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杰
被遺忘的滿族文學家穆儒丐
吳俊杰

1961年8月20日,穆儒丐(后排左五)參加天津八角鼓名宿屈振庭先生(二排坐者左五)北京收徒并約請京津兩地文藝先進諸先生活動。
穆儒丐1884年生于北京香山健銳營一個旗人家庭,隸滿族正藍旗,原名穆都哩,后更名穆篤哩,以上兩種寫法都是滿文muduri一詞的音譯,漢語意為“龍”,因此又取“辰公”為字,號六田。1916年離開北京到東北后用名穆儒丐,筆名儒丐、丐,1945年離開東北回到北京后更名寧裕之,1961年2月15日逝世。
按照旗人的傳統,少年時期的穆儒丐曾在虎神學堂接受書面教育,接受騎射訓練。義和團運動開始后,他在短暫的休學后入知方學社繼續學習。在教師的支持下,1903年穆儒丐到城內入宗室覺羅八旗學堂的前身“經正書院”就讀。1905年他被選拔為大清國留學生赴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師范科歷史地理專業學習,3年之后,又留下來學習政治和財政,留學達6年。1911年上半年穆儒丐畢業回國,正值辛亥革命前夕。回國后,為了進入仕途而參加考試并且考中,但是由于清朝政府被推翻,作為原統治民族的成員,穆儒丐只能棲身于軍閥安福系的言論機關報《國華報》任編輯,同時創作小說,直到1915年,他的長篇小說《梅蘭芳》連載于《國華報》和《群強報》,引起軒然大波,得罪權貴馬幼偉,國華報館因此而關閉。穆儒丐被迫離開北京,赴沈陽任《盛京時報》主筆。
《盛京時報》是東北老牌、比較有影響力的報紙,自創刊到結束共44年。1918年穆儒丐擔任《盛京時報》副刊《神皋雜俎》的主編。《神皋雜俎》是東北第一家文學副刊,也是東北第一家白話小說大量刊載的刊物,可以說《盛京時報·神皋雜俎》為東北文壇白話文寫作開啟了新篇章。
穆儒丐最重要的作品當屬《福昭創業記》。《福昭創業記》1937年7月22日至1938年8月11日連載于《盛京時報》副刊《神皋雜俎》專欄,總共368回,1939年6月30日由“滿日文化協會”作為“東方國民文庫”出版單行本。這部作品被“偽滿洲國”授予“民生部大臣賞”,1986年7月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刪節后再版。
《福昭創業記》從滿族的起源“三仙女”神話開始,天女佛庫倫吞了朱果受娠,生下布庫哩雍順,雍順便是滿洲人的始祖。他們經過許多年,移居到赫圖阿拉城,史料逐漸豐富。從孟特穆起,又傳了四代到努爾哈赤,五代到皇太極,移居沈陽,才奠定了一個皇朝的基業。努爾哈赤駕崩后,葬福陵;皇太極駕崩后,葬昭陵。追述了清太祖、清太宗兩代力征經營的事跡,截至吳三桂起師、滿洲兵入關為止。《福昭創業記》以清代兩位開國君主的陵號代指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既簡潔又能避免直呼先人姓名,可謂非常恰當。
通過《福昭創業記》,穆儒丐全景展示了滿洲歷史,同時向世人普及清代建國的歷程。《福昭創業記》作為對于民族歷史的一種追溯和確認,毫不隱諱為本民族立言的動機,同時極力推廣民主思想。
穆儒丐作《福昭創業記》實際上就是為了塑造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代英雄的形象。英雄主義是人類和種族生存所必需的精神,穆儒丐的《福昭創業史》顯然是希望通過將歷史文學化的手法塑造本民族的英雄、謳歌本民族的英雄從而呼喚現實中的民族英雄。在創作的時候,穆儒丐并沒有將自己的寫作題材當作虛構的文學作品,而是當作歷史。對每一件事都進行認真考證,查閱《大清歷朝實錄》和《滿洲實錄》。比如對于云梯的考究,對于天命元年,清太祖受尊號是“帝”還是“汗”的考辨,根據遼陽白喇嘛廟碑,沈陽撫近門匾額等實物憑證,以及《滿洲老檔》對于大金國號的記載,乃至直到當時東北各地民間的老百姓“老汗王”的口語,綜合起來勘查。在《福昭創業記》一書中,穆儒丐不是簡單化地一味頌揚滿洲民族,而是敘述中自然融入議論,反思清太祖、太宗兩朝一些政策的得失,而且有理有據。作為一個曾在日本頂尖大學留學的海歸,穆儒丐的見解很深刻,也很客觀。時至今日,《福昭創業記》都應作為研究滿族文化的必備的書籍。

《福昭創業記》(東方國民文庫),滿洲圖書株式會社1939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