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嶺
定州貢院相遇那些前塵往事
郭文嶺

1
貢院隱藏在定州市中心一條曲曲折折的巷子里。院場闊大,另外有個廣場,整肅,靜氣。繞過七轉八轉的小巷一路找來,心中不由豁然一亮。
訪定州貢院,不能不提及一個人,那就是曾任定州知州的王大年。明朝以來,定州隸屬真定府,前后管轄曲陽、新樂、無極、深澤等縣。原先每逢歲科文武兩考,定州區域考生,都到真定府應試。交通不便,往來甚難。王大年到定州任知州后,經奏請朝廷批準,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約鄉紳數十人捐款創建定州貢院。道光十二年(1833年),定州牧王仲槐籌款重修,使貢院舊貌換新顏,成為定州一景。據統計,定州終清一代共中得文武舉人227人。可以說,這二百多學子的人生,從踏進貢院開始轉折。
清末,科舉廢,貢院遂轉做他用。
王仲槐籌款重修過的貢院,建筑風格頗有可圈可點之處。其平面呈方形,占地面積超過兩公頃,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軸式布局,現存影壁、大門、魁閣號舍、大堂、后樓共五座主體建筑。東西對稱的建筑形式,規模宏大、氣勢雄偉。東側武場區原有演武廳、文昌宮、后宮等建筑,大門外還建有兵房,執事儀仗房等,整個建筑布局有張有弛,富于變化。
穿過石獅子把守的三開間大門,迎面是兩棵飽經滄桑的古槐,傳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駐蹕定州親手所植,已經260歲有余。冬日冷峻的陽光下,貢院主體建筑魁閣號舍與古槐消瘦虬曲的枝條相映于瓦藍的天宇,別是一番蒼涼滋味。
魁閣的建筑風格別具一格,為半四角攢尖結構,殿脊拱疊,四層出檐,翹起的翼角如鳥似翼,與出三檐硬山卷棚頂形式的號舍相連,繁復而恢弘。號舍面闊7間,進深9間,是考試的正式場所,可容納上百人。魁閣之后的大堂、后樓為考官辦公、住宿之所。后樓又稱“攬勝樓”,登臨其上,可俯瞰貢院全景。
定州貢院,是目前我國僅存的兩座古代貢院之一。1956年,被確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單位;2001年,被確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撥專款修繕維護。
在貢院西側一條青磚墁就的甬路上,我發現幾塊特別的磚,有規律地鑲嵌其中,磚上刻著字,字跡不十分清朗,但依稀可認出其中的一些姓氏。也許,這就是當年捐建者的記號;或者,是燒磚工匠的記號。
沿著那些字跡,回溯一段時光。定州學子鄉民,一定會感念王大年和王仲槐的。
2
在攬勝樓前庭院西側,有幾通古碑供游人瞻仰。其中一通,是馮玉祥將軍為一個叫王瑚的人所立。
王瑚,字鐵珊。1864年出生于定州市南支合村一個書香之家,少年喜讀書,23歲在定州貢院考中舉人。1894年他步行赴京應試,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895年,王瑚被放為四川慶符知縣。他在慶符任職5年,生活儉樸,布衣粗食,平息匪患,罷黜贓官,任賢才,解民難,極受人民愛戴。由于政績突出,1903年遷為布政使。1907年,赴日本考察,歸國后創辦保定農務學堂。此后曾任四川營務處總辦、廣西柳州知府、廣東欽廉兵備道、東三省巡警局總辦和吉林伊蘭兵備道兼統領。1923年,馮玉祥聘其為部隊講文化課,從此二人成為莫逆之交。
1910年,王瑚任吉林伊蘭兵備道。伊蘭地區地處邊陲,地廣人稀,他派人從河北、山東招來10萬移民,并親率移民拓荒種田,為開發建設東北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民國元年冬,民主革命家章太炎作為東三省籌邊使考察吏政時,稱王瑚為“循吏第一”。
民國建立后,袁世凱竊任大總統,想借王瑚的清廉名聲為他所用,于是將王瑚請到北京。1915年11月王瑚機智地逃出袁的控制,到了云南。他同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策劃反袁,組織護國軍,掀起了討袁運動。袁世凱死后第二年,江蘇督軍張勛率辮子兵擁清遜帝溥儀復辟。王瑚義憤填膺,當面指斥張勛“是冒天下之大不韙,有悖事理”。
1923年8月,王瑚辭去省長之職,回到原籍。是年冬,西北軍馮玉祥延請王瑚佐助自己。1926年9月馮率部五原誓師以應北伐。此后王瑚隨馮玉祥共赴北伐革命大業,轉戰于陜甘豫等地。1933年,馮玉祥在張家口組建抗日同盟軍,他迅即前往,對馮說:“我雖不能上前線,只在隊伍前一站,對抗日士兵也是一種鼓舞。”
1933年4月26日,王瑚在北平病逝。王瑚以清正廉明著稱于世,家中只有陋室數間,卻存有大批珍貴圖書。他逝世后,馮玉祥、谷鐘秀、鹿鐘麟等,將其966部藏書分經、史、子、集、新書、藝術6類,在定縣建立“鐵珊圖書館”,以資紀念。新中國成立后,這批圖書由定縣地志博物館保存,1960年改為“定縣博物館”。

