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良, 吳 越, 齊冬蓮
(浙江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 杭州 310027)
風電制氫-燃料電池微網實驗系統的設計
張建良, 吳 越, 齊冬蓮
(浙江大學 電氣工程學院, 杭州 310027)

針對間歇性、波動性風能的高效綜合利用,開發了一種全新的風電制氫耦合燃料電池微網實驗系統?;赑LC設計了電解制氫系統的整流器控制、溫度控制、壓力控制和液位控制等控制器的協調和優化;通過PLC采集儲氫瓶的壓力和溫度信息,實現壓縮儲氫系統充氣和供氣兩種過程的控制;通過對DC/AC逆變器目標功率的控制,實現燃料電池系統輸出功率的調節。設計了微網實驗系統的協調運行控制技術,實現了風電制儲氫系統和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的獨立運行,以及微網全系統運行3種運行模式。應用實踐表明,該微網實驗平臺不僅保證各個子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而且根據具體運行條件實現運行模式之間的協調及切換,達到對棄風風電綜合利用的目的。
風電制氫系統; 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微網; 協同控制
近年來,積極開發利用以風能、氫能等為代表的清潔能源已成為我國能源發展的重要方面,這對于優化能源結構和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包含風、氫、燃料電池等清潔能源的微網系統研究,為各種能源的優化整合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技術保證和實現基礎。在微網理論研究及工程實踐方面,國內外科研機構開展了一系列的探索研究[1-5]。
本文針對因風能的間歇性、波動性以及輸電容量限制等因素導致的大規模棄風問題[3-5],通過開發風電制氫-燃料電池微網實驗系統平臺,對風機發電系統、電解制氫系統、壓縮儲氫系統、燃料電池系統和可變負荷系統的運行特性和控制機理進行了研究[6-9],提出了風電制氫耦合燃料電池微網系統的協調控制技術,根據環境條件和系統實際工況,實現微網系統在多種運行模式下的柔性可靠運行[10-11]。
通過構建風電制氫-燃料電池微網實驗系統,不但可以為電氣工程類專業學生提供一個在分布式發電、微網等前沿技術開展探索性實驗的平臺,同時為電氣類工程師的培養提供了工程實訓的可能性[12-16]。
風電制氫-燃料電池微網系統由風力發電系統、電解制氫系統、壓縮儲氫系統、燃料電池系統、可變負荷系統以及相關的協調控制單元組成。整個微網實驗系統的體系架構如圖1所示,可以看到,該微網系統是一個包括控制流、電力流和氫氣流在內的典型非線性復雜信息處理系統。微網系統的設計目標和運行規則為:通過風電場調度系統控制所有風機出力大小及是否停機,并通過通信網絡與中央協調控制系統進行數據交換和邏輯判斷,確認棄風量大小及是否可以開始制備和存儲氫氣;根據風電并網的容量和質量,以及本地負荷的實際需求和儲氫系統的運行狀況等,協調控制系統決定燃料電池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工序協作。

圖1 微網實驗系統體系架構
1.1 電解制氫系統
電解制氫系統是整個微網系統中的核心部分,制氫系統的控制是實現本微網系統協調控制的必要前提之一[6-9]。考慮到風能的波動性以及儲氫系統的運行狀態,制氫系統面臨著在變化的運行工況環境下,對包括整流器控制、溫度控制、壓力控制和液位控制在內的多個控制器的協調和優化。電解制氫系統變工況控制主要基于PLC程序實現,控制框圖如圖2所示。系統運行流程為:

圖2 制氫系統變工況運行控制簡圖
(1)輸入端高壓電經變壓器和整流柜整定出供電解槽電解的直流電,然而,由于風電的波動性帶來輸入電壓、電流的變化,為了實現制氫系統的可靠和穩定運行,保證制氫的連續性和質量保證,需要通過控制柜控制整流柜輸出電壓,實現制氫系統運行功率在0%~100%可調。
(2)電解槽出口產生的氫氣堿液混合物和氧氣堿液混合物進入氣液處理器中,在分離器中進行分離后,堿液經過濾后回流至電解槽,氫氣氧氣分別經分離洗滌后含堿量≤1 mg/m3,含水量≤4 g/m3,其中氫氣純度達到99.8%,氧氣純度達到99.2%,可直接儲存或進入氣體純化系統。電解槽為PEM型壓濾式雙極性結構,是制氫裝置中的核心設備,工作壓力可達3.2 MPa,實驗系統所用的電解槽如圖3所示。

