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玫 編輯/明月
教爸爸媽媽認識手足口病
文/曾玫 編輯/明月


曾 玫
醫學博士,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感染傳染科主任醫師。擅長兒科發熱性疾病、呼吸道感染、急性腹瀉、巨細胞病毒感染、EB病毒感染以及各類傳染病的診治。對兒童感染性疾病、兒童疫苗接種的臨床問題、新發和再發傳染病以及抗生素耐藥等問題有頗深研究。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表現為口痛、發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無菌性腦膜炎、腦炎、心肌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并發神經源性肺水腫和休克,進展為心肺衰竭而導致死亡。
患兒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主要位于咽峽部、舌、兩頰部和唇齒側,潰破后成淺潰瘍(圖1)。手、足、臀部、膝蓋等部位出現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皰疹(圖2和圖3),斑丘疹在5天左右變暗,約1周左右消褪,不留痕跡。手、足、臀部皮膚及口腔表現在同一患者身上不一定全部出現,皮疹分布可不典型。近年來發現一些手足口病患兒在恢復期出現手掌和腳底脫皮伴指甲脫落,有些患兒皮疹呈水泡性大皰疹伴糜爛、紫癜、出血點樣皮疹,有濕疹的部位皮疹更多見。少數病例(尤其是小于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危重癥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遺癥。
根據手足口病的典型皰疹和皮疹分布特點,可以做出臨床診斷。對于不典型病例,需要結合流行病學史和實驗室病原學檢查進行確診。可以采集急性期患者的糞便、咽部分泌物和皰疹液進行腸道病毒檢測以及血清分型。

圖1 手足口病口腔皰疹、潰瘍

圖2 手足口病患兒分布在手、足部位的皮疹

圖3 手足口病兒童分布在臀部和膝蓋的皮疹
普通手足口病患兒可以居家隔離觀察,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給予對癥治療也可以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重癥患兒需住院治療,根據患兒的病情采取相應的治療。
本病至今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疫情控制的主要措施是做好患者糞便等排泄物的處理,一般不需對接觸者采取醫學措施。托幼等單位要做好晨檢,發現疑似患者,及時隔離治療。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玩具等應消毒處理,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在手足口病流行時,特別要勤洗手,搞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預防病從口入。如圖4所示。
1.治療手足口病有哪些特效藥?
手足口病無特效藥物治療,主要是對癥治療,可服用抗病毒藥物如利巴韋林及清熱解毒中草藥,補充維生素B、C等。雖然抗病毒藥物體外實驗顯示對于腸道病毒尤其是EV71有抗病毒作用,但是對于患者體內的抗病毒效果尚不肯定。
2.同是手足口病,為什么有的患者就診后醫生建議使用抗菌素,有的不用?
手足口病雖是腸道病毒感染引起,但有時外周血白細胞也會升高,以中性粒細胞升高為主,同時C反應蛋白也會有所升高,故需要臨床醫生根據病人的情況判斷是否存在細菌感染。若手足口病患者無合并細菌感染一般不需應用抗菌素。
3.學校怎么允許得了手足口病的孩子又來上學了?
手足口病的傳染性較強,疑似或確診為手足口病后需立即隔離,隔離至癥狀完全消失。由于手足口病患者排毒時間較長,因此,目前我國制定手足口病患者的隔離時間為發病后10~14天,隔離期結束后病愈的兒童可以正常返回學校。

圖4 預防手足口病
4.重癥手足口病一定要用靜脈丙種球蛋白嗎?
基于文獻報道和多數臨床專家的經驗,重癥手足口病神經系統受累期不需常規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但有腦脊髓炎和高熱等中毒癥狀嚴重的患兒可考慮使用靜脈丙種球蛋白。心肺衰竭前期應用靜脈丙種球蛋白可能起到一定的阻斷病情作用,但靜脈丙種球蛋白并不能改善心肺衰竭期患兒的預后。因此,并不是所有的重癥手足口病都需要應用靜脈丙種球蛋白,醫生將根據患兒的病情酌情使用。
5.手足口病很嚴重,往往會留下后遺癥,而且隨時有生命危險嗎?
絕大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在發病5~7天后自行緩解,僅有少部分患兒發展為重癥,通常在發病后1~4天出現中樞神經系統受累等并發癥,包括腦膜炎、腦炎、脊髓炎、腦脊髓炎,還可能并發心肌炎,極少數危重癥病例并發腦干腦炎后進展至神經源性肺水腫或者休克,因心臟衰竭、呼吸衰竭而死亡。根據我國2008~2013年報告的數據,手足口病重癥病例發生率為1%左右,手足口病總體病死率為0.15‰~0.52‰,重癥病例病死率約為3%。因此,不必對手足口病過于恐慌。
根據臨床病例的隨訪研究,手足口病并發無菌性腦膜炎的患兒預后好,無后遺癥;并發腦炎、脊髓炎和腦脊髓炎的患兒后遺癥的發生率為21%,后遺癥大部分表現為局部肢體無力或萎縮,個別殘留面神經麻痹,同時合并心肺衰竭的存活患兒后遺癥的發生率為75%,表現為局部肢體無力或萎縮、吞咽困難、長期依賴呼吸機、面神經麻痹以及驚厥缺氧致智力發育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