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南溪
電子生化眼:人造合成感光器將讓盲人恢復視力
編輯/南溪

米卡·特霍知道蘋果和香蕉的區別。他可以告訴你蘋果是圓的,吃在嘴里是甜的,咬起來很脆,而香蕉則長而彎曲的,如果放的時間太長會變軟。但是,如果要他不摸、不聞,也不品嘗,就說出兩種水果的區別,他就沒有辦法了。特霍是個完全失明的盲人。如今,他恢復了用視覺來區分蘋果和香蕉的能力,這歸功于研究人員植入到他左眼里的一個微芯片。盡管試用的時間很短暫,但這項新技術的初步成功,卻永久地改變了特霍和其他很多盲人的境況。
特霍在芬蘭一家體育獎學金組織工作,他患有色素性視網膜炎,這種遺傳病破壞了視網膜上的感光細胞。16歲以前,他的視力還是正常的,但從那時起,他的夜間視力就開始衰退。20多歲時,他的日間視力也開始衰退。35歲時,特霍的左右眼都失去了中央視力(由視網膜中央的視錐細胞實現的視覺功能,負責精細的視覺)。40歲時,他只能用外圍視力(由視網膜上的視桿細胞實現的視覺功能,負責感受光線強弱)感覺光線。
現在,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德國圖賓根大學的埃伯哈特·澤雷納將一塊芯片植入特霍的視網膜。這塊芯片替代了視網膜損壞的感光細胞(即視桿細胞和視錐細胞)。在健康的視網膜中,感光細胞將光轉化為電脈沖,后者穿過幾層特化的組織,其中一層由雙極細胞組成,最后到達大腦。芯片上有1500個小方塊,它們排列在一個約1平方厘米的網格上,每個小方塊都含有一個光電二極管、放大器和電極。當光線照在光電二極管上時,就會產生微弱的電流,經過放大器增強后,傳送到電極上,刺激附近的雙極細胞產生信號,通過視神經傳送到大腦。照射在光電二極管上的光線越多,產生的電流就越強。
植入視網膜的芯片為特霍打開了一扇面向世界的窗戶,使他可以看見約1米外一張A4打印紙大小的范圍。通過這扇窗戶,特霍可以分辨出人和物體的基本外形及輪廓,尤其是在明暗反差強烈的時候。但是,植入芯片并沒有足夠的電極來產生清晰的圖像。另外,通過芯片,他眼里只有灰色的東西,感覺不到色彩,因為芯片還不能區分不同光線的波長。

盡管有這些局限,在接受手術后的幾天內,植入芯片還是戲劇性地改變了特霍與這個世界互動的方式。他10年來第一次能夠看見和辨認一些物體,比如餐具和水果,讀出大字體印刷的字母,向房間里的人打招呼,認出自己的親人。另外兩位大約在同一時間內接受芯片移植的患者,可以在陰暗的背景中找到明亮的物體。
3個月后,澤雷納不得不取出了芯片,因為移植芯片后,患者皮膚很容易受到感染:患者體外掛著一個袖珍的電池組,通過一條穿透皮膚的電線,向眼睛里的芯片輸送電能,這會在皮膚上留下開放的創口。此外,使用者必須要在計算機旁邊,讓計算機通過無線信號控制電脈沖的頻率,還有視野的亮度和對比度。
此后,澤雷納已經使植入芯片變得更安全和輕便。最新的芯片是無線的,到目前為止已經移植到了10個人的眼睛內。這種芯片有兩個電磁線圈,一個埋藏在患者耳后的皮膚下,并伸出一根細細的電線,與視網膜上的芯片連接。另外一個電磁線圈放在一個小型塑料盒里,位于皮膚表面,靠近耳朵的地方。這樣,兩個線圈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電路向植入的芯片供電。通過旋轉外部線圈上的按鈕,患者可以調節視野的亮度和對比度。為了進一步改善技術,澤雷納希望在一個視網膜上并排植入3個芯片,使患者有更大的視野。
盡管人工感光器對于由感光細胞受損引起的失明患者(比如色素性視網膜炎、無脈絡膜、黃斑變性等)有所幫助,但對青光眼或者其他與視神經退化有關的病變則力有不逮。
另一個研究小組也在臨床研究階段取得了初步成功: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第二視力公司開發的視網膜植入設備ArgusII也能治療色素性視網膜炎,其技術手段與此有所不同。ArgusII并沒有植入患者的視網膜內,而是通過安裝在眼鏡上的微型相機來捕捉圖像,并將這些圖像轉換成電脈沖,傳遞給植入到視網膜表面的電極。與澤雷納的植入芯片不同的是,ArgusII并不能在視網膜上模擬由光波引起的生理反應,而是產生一幅由亮點和暗點拼成的圖片,患者需要經過訓練才會解讀這些圖片。
即使只是恢復灰度視力,也花費不菲。目前,一旦通過了完整的測試并獲得審批,ArgusII的安裝費將會達到每只眼睛10萬美元,而澤雷納的視網膜植入芯片的價格也不會低于這個數。澤雷納還必須進行額外的臨床實驗,才能讓歐洲咨詢委員會允許眼科醫生使用這種芯片。ArgusII已經獲得了審批,可以在歐洲大部分地區進行銷售,但在美國和其他國家還沒有上市。不過,臨床實驗的初步成功和這項技術的改進速度表明,視網膜植入設備在不久之后將得到更廣泛的運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