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企業地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商業信用融資
李艷平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本文以上市制造企業2009~2014年數據為樣本,研究了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各種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結果表明,供應商關系型交易比例高會降低企業對商業信用的需求,而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高會增加企業商業信用的供給。同時,供應鏈關系型交易比例高給企業帶來擠壓效應,降低了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進一步地,本文分別從企業市場地位和股權地位兩方面驗證了地位高企業可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凈商業信用融資的負向影響。本文結論有助于理解供應鏈管理及關系型交易的實質,豐富和補充了商業信用相關文獻。
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商業信用融資;市場地位;股權地位
近些年來,社會經濟競爭的模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企業由縱向一體化向橫向一體化發展的模式,使企業供應鏈上下游的供應商、客戶關系變得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企業對交易對象的選擇從注重單一價格轉變為重視少數核心交易對象進而建立穩定持久的伙伴關系[1]。這種競爭模式下,商業信用融資在上下游企業間的使用非常普遍。商業信用指的是正常的經營活動和商品交易中由于延期付款或推遲收款而形成的企業間信貸關系。其實質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間的一種短期融資行為。具體包括商業信用需求(從上游供應商獲得的商業信用)和商業信用供給(給下游客戶提供的商業信用)兩種。商業信用的存在是供給與需求共同作用下的一種均衡[2]。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對商業信用的研究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形成了幾種理論流派。具體包括交易動機理論[3]、融資動機理論[3][4]、競爭性假說[5][6]和買方市場理論[7][8]。從這些理論發展的大致脈絡可看出,學者研究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供應商視角,要么研究上游供應商給本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需求)[9][10][11];要么研究本企業作為供應商提供給下游客戶的商業信用(供給)[12]。二是對商業信用影響因素的研究從企業內部擴展到了企業外部。比如:宏觀經濟增長[13]、貨幣政策[14]、金融發展[12]等對商業信用的影響。尤其近兩年,有學者將供應商、客戶等外部利益相關者因素也納入了研究范圍[11][14]。實際上,供應商和客戶對商業信用的影響可能更直接、影響程度更大。
綜上,現有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未全面考慮企業商業信用的需求與供給;二是在研究供應鏈關系對商業信用影響時,僅考慮一方,供應商或客戶對其的影響;三是少量文獻從定性角度分析了供應商與客戶的議價能力對商業信用的影響,但沒有從定量角度分析。事實上,商業信用融資無論供給還是需求都與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密不可分,本文從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角度出發,擬回答如下問題,第一,供應商關系型交易及客戶關系型交易如何影響企業商業信用的需求與供給?第二,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可能對企業商業信用融資產生協同或是擠壓效應,其如何影響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的規模?第三,當企業地位(市場地位和股權地位)不同時,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凈商業信用融資的規模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本文以2009~2014年上市的制造企業為研究樣本,為上述問題提供來自中國上市制造企業的證據。
(一)供應鏈關系型交易
在供應鏈管理實踐中,上下游之間的關系成為企業一項重要的戰略資源,這種關系可通過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實現。供應鏈關系型交易[15][16]主要指企業與上下游少數核心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業務往來。它會給企業帶來“協同”與“擠壓”兩種效應。關系型交易如果穩定持久的進行,會給企業帶來供應鏈協同效應,產生許多對企業有利的方面,比如:企業可通過信息共享程度的提高與關系專有投資的增加降低交易費用并整合企業間的互補性資源。最終,企業可獲取競爭優勢,并能創造更多的超額利潤[17]。但不可否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也可能給企業帶來擠壓效應。當供應鏈關系型交易比例過高時,對企業產生的不利影響有:一是企業在與供應鏈伙伴談判中失去主動權,議價權力有可能向關系型交易比例高的供應商、客戶傾斜;二是企業對供應商、客戶的依賴性增加,有可能面臨核心供應商、客戶臨時中斷交易而陷入危機的狀況;三是由于關系型資產的投入,使企業與供應商、客戶建立的關系伴隨著高昂的轉換成本,企業有可能面臨轉換成本過高而不易脫身的境地。
