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離不開醫藥也離不開農藥(一)
農藥與醫藥,兩者都是“藥”,都是用來治害、醫病的,只不過醫藥針對“人”,而農藥則針對“植物”。人人都會生病,生病了就要吃藥,這是常識,沒有人對生病吃藥感到過一絲的困惑,但是農業生產中使用農藥,不少人卻有著太多的不解和疑問。現在,讓我們了解一下人們為什么也離不開農藥。
一、人類的食物主要來自農業生產,農業生產中種植的植物、栽培的菌類等會受到來自病、蟲、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干擾和侵襲。據日本植保協會的試驗,病蟲侵害可使作物減產53%,國內有專家測算,連續3年不使用農藥,農作物甚至會顆粒無收。據統計,在我國歷史上有記載的蝗災大爆發次數有500多次。蝗災大爆發時,莊稼絕產,引起饑荒,引發社會動蕩,甚至農民起義。在1956年,我國北方麥區小麥條銹病大流行,減產達到50億千克,而當時小麥的667平方米平均產量才25千克。因病蟲害造成糧食減產的事例可以說是不勝枚舉。來自農業部全國農技中心的數據顯示,近年來,小麥、玉米、水稻等三大主糧作物的病蟲草害一直維持在較高水平,并且有加重趨勢。糧食作物如此,果樹、蔬菜等園藝作物減產損失則會更大。“世界需要糧食,農業需要農藥”。“世界如果沒有農藥,有一半人會因饑餓而死”,著名的農藥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錢旭紅教授這樣說。
二、眾所周知,農藥、種子、化肥構成了現代農業的三大頂梁柱。農藥是用于預防、消滅或者控制危害農業、林業的病、蟲、草和其他有害生物,有目的地調節植物、昆蟲生長的化學合成物質,或者來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質的一種物質或者幾種物質的混合物及其制劑。現在使用的農藥絕大多數是化學農藥。使用農藥是防治病蟲草鼠害最有效、最經濟的途徑。據美國統計,由于使用農藥,農作物產量明顯提高,玉米可以增產100%,土豆可以增產200%,小麥的產量甚至可以數倍增長。現在,我國每年使用農藥防治的作物面積近4.7億公頃,使用農藥30多萬噸,挽回的糧食損失在30%以上。農業部每年都組織開展全國范圍內的“蟲口奪糧”植保行動,山東省農業部門也組織實施“一噴三防”、統防統治等工程。農藥防治為山東糧食連續“十三連增”,總產實現471.3億千克和產出品質好、數量足的瓜果菜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三、生產中農藥一直在廣泛地使用,我們也因它而糧食自足,菜籃子豐盛。但為什么農藥常常是負面形象出現在公眾前面呢?
謠言興風作浪,農藥以“妖魔”形象示人,大眾被迷惑。前年,某電視臺報道北京市場上草莓中檢出了乙草胺殘留,引發社會廣泛關注。乙草胺是典型的芽前除草劑,用作土壤噴霧,如果草莓使用了乙草胺會產生嚴重的藥害,果農沒有使用乙草胺的動機。草莓中檢出乙草胺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人們輕按鍵盤百度搜索就可以獲得正確的答案,北京市相關部門也組織了大范圍的草莓樣品檢測,均沒有檢出乙草胺。但是經過該中央級電視媒體“曝光”后,主產區的草莓價格大幅下跌,果農損失慘重。去年,一則無籽葡萄沾了避孕藥的消息又在微信朋友圈廣為傳播。殊不知,避孕藥是動物激素,與植物調節劑分子結構完全不同,對植物根本就沒有任何作用,具有高中生物知識的人就能辨別真偽。可是,類似這樣的“低級”謠言時不時就流傳開來,往往就跑在了真相的前面,我們身邊很多的朋友、同事不知不覺地就成了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甚至有的時候也盲目轉發類似的謠言,當了謠言的推手。
人們對農藥認識有誤區,對農藥謠言往往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潛意識里認為農藥必定是有害的。人們追求農產品安全沒有錯,但農產品安全不等于不使用農藥。農業生產中不用農藥,就如同讓人們拋棄汽車回到騎馬的年代一樣荒謬和不現實。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希武說:植物使用農藥和人類治病吃藥在本質上沒有差異。國家批準登記生產的農藥和人吃的藥品,審批程序相似,都是經過了嚴格科學的毒理、環境、殘留等試驗,各種指標符合法律要求和滿足風險評估的要求后才能生產使用。
(遲歸兵 張耀中 孫先躍)

掃描二維碼可在線收看山東省農藥檢定所綜合科副科長、農藝師遲歸兵主講的本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