圖3 電解槽原理圖(左)與實物圖(右)
(3)氫氣純化系統能夠去除氫氣中的氧氣和水分雜質(氧氣純化系統去除氧氣中的氫氣和水分雜質),以滿足對氫氣(氧氣)純度和含水量的較高要求。純化后,氣體露點≤-70 ℃,氫氣含氧量≤1×10-6,氧氣含氫量≤5×10-6。純化后的氫氣(氧氣)可直接進入儲罐進行儲存。
(4)水堿補給系統為水電解制氫的配套附屬設備,包括水箱、堿箱、加水泵及配套閥門等,用于電解槽堿液配制以及設備運行時的純水補給和堿液補給。
(5)閉式循環水設備為水電解制氫系統的常用配套設備,包括水箱、循環泵、板式換熱器等裝置。通過利用外部的工業冷卻水給內部冷卻水降溫,為運行系統提供水質穩定的閉式循環冷卻水,有助于提高水電解設備電解溫度的穩定性及冷卻水管道及換熱器的使用壽命。
1.2 壓縮儲氫系統
壓縮儲氫系統包含緩沖罐、壓縮機、儲氫瓶組以及氫氣管道等配套設施。制氫系統中純化后的氫氣首先經過緩沖罐緩沖,然后通過壓縮機高壓壓縮后,以高壓方式存儲于儲氫瓶組內,既可以為工業或民用場合提供氫氣,也可以供給燃料電池發電系統運行。儲氫瓶組含12個容積為128 L鋼瓶,單個儲罐存儲壓力可達3.5 MPa,存儲溫度要求不超過85 ℃。壓縮儲氫系統的控制包括兩部分:
(1) 充氣過程控制策略。
①P1是緩沖瓶的壓力傳感器。當p1達到某一設定范圍值時,PLC程序控制接通壓縮機供電電源,壓縮機啟動工作(p1≥2.0 MPa,啟動;p1<2.0 MPa,停機)。
②P2是高壓儲氫瓶組的高壓壓力傳感器。當p2達到某一設定范圍值時,PLC程序控制中斷壓縮機供電電源,壓縮機停止工作(p2≥34 MPa,壓縮機、儲氫瓶均停止;反之,啟動)。
③T1是高壓儲氫瓶組內的溫度傳感器,當t1高于某一設定范圍值時,PLC程序控制中斷壓縮機供電電源,壓縮機停止工作(t1≥85℃,停止)。
④HL是儲供系統中的氫氣泄漏傳感器。當氫氣濃度高于某一設定值時,系統報警,并需要壓縮機停止工作,高壓儲氫瓶組主電磁閥關閉(HL≥1 000×10-6,停止)。
(2) 供氣過程(燃料電池發電)控制策略。
①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啟動時,首先要給高壓儲氫系統發送信號,12 V主電磁閥供電,打開瓶閥。此時壓縮機一直處于停機狀態。
②P3是高壓儲氫瓶組的一級減壓器后的低壓壓力傳感器,當p3高于最大設定值時(減壓器故障),PLC程序控制中斷高壓儲氫系統主電磁閥供電電源,停止供氣,進行檢修(p3≥2.5 MPa,停止)。
上述壓縮儲氫系統儲、供氫過程控制如圖4所示。

圖4 壓縮儲氫系統儲供氫控制示意圖
1.3 燃料電池發電系統
微網系統采用30 kW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具有工作溫度低、啟動速度較快、結構簡單等優點,具體包括輔助系統、散熱系統和主機系統3部分,系統組成如圖5所示。

圖5 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結構圖
燃料電池額定輸出功率為30 kW;電壓輸出范圍300~550 V;額定工況下的效率不低于40%;室溫下可在6 s內完成啟動;工作環境溫度2~40 ℃;環境相對濕度10%~90%;空氣質量不低于三級污染水平;工作地點海拔高度不高于1 km;氫氣中CO濃度不高于10×10-6,H2S濃度不高于0.1×10-6。
試驗中,燃料電池系統的控制過程為:在收到控制系統的開機命令后,燃料電池輔件系統在外供電直流24 V和交流380 V的支持下,啟動并自檢;自檢成功后,反饋燃料電池系統的最大輸出能力和最大加載能力;控制系統通過對DC/AC逆變器目標功率的控制,控制燃料電池系統的輸出功率。
燃料電池系統和控制系統之間的交互信號包括:①系統的狀態標志位:啟動、自檢、停機等;②燃料電池系統正常工作與否的表征參數,燃料電池系統與控制系統之間的通訊正常與否的表征參數;③系統最大輸出能力和最大加載能力;④系統目標功率值(通過控制逆變器DC/AC系統的輸出功率間接實現);⑤系統故障代碼等。
根據系統規模和運行工況要求,建立微網實驗系統的三種運行模式,如圖6所示,藍色虛線框內為模式1;紅色虛線框內為模式2;黑色虛線框內為模式3。
(1)模式1(風電制儲氫模式)。系統主要工作模式。該模式的目的是當電網無法消納過多風電時,將剩余風電轉換為氫氣存儲;該模式必須保證風電質量既能滿足并網要求,也能滿足電解池運行要求;該模式以電解池的運行為依據,輸入的功率不能超過其額定功率。
(2)模式2(燃料電池獨立運行模式)。氫能發電利用模式。當負荷需要供電或風電場輸出電能質量無法滿足調度要求時,啟動燃料電池發電系統,將儲氫系統的氫能轉化為電能,供給微網內負荷或饋入電網。
(3)模式3(全系統運行模式)。風電系統同時向電解池和電網供電,同時燃料電池向電網輸出高質量電能。當風電質量較差或調度要求棄風時,啟動制氫和儲氫系統,該模式的目的是將質量較差的風電轉換為氫氣存儲,然后利用燃料電池將存儲的氫氣轉化為高品質電能饋送至電網。

