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濤,盛釗君,吳盼盼,劉文鋒,李冬利,劉敏超,馬曉歐,姜少華
(五邑大學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廣東 江門 529020)
課程是教學的基礎和基本單元,是人才培養目標實現的保證。食品化學課程實踐性很強,對于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意義重大。然而,該課程在課程教學理念、方法、實驗模式、考核等方面均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為改善這種情況,筆者結合最新研究成果以及自身的教學經驗,提出了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具體如下:
以往的課程教學中,部分教師教學觀念存在歧誤,采取“大水漫灌”、“照本宣科”、“主導課程”的教學方法,讓課堂枯燥、乏味,難以激發學生興趣,未能做到“以人為本”。鑒于此,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應該著力轉變這種教學觀念,采取如下對策:其一,讓課程“接地氣”,化學本身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注重動手能力和實操能力的鍛煉,趣味點不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深挖其中的化學特性,將食品化學知識與生產生活實踐結合起來,以加深學生的了解。教學過程中,應該側重應用層面的教學,諸如食品加工、儲藏發生的化學變化、機理等,要讓學生深入一線工廠、實驗室,實現知識深層次地轉化、固化。其二,教學要堅持“遞進式”思路。灌輸教學,不考慮學生實際,無法增強學生的內驅力。為此,教師要引入遞進式教學思路,要對食品化學課程“庖丁解牛”,立足于系統角度,整合章節要素,在把握學生學習力、接受力、實驗能力等的基礎上,進行“遞進式”的課程安排。具體來說,要先明確食品化學的成分,而后確定其基本性質,最后通過舉例、實驗的方式,啟發學生思考、探究化學反應本質以及深層次的變化,提高學生發現、解決、研究問題能力的能力。其三,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而以往教師幾乎主導課程,缺乏歸納分析、探討、合作等,為此,應該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原則,將學生力所能及、力所應及的都讓度給學生,如此,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而且有利于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
為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讓其融入課程、享受學習、領悟真諦,應該對當前的課程教學方法予以改進,筆者在教學實踐改革中,引入了互動式教學,其間采取分布式提問和隨機提問相結合的策略,基于此,深入講解了關鍵知識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深化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對后續的教學改革,筆者還有如下幾點設想:其一,多媒體與板書相結合。課堂時間有限,為節省時間,傳統課程教學,一般會提前完成部分板書,雖然在框架、邏輯上較為嚴密,但知識信息量畢竟有所限制,講解直觀性不是很強。而為了彌補這方面的缺陷,可以采取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其二,學生講授與教師點評相結合。為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引入“學生講授”這個環節,講授需要系統的梳理和縝密的思考,學生在“講授”,同時也在系統的學習、固化知識,并且對知識之間的脈絡、相關性展開猜測。筆者認為,一個人的“講授”實際上就相當于在進行以此小型的“頭腦風暴”,于學生成長成才意義重大。為此,教師將全班分成6個學習小組,分別安排項目,然后由小組討論,選擇代表來負責講解具體內容,疏漏之處由教師補充、點評。講授+點評、學生+教師的模式,相應了教改互動、合作、探究的要旨,對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重要意義,通過這種新穎的學習方式,還可以幫助學生樹立信心,獲取成就感,積累正面、積極的學習“情緒”,提高其人際、合作、表達等多方面的能力。其三,引入基于微課的信息化學習模式。現在微課的價值逐漸凸顯出來,依托微課建立的信息化學習平臺也普遍建立起來,高校應該積極發揮該平臺的作用,并且將其與問題導向的自主學習模式相配合。采取這種教學模式,不但可以實現“翻轉課堂”的教學效果,還能讓教師從以往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變為組織者、引導者,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人,破除傳統實驗教學的弊端,切實培養應用型人才。教師可以將微課發布到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測評、討論,然后在課上解決關鍵問題。
