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器工業風云策劃/2016事件篇/
電器工業風云策劃
/《電器工業》編輯部/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國制造2025》全面實施,“供給側改革”引領結構調整,“一帶一路”展現廣闊市場,“能源互聯網”描繪建設宏圖。在過去的2016年,中國電工行業經歷著變革的陣痛,也迎接著成長壯大的新希望。作為機械工業的重要支柱產業,2016年電工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呈現出“總體增長平穩、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外貿形勢依然嚴峻”的特點,行業運行總體趨穩。電器工業在尋找機遇、發展自己的同時,也對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16年剛剛過去,本期特別對2016年電器工業發生的熱點事件、重點企業的起起伏伏、國家發布的重大政策法規等進行梳理總結和分析,盤點2016年,展望2017年,以饗讀者。
2016年,世界經濟依然復雜多變,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2016年,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也是實現全面進程小康社會的關鍵時刻。2016年電工行業經濟運行情況呈現出總體增長平穩、產品產量有增有減,外貿形勢依然嚴峻的特點,行業運行總體趨穩。2016年整個行業都發生了什么?政府、行業、企業在“十三五”開局都做了些什么?本刊為您做一梳理。

2016年國家相繼出臺多項《中國制造2025》相關政策及措施。4月,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裝備制造業標準化和質量提升規劃》,目標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等標準體系基本完善,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達到90%以上,全面保證《中國制造2025》的順利實施。6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和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中國制造2025——能源裝備實施方案》,提出進一步培育和提高能源裝備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能源革命和能源裝備制造業優化升級。力爭到2020年,使能源裝備制造業成為帶動我國產業升級的新增長點。12月,工信部、財政部發布《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指出到2025年前,推進智能制造實施“兩步走”戰略,并明確了加快智能制造裝備發展、加強關鍵共性技術創新、建設智能制造標準體系、構筑工業互聯網基礎等十大重點任務。電工行業貫徹實施《中國制造2025》,關鍵是要大力推進兩化融合,以“互聯網+”為支撐,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培育新型生產方式,全面提升企業研發、生產、管理和服務水平,進而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性能。
《中國制造2025》是在新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國家立足于國際產業變革大勢,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國制造業發展質量和水平的重大戰略部署。當前,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為主要特征的智能制造,已經開始對生產方式、產業形態、商業模式產生深遠的影響。傳統制造的內涵開始發生深刻的改變,個性化“定制式”的生產形式即將成為現實。智能制造時代,網絡化、柔性化、個性化生產方式和服務型制造模式將成為主流。作為先進裝備制造業的電工行業,應努力做好“制造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制造產品”的大文章,優化生產力,為產業生產模式和組織方式變革創造契機。

2016年2月24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工信部印發《關于推進“互聯網+”智慧能源發展的指導意見》。6月22日,國務院第138次常務會議審議了由能源局提出的《關于實施“互聯網+”智慧能源行動的工作情況匯報》,對實施“互聯網+”智慧能源工作進行再部署。6月24日,國新辦舉行“互聯網+”智慧能源行動計劃有關情況政策例行吹風會。
國務院非常重視以“互聯網+”智慧能源為代表的能源產業的創新發展。李克強總理多次強調,能源供應和安全關系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要推進“互聯網+”,推動互聯網與能源行業深度融合,促進智慧能源發展,提高能源綠色、低碳、智能發展水平,走出一條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能源發展之路,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支撐。
2016~2018年,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試點示范工作:建成一批不同類型、不同規模的試點示范項目。攻克一批重大關鍵技術與核心裝備,能源互聯網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初步建立能源互聯網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初步建成能源互聯網技術標準體系,形成一批重點技術規范和標準。催生一批能源金融、第三方綜合能源服務等新興業態。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新興市場主體。探索一批可持續、可推廣的發展模式。積累一批重要的改革試點經驗。
2019~2025年,著力推進能源互聯網多元化、規?;l展:初步建成能源互聯網產業體系,成為經濟增長重要驅動力。建成較為完善的能源互聯網市場機制和市場體系。形成較為完備的技術及標準體系并推動實現國際化,引領世界能源互聯網發展。形成開放共享的能源互聯網生態環境,能源綜合效率明顯改善,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提高,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取得積極進展,大眾參與程度大幅提升,有力支撐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2016年11月7日,國家發改委、能源局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正式發布《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隨后,由能源局組織編制的水電、風電、煤層氣、生物質、天然氣、太陽能等一大批能源電力領域專項規劃相繼公布。
2016年棄風、棄光、棄水矛盾愈發突出,業內專家將此歸咎于前兩個五年規劃的缺失。上述多個規劃的出臺,給電力行業下一步發展指明方向。在眾多規劃中最重要的當屬《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和《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市場化改革的方向和路徑更加明晰。
《電力發展“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 2020年,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達到7.7億千瓦左右,發電量占比提高到31%;氣電裝機增加5000萬千瓦,達到1.1億千瓦以上,占比超過5%;煤電裝機力爭控制在11億千瓦以內,占比降至約55%;建設特高壓輸電和常規輸電技術的“西電東送”輸電通道,新增規模1.3億千瓦,達到2.7億千瓦左右;抽水蓄能電站裝機新增約1700萬千瓦,達到4000萬千瓦左右,單循環調峰氣電新增規模 500萬千瓦;熱電聯產機組和常規煤電靈活性改造規模分別達到1.33億千瓦和8600萬千瓦左右;力爭淘汰火電落后產能2000萬千瓦以上;30萬千瓦級以上具備條件的燃煤機組全部實現超低排放;電能替代新增用電量約4500億千瓦時。
《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以提高能源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為中心,明確指出要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凸顯我國能源“轉型變革、創新發展”的新特點。 “十三五”期間我國能源消費總量年均將增長2.5%左右,總量控制在50億噸標準煤以內,單位GDP能耗下降15%以上,實現總量和強度雙控制。同時,力爭實現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升至15%,天然氣達到10%。未來5年,清潔低碳能源將占消費增量的68%。可再生能源在“十三五”期間將繼續保持快速發展勢頭。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要達到5.8億噸標準煤,投資規模將達到2.5萬億元,成為我國能源和電力增量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10月20日,國家能源局對外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調控煤電規劃建設的通知》。從嚴控自用煤電規劃建設、明確外送煤電投產規模、規范煤電開工建設秩序、加強煤電質量監督工作、嚴肅處理違規建設項目、發揮規劃指導約束作用、建立橫向協調指導機制、充分發揮社會監督作用、嚴格落實各項調控措施等9個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
事實上,2016年3月以來,國家發改委、能源局連發《關于促進我國煤電有序發展的通知》、《關于進一步做好煤電行業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關于進一步調控煤電規劃建設的通知》等多份文件,提出要“取消一批、緩核一批、緩減一批”,除江西、安徽、海南、湖北外,28個省級電網區域被列為煤電規劃建設紅色預警地區。嚴控煤電產能過剩,煤電建設被踩下急剎車。
國家能源局通知明確表示,取消煤電項目的規模滾入相應省(區)未來電力電量平衡,嚴禁自行將取消煤電項目的規模用于規劃建設新增煤電項目,已自行納入規劃、核準(建設)的,要立即取消,并停止建設。煤電、火電過剩帶來的壓力非同小可。

