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創客種雜糧 有機綠色為王
灰頭土臉的小雜糧如何成為城里人餐桌上的 “心頭好”“上等貨”?“農創客”薛偉給出的答案是:深耕標準化生產,玩轉綠色有機,融入智慧農業。
薛偉,山西雁南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個矮胖的“城市農民”,但對開發山西省傳統的雜糧有著不一樣的理解。
正是這種“偏頗”,由他領銜的雁南春公司,成立短短不到兩年,就捧回了兩個令同行眼熱的榮譽:雁南春品牌入圍“2016年中國農產品百強好品牌”,雁南春基地成功入列“中國農產品流通經紀人協會小雜糧種植加工產業園區”。
正是這樣的成績,讓筆者覺得有必要去解讀“雁南春”,有必要走近薛偉這個有想法、有激情、有夢想的“農創客”。
今年49歲的薛偉,原本是省城一家大型紡織廠的一名普通職工。上世紀末企業破產后,他走上自主創業的道路,先后開過裝修公司和廣告公司。在積累了一定的資本后,薛偉一眼瞄上了雜糧開發。
山西省是小雜糧王國,種植雜糧氣候得天獨厚。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益重視健康,雜糧是營養食品,更是保健食品。在朋友的攛掇下,搞了一年藜麥種植的薛偉,對開發雜糧信心愈來愈濃。
2015年,薛偉正式成立山西雁南春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注冊“雁南春”品牌,在寧武縣余莊鄉海梁上村開啟自己的雜糧開發之旅。
以被喻為“糧食之母”的藜麥為當家作物,結合種植莜麥、圓眼黑豆、胡麻、豌豆、蠶豆、紅蕓豆,薛偉一口氣將海梁上村的33.3公頃旱塬山地流轉到自己旗下。
“土地還是雇傭當地農民種植,但種法卻與傳統方式大相徑庭。公司所有的雜糧都嚴格推行標準化超有機種植,化肥堅決不用,只用農家肥,除草全部靠人工,殺蟲不用或只用生物農藥,幾近完全遵循自然生態規律。”
薛偉對筆者說,以施用農家肥為例,從發酵到熟化再到覆蓋,公司都有專人進行監督。好雜糧,好上加好關鍵是要深耕標準化生產。雁南春公司從創立初始,就把培塑品牌提升到戰略發展的高度,篤信只有“種”好,才能賣好,才能帶動市民買好,最后照顧市民吃好。
走進位于太原市橋東街的雁南春公司總部,透過琳瑯滿目的雜糧產品,筆者看到一行醒目的文字:綠色有機盡在雁南春。
薛偉向筆者介紹,在雁南春公司,“綠色有機”的口號可不是僅僅寫在墻上,說在嘴上。一家有靈魂有生命力的企業,必然是一家敢于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
雁南春公司除了在種植生產中嚴把源頭關外,還專門把自己生產的雜糧送到北京市的權威機構進行科學檢測,結果所有的檢測項目均達到了預先的設想。特別是鉛、鎘、鉻等重金屬及草甘膦、吡蟲啉等農藥殘留,直接就是未檢出。

薛偉說,為了在雜糧的生產、加工、銷售過程中融入智慧農業的元素,他想了很多,也想得很大。目前,公司正傾力打造國內第一家“全追溯體驗、全品質安全”農產品電商平臺。具體說來,就是通過打造一個“VT農產品可視化追溯平臺”,讓消費者通過手機掃碼看得見雁南春的雜糧是如何種出來、加工出來的,查得清雁南春的雜糧是如何流通分銷到自己手中來的。
“如果沒有創新意識,也許上一段做得很成功,下一段卻不一定還能活下去,這就是產業的道理。”薛偉說,將綠色有機融入雜糧的“靈魂”,雁南春公司目前已初步收獲獨特的品牌效應,產品在北京市、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杭州市、南京市等地,受到一大批高端客戶的青睞。
在“互聯網+”的環境下,市民消費正由傳統消費向多樣化、個性化的消費演變。這種演變直接引發農產品企業營銷手段發生微妙的變化。未來“雁南春”如何適應這種變化,如何借助“互聯網+”讓有機雜糧產品的預售成為可能,薛偉拿出一本厚厚的項目可行性分析報告向筆者透露,立足共建新平臺、共促新發展、共享新經濟,目前雁南春公司正著手推出一個叫“宅便利”的線上線下優質雜糧供應平臺。線上整合廠家、零售商、消費者的數據和資源,解決零售商統一采購的難題;線下則以加盟店,結合會員制和訂制化服務,一站式解決市民廚房的一日三餐問題。
“宅便利,近期將率先在臨汾市上線運營,模式一旦成熟,將在山西省乃至全國推廣。相信不久的將來,這種新穎的模式會讓愈來愈多的消費者切身感受到雁南春品牌的力量。”薛偉信心十足。
(金建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