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入市的核心是讓農民獲益
日前,從國土部獲悉,《土地管理法》修改已被列入2017年度立法計劃預備項目,并形成了該法修正案草案初稿,將很快征求意見。
作為土地改革中的重點,土地改革的步伐正在加速。從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決定“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前提下,允許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出讓、租賃、入股,實行與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到《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2014)、《農業部關于促進家庭農場發展的指導意見》(2014)、《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2016)以及最近幾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均或多或少鼓勵支持農地承包經營權流轉,而《土地管理法》修改列入2017年度立法計劃預備項目,這意味著土地二次改革進入實質層面。立法先行,“謀定而動”,既能減少改革的阻力,也能保障農民的利益。
《土地管理法》修改為土地改革描繪出一張更清晰的土改路線圖。從實踐看,在授權范圍內嘗試部分地區“農地入市”是可以的,在政策、法律沒有修改之前絕對不可以“普遍化”。從法律上看,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的使用權不得出讓、轉讓或者出租用于非農業建設。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合法入市前提是“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所以,“農地入市”首先要形成產權明晰、權能明確、權益保障、流轉順暢、分配合理的農村集體土地產權制度。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快“農地入市”相關法律法規的修訂,以護航“農地入市”。
其次,農地入市不是變著法地吃土地,而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土地也不是最純粹的商品,而是民生之基。所以,土地入市不是簡單地賣地,或者蓋房子、搞建設,而是要讓農村土地長出更多的糧食。從試點來看,個別地方農地入市不但“走偏”,還存在“吃唐僧肉”等問題。以深圳“農地入市”為例,有媒體質疑:“70%的交易金額將納入深圳市國土基金……無法抹除地方政府掩藏在創新背后的經營土地色彩……當未來全國各地成千上萬的農村集體經營性土地拍賣開始,誰來保證一些地方政府在土地流轉中不渾水摸魚,重復此前不顧農民利益、攫取農民土地利益的行為。”基于此,農地入市應立法先行。
第三,農地入市應兼顧國家、集體、個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核心是要讓農民從中獲取好處。所以,《土地管理法》修改要積極、審慎、穩妥地處理好政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比如,立法確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法律地位。再比如,通過立法重構農民與土地、農民與政府的關系,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農民在“農地入市”中的收益。其中,必須確保農民能分享到“地錢”,而不是政府拿大頭、農民拿小頭。
(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