2016年1月11日,世界上電壓等級最高、技術水平最先進的±1100千伏準東-皖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開工,這是國家電網在特高壓輸電領域持續創新的重要里程碑。8月30日,南方電網建成投運世界電壓等級最高、輸電容量最大的柔性直流輸電工程──魯西背靠背柔性直流工程。該工程是目前世界上首次采用柔性直流與常規直流組合模式的背靠背工程。該工程創造了該領域的多個世界第一,除了世界上第一次采用常規和柔直單元的并聯運行模式之外,柔直單元額定容量100萬千瓦、直流電壓±350千伏,電壓和容量都是目前世界最高水平的,工程的綜合自主化率達到100%。
2016年,國家電網全力推進特高壓輸電通道建設,先后建成投運“三交一直”工程,即錫盟-山東、蒙西-天津南、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和靈州-紹興±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核準開工建設扎魯特-青州特高壓直流工程、蘇通GIL綜合管廊工程、川渝第三輸電通道工程,目前在建“一交六直”特高壓工程。
中國的特高壓技術一直處于世界前列,特高壓工程也不斷推進。特高壓建設不僅解決電源結構的問題,同時也讓中國制造以特高壓技術和裝備為龍頭,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斷提升中國電工裝備制造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

2016 年12 月26 日,國家發改委正式下發通知,對光伏和風電的標桿上網電價作出調整,2017 年1 月1日后,一類至三類資源區新建光伏電站的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65 元、0.75 元、0.85元,2018 年1 月1日后一類至四類資源區新核準建設陸上風電標桿上網電價分別調整為每千瓦時0.40 元、0.45 元、0.49 元、0.57元。為繼續鼓勵分布式光伏和海上風電發展,通知規定分布式光伏發電補貼標準和海上風電標桿電價不作調整。2018年陸上風電價格降低后,每年將減少新增陸上風電補貼需求約15億元,合計每年減少新增補貼資金需求約60億元。10月份就開始吵得沸沸揚揚的新能源上網標桿電價調整的“靴子”終于落地。
此輪價格調整的原因一是新能源成本下降,二是高水平的可再生能源補貼難以為繼??梢灶A見的是,未來,分布式光伏成為政策引導的重點方向,而2017年風電將迎來新一輪搶裝潮。
另外,此次通知適當降價,體現了“技術進步、成本降低、擴大市場、完善體系”的原則,將促進光伏發電規?;瘧眉俺杀窘档?。近年來,我國可再生能源在推動能源結構調整方面的作用不斷增強,已逐步從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國向可再生能源技術產業強國邁進。我國已建立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光伏發電全產業鏈,技術進步及生產規模擴大也使“十二五”時期光伏組件價格下降了60%以上,顯著提高了光伏發電的經濟性。
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籌備和評估,中方參與投資的英國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終于塵埃落定。中英法三方于2016年9月在倫敦簽署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一攬子協議,至此完成所有必要的審批和商務流程。這是中國核電第一次參與發達國家的核電項目。
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被看做中英關系“黃金時代”的代表性項目,同時也是中國核電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門票。2016年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一波三折,由于英國首相交替、法方資金困難等原因,該項目一路坎坷,但在多方努力下,9月中英法三方終于簽訂“欣克利角核電最終協議”,隨后“華龍一號”技術提交英國通用設計審查,這是新型核電機組落地英國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華龍一號”走向世界市場的關鍵一步。相信隨著欣克利角C核電項目的推進,中國核電在國際市場上將占據更大的份額。作為已經落地的海外首堆 “華龍一號”機組,巴基斯坦“華龍一號”項目進展順利,這也為“華龍一號”國際布局打下良好基礎。

