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主體期盼“加強版”農業保險

近日,筆者在一些農業大省調查發現,去年洪水災害過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下簡稱新型主體)對農業保險的需求十分迫切和突出。而現有農業保險在應對自然災害、市場風險時,賠付標準過低、保險品種過少、保障范圍太窄,“保護傘”作用不強,化解風險能力有待提高。
農業部的統計信息顯示,我國有經營面積3.33公頃以上農戶340萬戶,家庭農場87.7萬個,農民合作社174萬家,農業龍頭企業12.6萬家。與傳統小農戶相比,追求規模化、專業化、社會化的新型主體要面臨更多風險,主要包括自然災害風險、市場風險等。一旦發生災害,他們遭受的損失更大,所以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也更為迫切。
對于保險公司來說,新型主體隊伍不斷壯大,也便于農業保險的推廣,保費收取難、參保率低、查勘定損溝通難等老問題逐步緩解。
中華聯合財險湖南分公司農險部總經理李兆霖介紹說,長期以來,散戶參保積極性低,加上點多面廣,保險公司收保費難度很大,甚至付出的成本超過收到的保費。近年來,新型主體增加,他們參保積極性高,也更好溝通,客觀上促進了農業保險的普及發展。
不過,筆者也了解到,相對于新型主體的蓬勃發展,我國農業保險仍然處于低層次、低水平的階段,成為新型主體發展的瓶頸之一。
多名種養大戶反映,在應對自然災害風險上,相比傳統散戶可以多元化經營,新型主體難以轉嫁風險,必須完全依靠農業保險。但目前賠付標準太低,甚至達不到物化成本,影響災后再生產。
雖然目前也有地方探索商業補充保險,可以增加賠付額度,但僅限于種植,且大多還是處于試點階段,覆蓋面很窄。多家保險公司負責人也坦稱,補充保險的機制不完善,只是在局部進行試點,無法做到廣覆蓋。
覆蓋范圍同樣很窄的,還有以價格指數保險為代表的應對市場風險險種。例如在生豬養殖大省湖南省,全省122個縣市區中,只有7個探索試行了生豬價格指數保險。
多名農業專家、業內人士認為,隨著農業現代化推進,對于新型主體來說,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較大,市場風險凸顯,迫切需要得到農業保險的大力支持,從傳統散戶特點出發設計的農業保險機制應改革完善。
第一,重新定位,調整重點。定位應當從低保障、低水平向保價格、保收益調整。同時,在“廣覆蓋”前提下,新型主體應當成為農業保險保障的主體,這既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方向,也有利于農業保險長遠發展。
第二,針對新型主體出臺“加強版”險種,提升農業保險的保障水平,優化險種布局。設計一攬子保險產品,提供高保障、廣覆蓋的風險保障,提升賠付標準,納入更多農產品,通過保險機制增強新型主體應對災害的能力,促進持續經營。
第三,針對新型主體的個性化需求,設計“定制版”險種。要不斷創新產品服務形式,開發產量保險、質量保險、價格指數保險、天氣指數保險等新型農業保險產品,進行試點并加以推廣。
第四,引入市場力量,逐步實現“政府+市場”運行機制。為了實現“高保障”,不能無限制由財政投入,建議以后的運行機制從“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政府引導”轉變,引入市場力量,提高運行效率,政府主要做好引導和監督。信宜市農業局副局長黃家飛說,比如“政策性農業保險+補充商業保險”的模式,就是反響比較好的“政府+市場”運行機制的探索。
(周 楠 歐甸丘 管建濤 姜剛 郭 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