(二)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商業信用融資
供應鏈成員相互提供商業信用時,它們之間的權力對比是其是否提供,以及提供多少商業信用的重要決定因素。這種權力可以用議價能力來衡量。議價能力最早由Schelling(1956)提出,是指談判雙方(或多方)通過不同的談判策略與對方達成協議或者影響談判結果的能力[18]。此概念在20世紀80年代被引入供應鏈研究中。Porter(1979)在其最經典的五力模型中論證到,如果行業內某一企業有少數的供應商或客戶,那么供應商或客戶的議價能力就會增強[19]。當企業的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過高時,意味著企業只與少數幾個供應商、客戶進行交易,議價能力自然向供應商、客戶傾斜。
從供應商來看,如果企業只從少數供應商采購材料,并且供應商提供的產品具有差異化時(比如:微軟公司),企業就會依賴供應商。同時,在供應商和企業共同開發新產品的合作中,企業在早期有可能對供應商投入一定的專有性資產,這使企業不能以低成本轉換供應商,反而會增強供應商的議價能力。供應商可能會利用這種優勢提高材料價格,降低材料或服務的質量來擠壓企業的利潤。由此,議價能力強的供應商可能更多關注的是貨款收回的可能性與及時性。其會利用議價能力優勢要求企業盡早還款,或是提供較少的商業信用[11]。
從客戶來看,當企業的產品只賣給少數幾個客戶時,一方面,企業降低了搜尋客戶的交易成本;但另一方面,當企業的產品是標準化產品時(比如:快遞公司提供的勞務),企業對客戶的依賴性增加。同時,當客戶更換供應商的成本也較低時,客戶的議價能力就會增強。它會利用這種優勢要求企業提供更多的商業信用。Hill and Kelly et al.(2012)認為,客戶采購額占企業銷售總額比例越大,其獲得企業的商業信用就越多[20]。根據以上分析,提出第一個假設:
H1:供應商關系型交易比例越高,企業從供應商獲得的商業信用越少;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越高,企業提供給客戶的商業信用越多。
從供應鏈關系型交易整體看,在企業與供應商、客戶同時發生業務往來過程中,企業可利用從供應商獲得的延遲付款的商業信用提供給客戶;或是利用提前收回客戶的款項來償還前欠供應商的貨款,這就是商業信用的期限匹配假設[21]。實踐中,商業信用的需求與供給很難實現完美匹配,但至少在供應鏈關系型交易中,兩者有可能實現一定的協調,比如:企業盡可能通過談判延長應付賬款的付款期,或者至少和應收賬款回收期相等,即通過優化應付賬款對沖應收賬款的風險;或者縮短應收賬款的信用期限進而償還應付賬款等等。當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協同發展時,其有可能增加企業凈商業信用的融資規模。反之,當其給企業帶來擠壓效應時,有可能出現供應商提供給企業的商業信用較少,進而導致企業也無法給客戶提供更多的商業信用;或是強勢客戶推遲償還所欠的貨款,致使企業也不得不推遲償還供應商的款項,最終導致資金鏈中斷,信譽受損。即供應鏈關系型交易會降低企業凈商業信用的融資規模。基于以上兩種相反的分析,提出第二個假設:
H2a: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產生協同效應,其可增加企業凈商業信用的融資規模;
H2b: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產生擠壓效應,其可減少企業凈商業信用的融資規模。
(三)企業地位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
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商業信用的需求或供給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如果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協同效應,企業的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就會增加,這可以抵消前述的不利影響。但是,如果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擠壓效應時,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就會減少,這不但降低了企業資金的流動性,而且有可能使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甚至破產。不過,企業與供應商、客戶之間的權力對比不是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的唯一決定因素,企業地位對其也有影響。接下來,本文進一步分析企業地位是否可以改善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的擠壓效應。擬從兩方面分析:一是企業的市場地位;二是企業的股權地位。
1.市場地位。市場地位可用企業在行業中的市場份額或是占有率來衡量,不同的市場地位,會導致企業的融資及經營行為產生差別[10]。Fisman and Raturi[5]和Van Horen[6]認為競爭可使企業的市場地位不同,進而獲得不同的凈商業信用。如果某企業的市場地位高,其可通過施加威脅(比如:更換供應商)來獲取更多的商業信用。此類企業不怕流失客戶,因為客戶的轉換成本較高[22]。供應鏈上下游在與市場地位高的企業交易時,會顧及其市場地位,表現出更強的合作態度,這可以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的擠壓效應。據此,提出第三個假設:
H3:相較市場地位低的企業,市場地位高的企業可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產生的擠壓效應。
2.股權地位。國有企業是我國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相較非國有企業,首先,由于國有企業規模大、成立時間較長,這種先天優勢使國有企業產品的質量、知名度和信譽已廣泛的被大眾認可;其次,國有企業肩負各種社會政策性職責,其向政府索要各種優惠和補償就變得理所應當[23];最后國有企業一直處于政府信用的隱性擔保之下,與其有交易關系的對象會形成一種預期,即便該企業沒有能力還款,政府也會通過銀行或證券市場上的再融資幫助其渡過難關。由此,國有企業較易獲得更多的商業信用。在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擠壓效應時,國有企業的股權地位會減弱這種負向影響。據此,提出第四個假設:
H4:相較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可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產生的擠壓效應。
(一)樣本與變量選取
本文選取2009~2014年我國上市的制造企業為原始樣本,按照以下規則進行剔除:(1)剔除在研究區間被ST或*ST的公司;(2)剔除關鍵變量小于零的異常值;(3)剔除數據缺失的樣本。為了消除異常值可能產生的影響,本文對所有連續變量做了1%的縮尾處理。基本數據來自CSMAR數據庫,個別關鍵數據采取手工搜集方式。參考國內外主流研究[4][11][12],本文選用應付賬款占總資產的比例(TC)來衡量企業獲得的商業信用(商業信用的需求)、以應收賬款占總資產的比例(AR)來衡量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商業信用的供給),兩者相減為企業從上下游獲得的凈商業信用(NTC)。具體變量解釋參見表1。
表1 變量解釋表
(二)模型設計
TC(AR)=α0+α1Sup(Cus)+α2Controls+∑year+∑ind+ε
(1)
NTC=β0+β1Sup+β2Cus+β3Sup*Cus+β4Controls+∑year+∑ind+ε
(2)
NTC=β0+β1Sup+β2Cus+β3Mp+β4Sup*Cus+β5MP*Sup*Cus+β6Controls+∑year+∑ind+ε
(3)
NTC=β0+β1Sup+β2Cus+β3State+β4Sup*Cus+β5State*Sup*Cus+β6Controls+∑year+∑ind+ε
(4)
本文采用固定效應方法對模型進行數據處理。用模型(1)檢驗假設1,如果假設1成立,系數顯著為負或者顯著為正,說明在供應商或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高時,企業獲得的商業信用少,而提供的商業信用多,這種情況對企業來說很不利。模型(2)可檢驗假設2。預計模型(2)中β3系數的可能顯著為正或顯著為負,如果顯著為正,即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的是協同效應;顯著為負,則為擠壓效應。如果是擠壓效應,在模型(2)基礎上,構建模型(3)、(4)進一步驗證企業地位對其的影響,預計模型(3)、(4)中β5系數顯著為正,即企業地位可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的負向影響。
(一)描述性統計分析
表2為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可以看出,企業從供應商獲得的商業信用(TC)均值為9.16%、中值是7.85%;而企業提供給客戶的商業信用(AR)均值、中值是11.8%、10.1%,說明樣本企業從供應商獲得的商業信用普遍低于提供給客戶的商業信用。企業的凈商業信用(NTC)最小值、均值、中值都為負,只有最大值為19.7%,進一步驗證樣本企業中商業信用供給比商業信用需求多。從供應商關系型交易比例(Sup)看,無論均值、中值或是最大、最小值都比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Cus)相應值大,說明樣本企業中供應商關系型交易比例高于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其他變量分析結果基本合理。
表2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
表3是基于市場地位和股權地位分組的關鍵變量描述性統計結果。從表3看出,相較市場地位低的企業,市場地位高的企業,商業信用需求多、供給少,同時企業的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大。這一特征同樣體現在國有企業(與非國有企業相比)樣本中。這初步證明了企業地位在商業信用融資規模中發揮的作用。
表3 基于市場地位和股權地位分組的關鍵變量描述性統計
注:* 、** 、*** 分別表示在10%、5%、1%的水平上顯著。下同。
(二)回歸結果分析
1.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各種商業信用的影響分析