2016年8月7日,中國西電集團西安西電變壓器有限責任公司(簡稱“西電西變”)為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制造的7臺1000千伏、1000兆伏安電力變壓器全部通過試驗,再次填補了世界特高壓交流輸變電設備制造的空白。
蒙西-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輸變電工程是國家電網公司華北特高壓交直流主網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途經內蒙古、山西、河北、天津,新建蒙西、晉北、北京西、天津南4座特高壓變電站。它是繼“1000千伏晉東南(長治)-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及其擴建等工程后又一新的特高壓交流輸電工程,是我國特高壓交流輸電事業高速發展階段的又一重要工程。
與先期建設的特高壓交流工程相比較,蒙西1000千伏變電站處于大風沙地區,揚沙現象較多,且有出現沙塵暴的可能,同時現場最低環境溫度達零下30.9攝氏度,運行條件惡劣,對特高壓自耦變壓器的安全可靠運行是極大的考驗,因此防風沙及低溫啟動的研究是本次設計的關鍵。
西電西變設計人員在沿用前期特高壓產品成熟結構,進一步推動國產化的同時,進行科研攻關、自主創新。完成了高寒及大風沙地區變壓器材料的結構及工藝研究、高寒及大風沙地區變壓器主要組件的選用及防護措施研究、高寒地區變壓器低溫啟動方案的研究,這一系列技術成果提升了我國特高壓變壓器設計、工藝及制造水平。
2016年4月14日,國家能源局印發《關于同意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國家示范項目建設的復函》,批復同意大連市組織開展國家化學儲能調峰電站示范項目建設。10月26日,大連市熱電集團有限公司對外披露,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的大連液流電池儲能調峰電站(200兆瓦/800兆瓦時)國家示范項目建設正式步入正軌。這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化學儲能調峰電站項目,將全部采用全釩液流電池。該項目的背景是推進大規模儲能技術在電力調峰及可再生能源并網中的應用,為能源革命和能源結構調整,實現低碳經濟提供技術和裝備支撐。作為國家能源局在全國首次批準建設的國家級大型化學儲能示范項目,對儲能技術的應用模式和商業模式都將產生積極的示范和引領作用。
儲能產業是當前全球快速發展的新能源產業,也是大連市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著眼于發揮在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和裝備領域的國際領先優勢的基礎上,大連市專門出臺《促進儲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大對儲能產業化項目的財政、金融支持力度,著重提升全釩液流電池儲能技術和裝備研發的能力及水平,推動儲能技術和裝備在發電側、輸電側、配電側及用戶側的示范應用,建設國內重要的鋰離子動按照發展目標,到2020年,大連市儲能產業創新中心主體將初步形成,儲能技術日趨完善;產業化基地基本建成,產業知名度顯著提高;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系統能量轉化效率提高到75%以上,電池系統成本降低到2500元/千瓦時以下。到2025年,大連有望形成全產業鏈的儲能產業體系和綜合實力較強的產業集群,儲能及相關產業實現產值500億元,成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重要的增長點和支撐點。

2016年9月7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湖北、四川、遼寧、陜西、安徽、河南、新疆、山東省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方案8個批復文件。就在9月6日,發改委還集中公布了對北京、福建、甘肅、海南、黑龍江等五省市電改方案的批復函。國家發展改革委、能源局同意福建、黑龍江開展售電側改革試點,同意北京、甘肅、海南開展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
這是繼5月份,發改委對云南、貴州兩省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方案批復之后的又一次集中發布。2016年以來,全國電改試點已覆蓋29個省區市、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基本全覆蓋,首批增量配電業務改革試點項目達105個。把2016年稱為“中國電改年”似乎毫不為過。
12月5日,國家電網公司宣布,推出以混合所有制方式開展增量配電投資業務、交易機構相對獨立運作等多項改革舉措,力促電改深化。國家電網公司方面表示,對不具備獨立運營條件的試點項目業主,在自愿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國家電網公司可以接受其運營委托,充分發揮電網公司人才、技術、管理等方面優勢,實現專業化管理。對國家電網公司投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供電公司,做好信息公開工作,保障各類股東的合法權益。國家發改委、能源局此前聯合印發的《有序放開配電網業務管理辦法》中,也明確鼓勵社會資本積極參與增量配電網業務,通過市場競爭確定投資主體。增量配電業務改革是新一輪電力體制改革中最受社會資本關注的部分,一直受到能源企業和各路資金熱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