開放教學也是教學改革的題中之義,知識、科技的發展處于一個開放環境中,時刻發生著變化;高等院校之間的交流日益密切,成果共享、研發也日益開放;市場化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任何成果的公開時間都越來越短。而對于實驗課程來說也引入開放模式,要真正解放學生,才能使其適應外部的開放性環境,提高其競爭力。具體來說,要做到如下幾點:其一,管理開放式實驗教學。開放-封閉是一對難解難分的“矛盾”,我們在引入開放式實驗模式的同時,還要做好“封閉”,這里的封閉是著眼于管理層面的“封閉”,具體來說,就是要進行更為全面、嚴禁、體系化的實驗管理,讓影響實驗效果的各項因素均得到有效地控制,確保實驗效果。在這方面,教師可以將設備操作方法、注意事項上傳到微課平臺,然后再設備上貼上二維碼,鏈接到相應的視頻。其二,設置選擇性實驗。開放的一個含義是“給予選擇”,以往的實驗教學沒有給學生選擇的權利,所有的自由都基于選擇,沒有絕對的自由,開放也是如此。有了選擇,就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點,將矛盾從“學不學”轉移到“學哪個”,用教學的小智慧,就可解決學生厭學的大問題,筆者認為,這種“小”思路,對提升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習慣、養成縝密邏輯等方面都有重要的作用。其三,增添設計型實驗。開放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找準“方向”,在某些方向上能夠縱向挖掘,培養其探究能力。筆者在實驗課程教學中就引入了設計型試驗,在這之前,首先應該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諸如,先讓其掌握酸堿滴定、配位滴定方法,而后教師結合學生的掌握情況,將氧化還原滴定設置為設計型實驗,這樣不但讓學習依次遞進,降低了難度,也讓學生從中得到了充分的鍛煉,提高了探究能力。
考核是教學整個流程的最后一個階段,考核的模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學習安排、教師的教學安排、課堂的結構設置等諸多內容,對此也應該予以改革。以往考核大多以書面考試為主,這對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用有限,無法進行綜合、客觀評價,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導”學生養成了“臨時抱佛腳”的習慣,著實應該調整。為此,應該采取精細化考核,具體如下:其一,減少書面成績占總成績比重。以往書面考核成績占到了總成績的80%,改革后,應該降到40%。其二,考核課堂教學情況。在對課程考核的時候,不能忽視課堂教學情況,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課堂參與、紀律、日常表現等進行打分,可占到課程總分的30%。其三,對課外作業評分。作業能夠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態度、學業水平等,教師應該結合課下作業與平臺作業的完成情況,對學生評分,可占到總成績的30%。若是學生參與了一些有意義、有建設性的課內外活動,教師可酌情給予加分。諸如自己制作PPT試講的,課堂表現比較踴躍的都可以納入這個范圍。
食品化學課程實踐性、應用性較強,與生產生活聯系緊密,現有的課程教學體系不盡完善,在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實驗教學模式、考核等方面存在缺陷,為了切實發揮課程教學的基礎性作用,培養技術型、探究型、尖端型人才,就要以解決問題、謀求未來的角度,積極推進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陳 永,杜麗娟,袁 芳,等.應用型普通本科高校食品化學雙語教學模式的探索[J].輕工科技,2017(10):119-120,122.
[2]陳國安.食品化學實踐教學中的問題及改革策略探討[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3):36-38.
[3]李學鵬,王金廂,徐永霞,等.《食品化學》教學中“轉動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食品與發酵科技,2017(3):113-117.
[4]陳美花,覃 媚,李 瑩,等.提高食品化學與分析實驗教學效果的對策[J].廣州化工,2017(7):169-171.
[5]張 偉.《食品化學》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方式研究[J].科技展望,2017(4):202.
[6]樊艷春.案例教學法在食品化學教學過程中的應用[J].科技資訊,2016(32):119-120.
[7]任慶功,陶永新,鄒 平,等.食品化學課程創新教學改革探討[J].廣東化工,2016(24):154-155.
[8]樊艷春.食品化學課程教學內容的優化[J].經營管理者,2016(34):472.
[9]李曉靜,王 楠,韓宗元,等.基于“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研究[J].農產品加工,2016(22):78-79,82.
[10]班燕冬.應用型本科院校食品專業《食品化學與分析綜合實驗》教學改革探索[J].輕工科技,2016(4):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