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翠翠 張勤?
摘 要: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論由來已久,兩者在很多思想上有著不同的見解,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哲學的發展歷程。唯理論與經驗論爭論到休謨與萊布尼茨那里走向了末路。康德綜合了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發展,在先驗哲學與經驗哲學領域都有著經典的詮釋,使得哲學再次煥發了生命力,雖然康德哲學思想受當時時代條件的影響,存在局限性,從辯證發展的角度,這些局限也更成為后期德國古典哲學發展的機遇。
關鍵詞:康德;唯理論;經驗論
中圖分類號:B516.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3-0163-03
一、唯理論與經驗論爭論歷程
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論幾乎從哲學誕生時刻起就早已存在。西方哲學史中,關于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爭論,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與畢達哥拉斯的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傾向之別,普羅泰戈拉和蘇格拉底將爭論延續下去。到古希臘哲學的繁盛時期,柏拉圖主張先驗的“理性”,而亞里士多德則重實體,主張對于個別事物的重視,師徒二人分別代表了不同的學術分野,在哲學史上無疑具有重要的意義,正如柏拉圖所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由此可見哲學家對于自己哲學見解的堅持,這些堅持也造成了后期兩方面思想的延續。到了中世紀神學階段,實在論與唯名論之爭,不管是極端派的還是溫和派的,都將一般與個別、經驗與普遍的思想爭論傳承下來。
在近代哲學那里,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論可謂達到了高潮。經驗論的典型代表弗朗西斯·培根、休謨、洛克、貝克萊等,唯理派的典型代表有笛卡爾、斯賓諾莎、萊布尼茨等。各學派的思想都是一脈相承的,當然也不盡都是純粹的經驗論者和唯理論者,其間各人思想也會部分兼涉其他理論的思想,而爭論是主要的。正如洛克和斯賓諾莎的直接爭論,洛克認為心靈是一張白板,經驗在白板上留下印記,而萊布尼茨則認為人的心靈是一塊具有紋路的大理石,是先天的存在。唯理論在萊布尼茨那里走向了獨斷論,經驗論在休謨那里走向了懷疑論和不可知論,兩個學派的生機已不復存在,均走向了末路。康德將唯理論的普遍必然性和經驗論的結論擴張性結合起來,使哲學重新煥發了生機,史稱哲學史上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爭論焦點
唯理論與經驗論具有明顯的地域分布特征,歐洲大陸總體上屬于唯理論哲學,因為受羅馬教會和經院哲學的影響較深,而較少受到歐洲經院哲學傳統影響的英國大體就屬于經驗論派了,而唯理論和經驗論爭論歷程久,形成了諸多分歧。
關于認識對象,理性主義大多認為認識的對象屬于先天的理性,唯理論開創者笛卡爾認為認識起點是思維主體的運思,繼任者斯賓諾莎認為認識起點是真觀念;經驗論者認為人類知識源于個別具體的經驗事實,經驗論開創者弗朗西斯·培根就認為,歸納比演繹更科學,洛克與貝克萊、休謨都認為經驗是認識的唯一來源。
在認識主體的分歧上,唯理論者認為認識來源于通過經驗刺激從而發現人心靈中先天蘊含的天賦觀念,經驗論者則認為,認識來自于主體對經驗的歸納總結,是經驗世界的產物。
關于認識真理性,理性主義者相對堅信人類能夠認識世界的本質與規律,經驗論的代表人物洛克則認為人類知識不能超出觀念范疇,范圍有限,知識范圍比觀念范圍狹窄,人類難以真正認識世界的本質和規律。