表4報告了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各種商業信用影響的回歸結果。PanelA為假設1的回歸結果。從回歸(1)看出,供應商關系型交易Sup與應付賬款TC在5%的水平上顯著負相關,說明供應商關系型交易比例越高,企業獲取的商業信用越少。回歸(2)中,客戶關系型交易Cus的系數是0.013,在10%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越高,企業提供的商業信用越多,假設1得到驗證。這一結果表明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越高,意味著它們的議價能力越強,這對企業商業信用的需求與供給都不利。PanelB為假設2的回歸結果。被解釋變量是凈商業信用(NTC),交乘項Sup*Cus的系數為-0.003,在5%的水平上顯著為負,說明供應鏈關系型交易比例高降低了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的規模,也即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的是擠壓效應。假設H2b成立。
表4 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各種商業信用的影響分析
2.企業地位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凈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分析
表5中的PanelA為假設3的回歸結果。即企業市場地位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凈商業信用融資調節作用的影響。同假設二回歸結果相比,在模型中加入交乘項Mp*Sup*Cus后,發現其系數為0.009,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說明相較市場地位低的企業,市場地位高的企業可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帶來的擠壓影響,表明市場地位高的企業,即使供應商、客戶議價能力強,其也能增加企業凈商業信用的融資規模,假設3得到驗證。
表5中的PanelB為假設4的回歸結果。即企業股權地位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凈商業信用融資調節作用的影響。同理,同假設二回歸結果比較,在模型中加入交乘項State*Sup*Cus后,其系數是0.008,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表明相比非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可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產生的擠壓影響。也說明即使在供應鏈關系型交易比例高情況下,國有企業也能增加企業凈商業信用的融資規模,假設4成立。其他變量回歸結果基本和現有文獻一致。
表5 企業地位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商業信用影響的影響分析(N=2682)
(三)穩健性檢驗
本文采用如下三種方法驗證結果的穩健性:(1)本文采用第一大供應商采購占比和第一大客戶銷售占比替換文中的Sup、Cus重新回歸,結論基本一致。(2)商業信用需求還可以按“(應付賬款+應付票據-預付賬款)/總資產”計算,商業信用供給可用“(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收賬款)/總資產”計算,凈商業信用為兩者相減,用此替換文中相關變量回歸,主要結論不變。(3)分別以營業成本和營業收入對應付賬款及應收賬款標準化后,對模型重新回歸,結果保持不變。
商業信用融資是企業常見的一種自發融資模式,在世界各國企業的應用比較普遍。本文用2009~2014年上市制造企業為樣本實證檢驗了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商業信用融資的影響。同時本文從市場地位和股權地位角度分別檢驗了其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凈商業信用融資的調節作用。結果表明:(1)供應商關系型交易比例高會減少企業對商業信用的需求,而客戶關系型交易比例高會增加企業商業信用的供給;(2)供應鏈關系型交易比例高,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的規模會減少,這說明供應鏈關系型交易給企業帶來的是擠壓效應;(3)當加入企業地位這一調節變量后發現,市場地位高的企業及國有企業可減弱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對企業凈商業信用融資產生的擠壓效應。這說明,企業地位對供應鏈關系型交易與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
從供應鏈管理實踐看,供應鏈節點企業在面臨供應鏈管理或是關系型交易可能產生的風險時,往往以自身利益最大化行事,導致供應鏈企業關系型交易無法協同合作。而當企業地位較高時,這可以給供應鏈其他企業一種隱性承諾,有效保障供應鏈關系型交易在協同合作的狀態下進行。最終導致在供應鏈關系型交易中,企業地位不同,其凈商業信用融資規模會有差別。研究結論不僅豐富了商業信用方面的文獻,而且對如何創新供應鏈管理模式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本文的現實意義在于,供應鏈節點企業在交易中除了看重企業地位外,還應積極加強合作,發揮供應鏈管理的有效性,努力實現供應鏈協同效應,這不僅可以確保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而且還可以創造核心競爭力。
[1]王勇, 劉志遠.供應商關系與企業現金持有——來自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審計與經濟研究, 2016, (1): 83-91.