王瑚,在定州貢院考中舉人,曾任吉林伊蘭兵備道。

平民教育家晏陽初(右上)曾在定州貢院辦平民教育,這是他與張學良將軍(中)合影。
3
定州貢院,還與一個人有著難解的緣。那就是著名的平民教育家和鄉村建設家晏陽初。
晏陽初于1890年出生于四川一個詩書之家。早年就讀于香港圣保羅書院(香港大學前身),后轉美耶魯大學,主修政治經濟。大學畢業后,他立志獻身平民教育。1923年至1949年的26年中,擔任中華平民教育促進會總會總干事。
隨著平民教育運動的開展,晏陽初逐漸認識到中國平民教育重點在農民,于是,設立鄉村教育部。經過兩年的實地調查,平教會選擇河北定縣作為平民教育的實驗試點。1926年,晏陽初與志同道合的一批知識分子來到定縣翟城村,推行他的鄉村教育計劃,1929年平教總會遷往定縣縣城,全力以赴開展鄉村教育的實踐。晏陽初認為中國農民問題的核心是“愚貧弱私”四大病。提出以“學校式、社會式、家庭式”三大方式結合并舉,“以文藝教育攻愚,以生計教育治窮,以衛生教育扶弱,以公民教育克私”四大教育連環并進的農村改造方案。
罷黜科舉制度后,閑置已久的定州貢院,曾作為晏陽初領導的中國平民教育總會辦公地址。直到1937年日寇入侵,他的定縣實驗被迫中斷。
“可以說,貢院對推動定縣的平民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當時的魁星號舍被作為講堂使用,可同時容納上百人學習。”時任定州文保所副所長的丁軍輝先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平民教育也對貢院造成了很大的破壞,為了便于講課,平教會把魁星號舍進行了一些改造,并搭建了講臺。這些改造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珍貴文物的破壞,同時,他們的改造也為2001年的大規模維修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非常有意味的是,如今定州貢院里的游覽解說,對晏陽初和“平教會”這段歷史只字未及。本世紀初長達6年的修舊如舊,已經把“平教會”的印痕完全清除。而當年科舉考試中的“作弊衫”、蠅頭小楷書寫的試卷,甚至一些仿古的食盒、尿罐等等,都精心進行了搜集和呈現。透過號舍朱紅的小木格窗,似乎窗的那一邊,就是當時那個森嚴的考場。
后樓東側的墻壁上,白底紅字的“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十分醒目。這些字提醒著人們,貢院還有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另外一段不平凡的經歷。據說,1958年至2001年的漫長時間,貢院遺址由定州市電器設備廠占用,魁星號舍和后樓都被當倉庫,損壞程度相當嚴重。
其實,一座古建筑群的命運,往往也是福禍相從。有一種觀點認為,使用著的老房子比空置的更有生命力。從辦科場到興新學,而今又恢復為一個國家級文物保護場所,其中很多東西值得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