上述的三個分歧,認識真理性的爭論是最為根本的爭論,在康德看來真理性的知識必然是同時滿足客觀性和普遍必然性兩個要件。而不管唯理論還是經驗論都無法兩者都滿足,唯理論運用理性演繹的方法,所得的知識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特征,然而知識的客觀性卻無從談起;經驗論者以平常的經驗事實為依據,通過觀察實驗和歸納等,使得所得知識具有客觀性,然而歸納樣本和主體意識的主觀隨意性,所得知識難以保證普遍必然性。由于兩者各自的缺憾,兩大理論一直互相攻訐,各自理論的發展又不得不陷入了困境,康德就是在哲學這樣的發展情況下應然提出了自己的理論,使得哲學重新煥發了生機。
三、康德的偉大貢獻
(一)康德其人及其思想流變
康德在哲學上本來出身于萊布尼茨·沃爾夫學派,最初其思想屬于唯理論陣營。在18世紀的德國和歐洲大陸,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體系被奉為“通俗哲學”,被官方所提倡,然而這一體系已經完全拋棄了辯證法思想,成為完全論證宇宙不變和上帝存在的學說,現實世界完全被機械的力學規律所支配,思維與存在處于無矛盾的“前定和諧”狀態,康德指出該體系的基本錯誤是“武斷”,康德在牛頓自然科學理論影響下,開始逐漸的轉向經驗論。“開始偏離唯理論而逐漸轉向經驗論,企圖通過經驗的途徑來論證因果性等理性原理的普遍必然有效性。這時他所接觸到的洛克、休謨等人的經驗論學說對他的這一傾向起了一種支持和加強的作用。可是,在進一步的研究中,休謨對于因果性的懷疑論學說的新思考,卻對康德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影響。[1]”康德將休謨的懷疑視為一種方法來進行哲學思考,是對休謨懷疑論的糾偏。
英國經驗論發展到休謨階段,休謨認為“一切都不超出感覺經驗”,知覺是知識的唯一對象,否認能夠認識事物的本質和必然性,康德指出休謨的“漠視”理性在認識中的作用,沒有考察人的認識能力,對理性及其思維范疇本性缺乏正確的理解。與此同時,康德也受到了休謨的啟示。
(二)康德先驗哲學的“哥白尼式革命”
休謨哲學明顯的懷疑論傾向給予康德巨大啟示,啟發康德轉化了思維路徑開始用懷疑的方法來思考哲學問題,康德把以往的知識依靠對象,轉化為對象依靠知識,這便是找到了解決休謨不可知論問題的答案,正如哥白尼“日心說”的提出,是對以往的“地心說”的完全顛覆,意義之重大,被稱為哲學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是近代第一個打出先驗論旗號的哲學家,其哲學是一種先驗的哲學,其所著的《純粹理性批判》可謂是對先驗哲學的集中闡述。純粹理性是在開始實際的認識活動之前,對理性本身認識能力的“批判”:判段純粹理性有哪些認識形式,這些形式在何范圍運用能提供“客觀知識”,純粹理性能否認識自在之物。此書標志著康德哲學體系基礎的奠定。
康德的先驗哲學從邏輯上的判斷概念入手來分析,將判斷分為綜合判斷和分析判斷。綜合判斷主賓詞之間沒有同一性,該判斷起源于經驗,借助于直觀或感覺,屬于一種后天的判斷,是一種擴充性的判斷,但是不具有嚴格的普遍性和絕對的必然性。而分析判斷主賓詞之間具有統一性,賓詞蘊含在主詞之內,內含有一種三段論的邏輯演繹,由此可見該判斷起源于理性,是一種先天的判斷,它不增加新的知識內容,因而不具有擴充性。由此可見經驗論知識由后天判斷構成,唯理論知識由先天分析判斷構成,也巧妙地道出了各自理論的優勢和缺陷。
經驗論者洛克曾把“概念感性化”(理性認識)生硬地歸結為感性知覺,而唯理論者萊布尼茨曾把“直觀理性化”(感性知識)看作理性認識低級或模糊的階段,康德反對把概念感性化和直觀理性化,康德指出“思維無內容則空,直觀無概念則盲”。
康德按照人的認識能力,把人的認識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即感性直觀——悟性思維——理性綜合。感性直觀是主體通過運用先天形式接受對象刺激而得到對對象的直觀,是人的認識過程的第一階段,在此階段得到的知識乃是單個的觀念。悟性思維是主體通過先天形式對直覺或單個的觀念加以整理、統一的活動思維,是以感性直觀的概念為質料的第二階段的認識過程,通過悟性思維階段形成的認識就是先天綜合判斷。
正是在對人的認識能力的分析基礎上,康德綜合了經驗論和唯理論的合理成分提出的先天綜合判斷,由經驗來為判斷提供質料,使判斷具有新的知識內容,由理性來為知識提供形式,使判斷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就使得知識同時兼備了客觀性和普遍必然性,初步解決了唯理論和經驗論走向末路的難題。
(三)康德經驗哲學領域的審美自由和政治自由向度
