起討論。
徐蘭如一邊“下廠學習”,一邊還到化工研究院、高分子研究院等單位尋找可用的新材料,為設計、生產部門提供支撐。
中國的“爭氣彈”
正當導彈仿制進入關鍵階段時,由于中蘇關系惡化,蘇聯(lián)撤走了全部在華工作的專家,并中斷了一切資料和器材設備的供應。蘇聯(lián)的背信棄義,更加促使中國人憋足勁,一定要研制好這枚“爭氣彈”。
徐蘭如回憶說,蘇聯(lián)的專家撤走后,中國人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得以充分發(fā)揮,一些蘇方不合理的甚至錯誤的“規(guī)矩”得以改進,我們可以自己動腦、動手,進行創(chuàng)新。
比如,在選擇發(fā)動機試車用的推進劑時,蘇聯(lián)專家說中國生產的液氧含可燃物質較多,使用中可能會引發(fā)爆炸,堅持要中方從蘇聯(lián)進口??梢貉鯊奈鞑麃喦Ю锇仙孢\到中國,在路上就要蒸發(fā)掉一大半。
導彈仿制總設計師梁守槃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專家把液氧中雜質的氣態(tài)容積當作液態(tài)容積考慮,兩者相差一千倍,而且雜質是分散分布的,使用時不可能聚在一起發(fā)生爆炸。后來,中國導彈首飛時就是用的國產推進劑,證明了蘇聯(lián)專家的說法不符合實際情況。
東風破曉,氣貫長虹
1960年11月5日凌晨,一夜未眠的徐蘭如心情激動,由他親手簽發(fā)“準生證”(出廠合格證)的我國仿制的第一枚導彈首飛前的準備時間已經不多了。
9點02分,一聲轟鳴刺破戈壁的寧靜。導彈噴著火焰從發(fā)射臺緩緩升起,越飛越快,消失在天空中。約8分鐘后,導彈成功命中目標的消息傳來,發(fā)射場的人們歡呼雀躍。
這種仿制導彈后來被命名為“東風一號”,它標志著中國在掌握導彈技術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一步,為后續(xù)型號特別是火箭的研制奠定了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的基礎。東風破曉,氣貫長虹,中國航天事業(yè)自此迎來了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