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艷敏
(北票市水土保持局,遼寧 朝陽 122100)
王增店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構建研究
潘艷敏
(北票市水土保持局,遼寧 朝陽 122100)
生態補償制度是解決水土保持綜合效益穩定發揮最有效的方式之一,通過對水土保持綜合效益實現機理的分析,提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制度構建的必要性,結合王增店小流域的具體情況,構建了流域內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研究分析了補償主客體、補償原則、補償方式和措施實施等幾個方面,為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效益的實現提供保障,并給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和借鑒。
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制度
水土流失嚴重威脅著生態環境的安全,是目前我國面臨的主要生態問題。因此,如何防止并治理水土流失,提高水土保持帶來的生態效益成為目前生態保護領域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1-2]。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是目前解決水土流失生態問題一個最有效的方式之一,生態補償機制與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調配之間的關系就顯得尤為重要。很多生態領域的專家學者對生態補償機制做了許多研究,仲艷維[3]基于水土保持生態效益的研究分析,提出了生態補償制度建立對生態效益的循環流動起著重要作用的論點;史宇[4]通過理論分析的方法,結合生態學、經濟學和生態倫理學等學科,從不同方面研究分析了采用生態補償制度對生態保護的重要性;談家青[5]基于淮河流域的生態研究分析,提出了生態補償評價指標,并以此提出具體的政策;張來章[6]通過對生態補償制度從主體、客體的論點,結合對黃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效益的研究,初步對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進行了探討。從以上學者的研究可以看出,大都認同了生態補償機制作為解決水土保持工作的一個重要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大多數學者的研究,對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還處于初步探索的階段,或者都是基于整體大的流域進行分析,并不能解決小流域的具體問題,因此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文章通過對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分析,并結合王增店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具體情況,從水土保持效益的實現出發,通過對生態補償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分析,構建適合小流域生態發展的生態補償制度,并為之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為類似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參考。
王增店小流域位于北票市北四家鄉境內,流域總面積1780hm2,水土流失面積883.09hm2,流域內林草覆蓋率為27%。人均收入6352元/年,人均糧食771kg。該流域地勢低洼,土壤出現鹽堿化,并且沙化嚴重。水土流失比較嚴重,個別地區沙化成片并出現了風蝕現象,對植被產生了影響。流域內目前除水土流失嚴重外,下游還出現污染情況,造成生態多樣化減少,通過調查發現,生物種類下降了大概20%;此外,流域水量的涵養也逐漸減少,流域相比十年前下降了15%。
王增店小流域地區目前遭遇到的生態問題非常突出,水土流失嚴重,植被覆蓋率低,受嚴重的侵蝕作用,并由此帶來的社會經濟問題也較為突出,人均收入較低,糧食生產量低于平均水平。雖然王增店小流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總體來說是達不到生態綜合效益最優化的,因此需要對王增店小流域進行生態補償才能保持生態效益的穩定。
2.1 王增店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效益實現機理
小流域水土保持是我國整體水土保持的基本單位,對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效益進行研究分析,是解決水土保持生態綜合效益最優化的保證。小流域水土保持具有其復雜的特點,同樣具有流域生態系統的特征,也是由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共同作用的系統,其中水土保持生態效應的實現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流域生態系統具有生態多樣性的特點,其中包括上游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系統、下游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其中由于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的共同作用,構成了流域系統的特殊復雜性。流域生態效益復合系統見圖1所示。

圖1 流域綜合生態效益復合系統
通過圖1可知,流域綜合生態效益復合系統包括上游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系統與下游生態社會經濟復合系統共同構成,二者之間相互影響、共同作用。從上下游的角度分析,上游通過自然資源和其他生態因素與下游建立聯系,并且進行生態效益的交換,同時上下游也由此進行社會經濟效益的交換,如污染降解,大氣凈化等都與上下游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同時系統本身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通過資源的獲取和提供共同作用,完成流域生態綜合效益的循環和利用。
2.2 水土保持補償制度必要性分析
目前水土保持形勢面臨著十分嚴峻的考驗,特別是基于小流域為單位組成的流域生態系統遭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巨大破壞,除了對環境造成影響以外,還給整個生態安全帶來威脅;同時生態系統的破壞會直接反映到社會經濟的破壞上,形成嚴重的惡性循環。認識到水土保持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同時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共同維護生態系統安全,實現生態效益最優化,是目前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進行生態補償制度構建顯得尤為重要。
目前,生態保護已經成為國家戰略,水土保持作為生態保護的重要舉措必須受到重視;生態保護與社會經濟之間由于相互影響存在著內在密切聯系,二者如果處理得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會產生相互促進的作用。但是目前由于對水土保持還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特別是由于上下游差異造成上下游社會經濟之間的差別,對生態水土保持認知性不一,并且缺乏有效的機制消除生態保護和社會經濟之間的矛盾,水土保持補償制度構建具有必要性。
水土保持需要大量的資金注入,目前的財政來源比較單一,僅僅依靠政府解決,而沒有發揮廣大人民群眾水土保持的積極性,人民群眾對水土保持缺乏相應的熱情。只有通過建立水土保持補償機制,運用經濟的方法來解決以上問題。
3.1 構建水土保持補償制度的原則
水土保持補償制度的構建,主要是為了流域內的生態系統生態效益最大化,使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能夠充分作用并相互影響,因此,在構建水土保持補償機制時,需要遵循以下原則。
(1)保持參與水土保持的區域公平性原則。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所產生的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不僅是針對本區域內,還對區域外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污染凈化,空氣凈化,提高濕度,這些對區域內外的群體都有影響,這就涉及到水土保持的投入成本問題,不僅是流域內人群的責任,對于獲得生態效益的群體都應該有義務,這就需要區域公平性原則。
(2)遵循生態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構建水土保持補償制度的目的除了產生生態社會經濟效益以外,還要使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相互作用,并得到良性循環。
(3)保證經濟的原則。構建水土保持制度,并不是要一味的投入資金,來得到生態和社會經濟效益,在投入的過程中,應該考慮到收益和成本的量化問題,使水土保持補償投入和水土保持綜合效益處于一個比較合理的情況下。
3.2 王增店小流域水土保持補償制度構建
水土保持補償制度的構建,要清楚幾個重要的因素,首先要確保在補償過程中分清主客體,還要提出相應的補償標準,以及采用的補償方式,最后就是確保補償措施順利實施,這是保證整個流域內水土保持補償制度順利進行的保證,也是生態效益和社會經濟效益能夠形成最優的目標保證[7]。水土保持補償制度結構圖如圖2。
S157
B
1672-2469(2017)02-0012-02
10.3969/j.issn.1672-2469.2017.02.005
2016-05-03
潘艷敏(1971年—),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