圖6 微網實驗系統運行模式圖
將上述三種模式下的微網綜合控制策略以流程簡圖形式給出,如圖7所示。分割線上下分別為模式1、2,全圖即模式3控制邏輯。圖中T為儲氫裝置內部溫度,p1為壓縮儲氫單元內部緩沖罐壓力,p2為儲氫裝置內部壓力。
該控制邏輯流程綜合了時序控制與條件控制,充分考慮了前文所述各子系統的工程特性及運作原理與流程,滿足了各子系統運行所需要的相互制約,避免了子系統間有可能出現的相互影響。結合本地控制層控制策略可以完整地實現微網的整體控制,保證微網在各種工況下穩定、安全、高效運行。
構建風電制氫-燃料電池微電網實驗平臺,進行多種清潔能源耦合條件下的系統控制技術和試驗研究,不但可以給電氣專業學生學習分布式發電控制策略和微電網運行控制技術等智能電網新技術提供平臺支撐,而且試驗平臺的運行經驗和數據積累,可以更好服務電氣學院師生的科研活動。以此平臺為基礎,為電氣學院在新能源發電、微網控制技術領域的科研項目申請和工程實施方面,提供了理論儲備及實驗室實踐經驗。
4.1 實驗教學應用
考慮到電氣學院專業設置背景和社會需求,在電氣大類本科生培養中,尤其是電氣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非常有必要開展分布式發電和微網技術相關實驗課程。依托于該微網實驗平臺的建成和應用,不但可以將傳統電力系統和分布式發電方面的數值仿真實驗進行改進和提升,從而開展更加接近實際工程背景的實物仿真和半實物仿真實驗;而且有利于根據不同的專業、年級、知識水平和接受興趣,開展有針對性的微網和新能源領域的實驗項目:針對低年級電氣類專業本科生,開展一些新能源領域的基礎性實驗設計,比如風力發電系統組成結構展示實驗、風機控制系統實驗、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結構實驗等;針對高年級本科生,開展相應的分布式發電原理性實驗,比如風力發電系統運行實驗、電解制氫系統運行控制實驗及燃料電池系統運行原理等;針對學有余力的大四學生和微網研究領域的電氣工程專業研究生,以組織興趣實驗小組的形式,實行教師指導下的高年級學長負責制,開展一系列探究性和創新性實驗,比如風能-氫能耦合系統運行實驗、風-氫-燃料電池系統協調控制實驗,以及智能微電網優化運行實驗等。

