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召丹
小學三年級的教與學明顯發生轉折,是具有承上啟下作用的一個學年,尤其是學生的習作教學,此時的學生具備了觀察事物、看圖說話、寫話和一定的遣詞造句的能力。這種能力又是很初步,甚至很朦朧的,在這一種猶如種子發芽,但又未破土而出的特定環境和特殊條件的制約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和指導學生進行作文訓練尤為重要。三年級大多數孩子寫出的語句常常是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后語,錯字連篇,標點符號也不會運用,內容干巴巴,老師批改起來非常困難。俗語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如何才能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和寫作愿望,引導學生學會如何寫作文呢?下面談談我平時教學中的部分做法:
1.細致觀察,追求真實
羅丹曾經說過:世上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套用這句話,我想說,生活中無所不有,就看你有沒有留心觀察它。如果你留心觀察了,你會發現很多微妙而有趣的東西。被譽為世界短篇小說之王的法國作家莫泊桑,曾拜當時著名作家福樓拜為師,一天他準備把自己坐在屋里編的小說講給福樓拜聽,福樓拜聽后說:“我勸你不要忙于寫這些虛擬的東西,你每天騎馬到外面轉一圈,把路上看到的一切準確地記錄下來。”于是莫泊桑意識到福樓拜是教他首先學會用眼睛觀察、認識,練好觀察這一基本功。從此他花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每天外出觀察,終于成為世界著名的小說家。所以學會觀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第一要素。造成學生怕寫作不愛寫作的原因就是學生缺少觀察,沒真實感,因此無從下筆。如何改變這種現象呢?我認為老師要利用一定的時間把學生帶出課堂,進行實地寫作。有時就在校園里讓學生觀察校園樹木、花草等植物,有時需把學生帶到野外寫作,讓學生領略秀美的大自然風光,經過這樣的訓練,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積累豐富的題材、寫出真實內容,而且能陶冶道德情操,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2.積累素材,學以致用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廣泛閱讀是實現語言積累的一種重要途徑。引導學生多看適合于他們閱讀的各種書籍。無論是詩歌、寓言、童話,還是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無論是文學讀物,還是科普讀物;也無論是中國作品,還是外國作品,閱讀的內容和范圍越廣泛越好,讓他們通過大量的課外閱讀,積累語言。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一些名人名言、好的句段、古詩詞,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并學習運用。在閱讀課上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提高學生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加深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
3.積極練習,文思泉涌
《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第二學段“習作”的其中一條要求是“增強習作自信心”。對于起步習作而言,樂于表達比表達效果更重要,習作信心比習作結果更重要。怎樣提高學生習作的自信心,怎樣才能讓對學生來說是“難于上青天”的習作變得讓他們容易下筆,好下筆,這對我們老師來說也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根據我多年來教三年級語文的心得,我認為利用文本內容,引導學生多練筆,對增強學生習作自信心,提高學生習作能力有一定幫助。小練筆,能夠開啟作文教學大課堂。
例如,在開學之初,在講《蒲公英》一課時,因為里面寫到了蒲公英,課上交流道草地因為蒲公英花會變色,所以草地也會變色:早晚草地是綠色的,中午草地是金色的。蒲公英對我們農村的孩子來說一點也不陌生,許多學生不僅見過、玩過,而且還吃過。于是我就叫他們寫一篇關于蒲公英的作文。因為熟悉的緣故,許多學生寫出了質量很高的作文,讓我看了一點也感覺不到是他們的第一篇作文。事后我問他們,作文難不難,他們說一點也不難。說不難是假,只能說我叫他們寫的是言之有物的作文,寫起來不用抓耳撓腮,搜腸刮肚罷了。
總之,教小學生作文難,教三年級的學生寫作更難。“教無定法”,我們人人心中都有一把鑰匙,至于怎樣開啟,那就需要我們各施其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