康德的先驗哲學處于其體系的基礎地位,說明康德受唯理論影響更為根本,然而他并不排斥經驗向度領域的考察。可以說康德的自由是一種先驗自由向經驗自由的下降之路,康德的整個自由觀念體系從先驗自由、實踐自由、審美自由再到政治自由,其中實踐自由是本體,先驗自由是預設,給實踐自由提供了可能性,審美自由和政治自由是實踐自由在內在經驗和外在經驗領域的應用,由此可見康德的自由體系中先驗范導著經驗,本體(實踐自由)范導著現象,道德范導著知識,自由范導著自然。而受經驗論影響最明顯的審美自由和政治自由也極具思想內涵。
審美自由建立在審美判斷基礎上得到的關于美的認識、美的體驗,而審美判斷建立在反思判斷力基礎之上,反思性判斷力是從特殊尋求普遍的能力,使得自然和自由,知性和理性的過渡成為可能,審美自由依賴于個體的審美心理體驗,是一種經驗事實的感性判斷、個別判斷,因而可以說是深受經驗論的影響。而政治自由的闡述集中在《道德形而上學》一書中,康德將政治自由界定為“基于道德法則的內在應用的自由”,政治自由需要法權的保障,法權是“一個人的任性能夠在其按照一個普遍自由的法則與另一方的任性保持一致的那些條件的總和”,可以看出政治自由是處理經驗生活領域的理念,具有形而下的特征。先驗自由和審美自由、政治自由相結合,是將唯理論與經驗論相結合的理想社會形態,是將一種理想的社會理念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運用。
四、康德哲學進一步發展的機遇
康德首次解決了唯理論與經驗論對立的哲學困境,為哲學進一步推動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巨大動力,可以說康德綜合唯理論與經驗論的努力也是受到了近代科學的影響。當然毋容置疑,康德的思想由于受當時時代條件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康德哲學的問題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繼續發展的背景與機遇。
康德對唯理論和經驗論的綜合,將科學知識分為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兩方面根本對立,科學知識內容來源于經驗,一方面肯定了科學本身,突出了對于知識的充分重視,另一方面,又將科學限制在現象領域,僅僅屬于經驗領域,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感官的結果,從而又貶損了知識,不能為經驗所了解的知識就為宗教信仰留下了地盤。而且知識內容起源于經驗,體現了康德認識論的唯物主義的傾向,而另一方面知識形式為先天理性所共有,體現了康德認識論的唯心主義傾向,導致了康德哲學也并無統一的來源,這就決定了康德唯理論與經驗論的綜合,是兩種來源各不相同而彼此割裂了的感性認識與悟性思維形而上學的外在的結合,從而可以說康德的認識論本質上是一種折中主義的混合物。
另外康德區別了知識的形式、內容,現象和自在之物,將先天的形式看作科學知識所以可能的根據,自在之物是超驗的、彼岸的,所以它的主導方面還是主觀唯心主義的,而且其科學知識重視知識內容的經驗起源和知識形式的認識功能,對自在之物達不到窮盡的認識,把上帝從知識領域中排除出去,這些都反映了其認識論存在的問題。
最后,其整個自由體系中,實踐自由雖為本質,但是沒有具體的內容,這是一種空洞的形式,康德本人在行動上是一名溫和的改良派,不改變現實的不合理的社會關系,也是一種消極的自由,內容空洞,形式超驗,奏效甚微,在當時德國的社會背景下需要的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更需要的是實踐是行動,這也都反映了康德理論的缺陷,需要后任繼承者們進一步發展。黑格爾批判繼承了康德的觀點,成為德國古典哲學的集大成者!
參考文獻:
[1] 江科世.康德的純粹理性和自我意識[J].商情,2013(20).
[2] 殷筱.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對經驗論和唯理論之爭的調和[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2).
[3] 徐瑞康.哲學史上克服唯理論和經驗論片面性的重大嘗試——康德的認識論[J].武漢大學學報,1988(4).
[責任編輯: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