圖7 微網協調控制邏輯流程圖
4.2 科研輔助
我校擁有電氣工程國家重點一級學科,先后被列入國家“211”和“985”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在電力系統分析與控制、新能源開發利用領域研究歷史悠久,研發實力雄厚。同時在多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重大項目等支持下,對新能源開發利用和微電網等實驗平臺的建設進行了理論到實踐的深入研究,這些研究成果為該實驗平臺的建立提供了技術支持和實踐經驗。
同時,實驗平臺的建設也促進了學院在微網和新能源領域的科研實踐活動,尤其是科研項目的申請和工程實施。比如,該實驗平臺有力支撐了學院相關科研團隊承擔國家十二五“863”項目“風電耦合制儲氫燃料電池發電柔性微網系統開發及示范(2014AA052501)”“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冷熱電聯供微網系統關鍵技術研究”(2015AA0501374)等國家級項目,基于微網實驗系統的建設和運行經驗,成功研制一套基于風電耦合制儲氫及燃料電池發電的柔性微網示范系統,該系統風機裝機容量≥0.5 MW,產氫量≥20 m3/h,燃料電池發電系統≥30 kW,儲氫容量≥400 m3,儲氫壓力可達35 MPa,在棄風現象嚴重的張北地區代表性風電場累計示范運行時間≥500 h,系統消納棄風比例≥85%,本微網實驗系統為相關項目申請和實施階段的順利開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該實驗平臺不但孵育了多項科研項目,而且收獲了豐碩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新能源微網相關研究領域,學院科研團隊近年來承擔包括國家973、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浙江省科技計劃重大項目等省部級以上項目52項,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3項、省級科技獎勵11項,發表相關SCI和EI收錄論文535篇,研究成果在國內外重要期刊獲得發表。
風電制氫-燃料電池微網實驗系統平臺的開發拓展了風電與氫能的互補利用新途徑,突破大規模風電并網瓶頸,為風能資源的有效利用提供技術參考和相應工程示范。該實驗系統的構建,為電氣工程類專業學生提供了一個在分布式發電、微網等領域開展各種探索性實驗的平臺,為電氣類工程師的培養提供了工程實訓的可能性。同時,該實驗平臺的開發和應用,為學院科研人員在開展新能源和微網科研實驗方面,以及申請和完成新能源領域省部級和國家級科研項目,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和理論儲備。
[1] 茆美琴, 余世杰, 蘇建徽, 等.風-光-柴-蓄復合發電及智能控制系統實驗裝置[J].太陽能學報, 2003, 24(1):18-21.
[2] 郭 力,王成山.含多種分布式電源的微網動態仿真[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9,33(2): 82-86.
[3] Troncoso E, Newborough M. Implementation and Control of Electrolysers to Achieve High Penetrations of Renewable Power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07, 32(13): 2253-2268.
[4] Anderson D, Leach M. Harvesting and Redistributing Renewable Energy: on the Role of Gas and Electricity Grids to Overcome Intermittency Through the Generation and Storage of Hydrogen [J]. Energy Policy, 2004, 32(14): 1603-1614.
[5] Melo D F R, Chang-Chien L R. Synergistic Control between Hydrogen Storage System and Offshore Wind Farm for Grid Operation [J]. IEEE Transactions on Sustainable Energy, 2014, 5(1): 18-27.
[6] 蔡國偉,孔令國,薛 宇,等.風氫耦合發電技術研究綜述[J].電力系統自動化,2014,38(21):130-131.
[7] 邵志芳,杜成剛,俞國勤,等.東海風電場耦合制氫方案的可行性綜合評價[J].電力與能源, 2012, 33(1): 52-54.
[8] 韓 爽,劉永前,楊勇平,等.風-氫混合能源系統[J].電力建設,2009,30(4):15-18.
[9] 方世杰,邵志芳,張存滿.并網型風電耦合制氫系統經濟性分析[J].能源技術經濟,2012,24(3):39-43.
[10] 王成山,王守相.分布式發電供能系統若干問題研究[J].電力系統自動化,2008,32(20):1-4.
[11] 畢大強,牟春曉,任先文,等.含多微源的微電網控制策略設計[J].高電壓技術, 2011, 37(3): 687-693.
[12] 白政民,王 武.電力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管理體制探討[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6):106-108.
[13] 侯云海,姜長泓,盧秀和.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10): 334-337.
[14] 王 楓,付周興,王清亮,等.PBL 在電力系統仿真實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3,30(9):156-158.
[15] 劉艷莉,金 文.電力系統仿真控制綜合實驗平臺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1,30(6):122-125.
[16] 張彩霞,陳惠卿.地方高校電氣工程與自動化專業創新實踐教學模式[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31(8): 357-359.
·名人名言·
知識是一座寶庫,而實踐則是開啟寶庫的鑰匙。
——托馬斯·富勒
Design of Wind Power Hydrogen Coupled with Fuel Cell Microgrid Experimental System
ZHANGJian-liang,WUYue,QIDong-lian
(College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In order to implement efficient utilization of intermittent and variable wind energy, a new wind power hydrogen coupled with fuel cell microgrid experimental system is designed. Specifically, by using PLC the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f multiple controllers for rectifier, temperature, pressure and level in electrolytic hydrogen production system are completed. Also the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information of hydrogen storage bottles, compressing process control and hydrogen supplying process control are provided based on PLC. And the DC/AC inverter power control is implemented to control the output power of the fuel cell system. Furthermore, the coordinated control of the microgrid system is proposed to implement three different operating modes, including the independent operation of both wind power hydrogen subsystem and fuel cell power generation subsystem, as well as the system-wide operation of whole microgrid.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ows that the microgrid system can not only achieve stable and secure operation of the subsystems, but also enable the switch of the corresponding operation mode depending on the system operating conditions.
wind power hydrogen production system; fuel cell power system; microgrid; cooperative control
2016-05-05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371095);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項目(2014AA052501, 2015AA0501374);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LY15E070001);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1533326);浙江大學實驗技術研究重點項目(SZD201501);浙江大學本科實驗教學自制儀器設備項目(2016046);浙江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探究性實驗項目;國網公司科技項目資助
張建良(1984-),男,河南新野人,博士,講師,現主要研究方向為復雜工業系統的分析與控制。
Tel.:0571-87952707;E-mail: jlzhang@zju.edu.cn
TM 727
A
1006-7167(2017)01-005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