[2]Ge, Y. and J. Qiu. Financial Development, Bank Discrimination and Trade Credit[J].Journal of Banking & Finance, 2007, 31(2):513-530.
[3]Schwartz, R. A. An Economic Model of Trade Credit[J].Journal of Financial & Quantitative Analysis, 1974, 9(4): 643-657.
[4]Petersen, M. A. and R. G. Rajan. Trade Credit: Theory and Evidence[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1997, 10(3): 661-91.
[5]Fisman, R. and M. Raturi. Does Competition Encourage Credit Provision? Evidence from African Trade Credit Relationships[J].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2004, 86(1): 345-352.
[6]VanHoren, N. Do Firms Use Trade Credit as a Competitiveness Tool?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Z].World Bank Working Paper, 2005.
[7]Fabbri, D. and A. M. C. Menichini. Trade credit, Collateral Liquidation, and Borrowing Constraints[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10, 96(3): 413-432.
[8]Giannetti, M., M. Burkart and T. Ellingsen. What You Sell is What You Lend? Explaining Trade Credit Contracts[J].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2010, 24(4823): 1261-1298.
[9]陸正飛, 楊德明.商業信用:替代性融資, 還是買方市場? [J].管理世界, 2011, (4): 6-14, 45.
[10]應千偉, 蔣天驕. 市場競爭力、國有股權與商業信用融資[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 2012, (9): 58-64.
[11]馬黎珺, 張敏, 伊志宏.供應商—客戶關系會影響企業的商業信用嗎——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 2016, (2): 98-112.
[12]余明桂, 潘紅波.金融發展、商業信用與產品市場競爭[J].管理世界, 2010, (8): 117-129.
[13]鄭立東, 程小可.宏觀經濟增長、企業競爭地位與商業信用政策——兼與行業特征因素的綜合考察[J].財貿研究, 2014, (6): 145-152.
[14]王雄元, 彭旋, 王鵬. 貨幣政策、穩定客戶關系與強勢買方商業信用[J].財務研究, 2015, (6): 31-40.
[15]鮑群, 趙秀云.供應鏈關系交易與財務柔性儲備動機: “承諾”還是“預防”[J].財貿研究, 2015, (3):150-156.
[16]方紅星, 張勇.供應商/客戶關系型交易、盈余管理與審計師決策[J].會計研究, 2016, (1): 79-86, 96.
[17]Dyer, J. H. and H. Singh. The Relational View: Cooperative Strategy and Source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8, 23(4): 660-679.
[18]Schelling, T. C. An Essay on Bargaining[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6, 46(3): 281-306
[19]Porter, M. E. How Competitive Forces Shape Strategy[J].Havrard Business Review, 1979, 57: 137-145.
[20]Hill, M. D., G. W. Kelly and G. B. Lockhart. Shareholder Returns from Supplying Trade Credit[J].Financial Management, 2012, 41(1): 255-280.
[21]Fabbri, D. and L. F. Klapper.Trade Credit and the Supply Chain[J].Faculteit Economie En Bedrijfskunde, 2009.
[22]張新民, 王玨, 祝繼高.市場地位、商業信用與企業經營性融資[J].會計研究, 2012, (8): 58-65, 97.
[23]Dong, X. Y. and L. Putterman. Soft Budget Constraints, Social Burdens, and Labor Redundancy in China’s State Industry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3, 31(1): 110-133.
(責任編輯:趙 婧)
Enterprises Position,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and Trade Credit Financing
LI Yanping
(School of Accounting,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430073, China)
Based on the database of listed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years of 2009~2014, this paper studies the effect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on trade credit financ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pplier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can reduce the demand for trade credit, whereas the customer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will increase the supply of trade credit. At the same time,the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has a squeeze effect on enterprises, and can reduce the net trade credit. Furthermore, the paper verifies that high-position enterprises can decrease the negative impact of the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on net trade credit. The conclusions are conducive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d the essence of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while enriching and supplementing the relevant literatures of the trade credit as well.
Supply Chain Relationship Transaction; Trade Credit Financing; Market Position; Equity Position
2016-08-08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145);黃鶴英才項目(hhyc20140346);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培育項目(2016Y1139)
李艷平(1979-),女,陜西澄城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會計學院博士生。
F275.5
A
1004-4892(2017)04-0047-08