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海濱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和生活水平提升,人們對于貴金屬的需求也不斷增加,直接推動了礦業開采工作。在我國,從金礦中提煉出的金元素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而且相應的勘探開采技術不斷改進,掌握金礦的形成規律和地質特點,能夠為金礦資源的開采提供了有利條件。本文首先概述了金礦的形成原理,然后分別從地質特征、成礦規律兩個方面,對金礦進行詳細闡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金礦;形成原理;地質特征;成礦規律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7.07.072
1 金礦的形成原理
火山噴發時,巖漿會從下地幔帶出一些物質,或者侵入地殼淺出,就會形成金礦。金礦是多種物質的混合體,除了天然金以外,還包括石英石、金屬硫化物等。在自然環境影響下,沖刷磨礪會對雜質產生風化和氧化效果,最終形成金塊顆粒。總結起來,金礦的形成需要兩個條件[1]:一是特殊環境,二是較長時間,經過研究表明,金礦的形成具有一定的規律。了解并利用這些規律,能夠通過地質特征進行推測,繼而評估是否存在金礦,為金礦的開挖提供科學依據。由此可見,深入探討金礦的地質特征和成礦規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金礦的地質特征
2.1 綠巖帶型
綠巖帶型金礦中,金礦類型主要是角閃巖、輝石等,形成過程是火山噴發出礦物質,對巖石造成化學侵襲,繼而出現硅化、綠泥石化、絹云母化等反應,因此表面呈現為綠色[2]。分析其地質特征,主要位于多山區域,而且出現過火山噴發現象,噴發期間帶來的物質和原有巖石之間,產生了相互作用,出現造山效果。而且,該金礦內會存在大量片狀巖石,呈現綠色、質地較脆,組成物質主要是云母、石英,因此在分布上相對明顯。
2.2 礦金砂
礦金砂金礦的形成,得益于河流對含金金屬物質的搬運,在水流作用下聚集到平緩區域,然后形成礦床地帶,含有大量金屬物質。該金礦的特點是含金量高、開采方便,因此成為目前經常開采的類型。分析其地質特征,河流上游經過礦區,且其中的含金量高;中游則會存在明顯彎道,在水流作用下可以推動砂子運動;中下游地段相對平緩,有利于金砂的聚集,由于會覆蓋在巖石上方,因此表現為砂金狀。
2.3 變碎屑巖型
變碎屑巖型金礦的外表,主要是黑色巖、硬砂巖、濁積巖等,巖石質地較粗糙,以板巖、片巖為主。對巖石成分進行研究,會發現成分單一,發生礦化、碳酸鹽化,其中包含的金屬物質比例較大[3]。分析其地質特征,該金礦的地形分布呈現出破碎狀、張裂狀,存在大量的稀有金屬和微量元素。研究表明,變碎屑巖型金礦的形成,首先是具備熱脫羧產物和大量降水;然后在常溫自然反應下,受地形、地質、天氣等因素的影響,巖石出現硅化、云母化;最終形成含有銻元素的石英,而且石巖、狀巖中均具有一定的含金量。
2.4 火山巖型
火山巖型金礦分為兩種,一是海相,二是陸相。其中海相金礦是由綠巖帶形成,礦石以綠云母化、綠泥石化為主,會發生嚴重的化學侵蝕。陸相金礦是在火山噴發期間,將金屬物質噴射到陸地上,礦石以角礫巖石為主。分析其地質特征,火山噴發的時間非常久遠,礦床內的巖石面積較大,在巖石反應下形成含金金屬。在圍巖特性下,該金礦的巖石會長期發生化學反應,而且鐵礦、銀礦、石英礦的含量也比較豐富,會和金礦相互混合。
2.5 卡林型
卡林型金礦的形成,主要是碳酸鹽對含金金屬造成侵蝕而形成的,具有分布面積大、含金量高的特點,屬于優質礦床。分析其地質特征,主要包括三點:一是層控特征,地熱礦物質鹵水在外力作用下涌出地表,在改造、沉積影響下形成礦源層巖石,且發生礦化和蝕變。二是地下的金礦物質在鹵水作用下發生化學反應,受到地熱影響,出現流質型特點。三是在地熱和鹵水作用下,形成了同生水、大熱降水,繼而出現新地勢,導致鹵水、巖漿、含金金屬融合在一起。
3 金礦的成礦規律
第一,在成礦時間上,金礦礦床在形成上的時間規律,受到金礦自身屬性的影響。以綠巖帶型金礦為例,形成時間可以追溯到太古時期;而變質碎屑型金礦,形成時間在中晚遠古時期;卡林型金礦的形成時間,則是在燕山時期。判斷某個區域是否含有金礦,工作人員可以分析地質巖石的形成時期,從而預測出金礦的有無和類型。
第二,在成礦地質上,針對目前已知的金礦進行分析可知,金礦形成對于地質地貌的要求較高,一般具有特殊性[4]。舉例來說,礦金砂就位于接近水源的地方,因為在水流作用下,能夠將含有礦物質的砂子推送到平緩區域,這是礦床形成的必備條件。另外,在火爆巖爆發區域的周邊,存在礦床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在地形險峻、邊緣裂陷的區域,也可能形成礦床。
第三,在形成礦體上,部分區域外表顏色為紅色,這其中紅色泥土覆蓋較淺的部位,存在金礦的可能性高。部分區域外表呈現出綠色,是因為含有大量石英、綠云母、硫化物等物質,該部位存在金礦的可能性高。還有部分區域伴有鉀元素、鈾化物,可能存在金礦。
第四,在礦床蝕變上,蝕變指的是金屬物質和其他物質之間發生的化學反應,這其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紅土型金礦、鐵冒型金礦[5]。在地質條件變化的影響下,化學物質和礦石發生反應,繼而形成紅色、銅色等顏色變化。借助于這些特殊的顏色、化學反應,能夠對金礦是否存在進行科學的預測。
4 結語
綜上所述,金礦的形成不僅需要特殊的環境,而且必須經過長時間的反應和變化。文中以綠巖帶型、礦金砂、變碎屑巖型、火山巖型、卡林型金礦為例,分別介紹了這些金礦礦床的地質特征。另外,對于金礦成礦規律的研究,可以分為成礦時間、成礦地質、形成礦體、礦床蝕變四個方面。全面掌握金礦的地質特征和成礦規律,并對其進行科學分析,有利于對金礦有無、金礦類型作為預測,從而提高礦石開采效率。
參考文獻:
[1]宋貴常.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分析[J].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15(10):165-166.
[2]王垚.遼寧丹東五龍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分析[J].城市地理,2016(06):71.
[3]王成輝,王登紅,黃凡等.中國金礦集區及其資源潛力探討[J].中國地質,2012,39(05):1125-1142.
[4]陳明.水銀洞金礦地質特征及成礦規律探究[J].低碳世界,2014(17):170-170,171.
[5]賀生彩,王東輝.金礦成礦規律、主要礦床類型及成礦地質特征[J].硅谷,2014(23):173-173,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