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艷梅
前些天故鄉(xiāng)北京的一個親戚來看望我,她捎來了母親做的艾窩窩。艾窩窩是家鄉(xiāng)人冬季常吃的小吃,用糯米制成,色澤雪白,質地粘軟,口味香甜。每年冬至前后家鄉(xiāng)人有做艾窩窩的風俗,主要是為了圖個吉利,因為艾窩窩形如圓球,象征著團團圓圓。艾窩窩是宮廷名食,據(jù)傳明朝時儲秀宮住著的皇后和妃子天天吃山珍海味吃膩了,有一天御廚從家里帶了些艾窩窩吃,一位宮女嘗了覺得好吃就給皇后帶了點,皇后一嘗亦感到好吃,當即讓御廚為妃子們做艾窩窩吃,此后艾窩窩就由皇宮傳了出去,名震京城。
母親做艾窩窩時總會教我唱一首民謠:“白黏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年年如此,以至于我離開家鄉(xiāng)二十來年,這首民謠還記得真切。
艾窩窩的做法并不復雜,蒸糯米(北方多稱為江米)是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糯米需在水中浸泡6個小時,然后把泡米的水倒掉,上鍋干蒸,蒸上十五分鐘后,向糯米中倒入開水,邊倒開水邊攪拌,使糯米充分吸收水分,再接著蒸上二十分鐘,這樣做出來的糯米才會有嚼勁。糯米出鍋后將米粒和成團,和好的糯米團外表光潔,韌性十足。取一小團糯米,用鍋鏟碾平,包上白糖、芝麻、核桃仁、豆沙調成的餡,揉圓,放在椰蓉上滾一滾,可口美味的艾窩窩則大功告成。艾窩窩外皮柔韌勁道,餡心細膩甜香,年少時我嘴饞,一個艾窩窩一兩口就下了肚,母親總笑我道:“小妮子,這樣的吃相小心以后找不到好人家。”
那個時候北京的冬日特別冷,我們胡同家家戶戶都做艾窩窩,整個冬天胡同里都會被陣陣糯米香包裹著。那時物質匱乏,魚肉蛋憑票供應,冬天大魚大肉不能暢暢快快地吃,唯有艾窩窩是想吃就吃,能吃多少吃多少,這道風味小吃給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離開家鄉(xiāng)后我還戀戀不忘。
母親的笑談終于沒有成現(xiàn)實,饞嘴的我還是找到了好人家,老公對我體貼備至,婆婆把我當親女兒看待。老公生在江南,書香門第,雖不擅烹飪,但結婚后每年冬天他都會為我做艾窩窩,經過多年歷練,這個當初只會下面條的笨手笨腳男人現(xiàn)在做的艾窩窩松軟醇香,其味道已經能和母親做的媲美了。
那天我把母親做的艾窩窩和老公做的艾窩窩混在一起吃,口感上不分上下,我竟然分不清嘴里的艾窩窩到底出自誰手了。與老公同在一個屋檐下,我被濃濃的愛包圍著,雖然與母親相隔千里,我也能感受到母親愛的陽光,這個世界,有愛的地方,就是人間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